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进化论》读书笔记一

(2014-01-01 12:45:06)
标签:

创造进化论

柏格森

生命冲动

绵延

创造

分类: 书中美玉

全书共有四章,因此详细的章节笔记也会更新为4篇博文。

整体来说,第一章比较基础。在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区分定义之后,柏格森批判了机械论和目标论(极端)以拥护“绵延”和“创造”两个核心概念。接下来,他先分析了现有进化论,再提出了创造进化论的另一核心概念,即“生命冲动”。到此,在批判的基础上,他所主张的生命哲学的基本理念阐述完毕。

在序论中,柏格森提出知性的任务在无生命事物中是融洽和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思维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采取纯思辨形式,就无法表现生命的真正本质。同时思维本身也只是进化运动的成果,进化论哲学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柏格森认为除人类以外,也有其他知性形式表现进化运动的本质,一起感受生命的冲动,统观生命的全貌。总而言之,他认为认识论和生命论必须结合,共同揭示出知性的形成和物质的产生,展现自然和精神的内在本质,形成真正的进化论。

第一章 生命的进化:机械论与目的论(小节内容有合并调整,并非完全比照原书)

1. 基本概念的区分和澄清

柏格森认为生命变化是连续性的,而时间才是构成生命的本质要素。由此产生的绵延是过去的连续进展,是不可逆转的。同时未来状态是不可预见的,每个状态都是历史中的独创时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柏格森分别论述了无机体与有机体的本质区别。

无机体的变化是由其部分的位移决定的而不是变化,没有创造,也没有历史。延续在无机界是事实,物质有形成孤立体系的倾向,而科学为方便研究使其完全孤立。事实上连结总是存在,整个宇宙内在绵延,孤立的科学体系回到“整体”则会获得绵延,消融在宇宙的相互作用中。

有机体会采取行动,并将设计施加于物质,从而创造出其他物质。生物也是广延的一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必要组分,但也自成一体。有机体实际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基本质特征是绵延的,有自己的历史。而记忆是意识存在的基础,将过去积留到现在,形成不可逆转的绵延。

伯格森认为生命不过是延续其出生前就已开始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态变化,包含着有机的记忆。对无机物支配的法则在生命领域不适用,尤其是有机创造即构成生命的进化现象。无机体所对应的抽象时间是计算人为体系的变化,而有机体对应的具体时间才是物质实体的内在延续。变化的连续性,过去在现在中的持续性以及真正的绵延等属性,都为生物和意识所共有。

2. 对激进机械论和彻底目的论的批判

由进化论可知,一个物种经过一系列变化可以转化为其他物种,最简单的东西可以通过进化发展为最复杂的东西。这对哲学有两点重要性:一是确立了观念上的亲缘关系;二是认为形态间存在亲缘关系的具体物种间也会保持时间性的继起关系。因而生命与意识者是不断创造的和不可预知的,而知性提出异议。因为知性的基本功能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既便整体是独创性的,而科学力图把生命分析成重复的事物。

1)针对激进机械论

柏格森认为实体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从整体中抽取的各种体系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整体是所得的部分景观,无法重构整体。因而柏格森认为:自然所包含的生物系列与科学所划分的各个体系不能等量齐观。生命物质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进化是唯一不可分的历史,深刻打上绵延的烙印。绵延是存在的基础,是世界的实质。反对机械论实际就是反对其忽视时间的实质和效力,反对其形学上学将实体安置在永恒中。

2)针对彻底的目的论

与机械论的采纳和舍弃选择不同,目的论允许有可塑性,其原理本质上是心理学的,因而能够变化、延伸或扩展。柏格森认为虽然排斥纯粹的目的论,但可以接受其某些原理。柏格森指出目的性仍是外在的。因为每个个体都同整个生物连为一体,把目的性限定在生物个体毫无意义。彻底的目的论也过分广泛地使用知性并夸大了其能力,从而难以看到不可预测的形态创造。

以上两种理论共同抹杀了时间。但我们生活在真实的时间中,会发生内在变化,不可能重复出现同一具体事物。重复只存在于实体抽象出的形象中,而知性为了指导只能表现在重复中的行动,就专注于重复而抹杀时间的存在。事实上,生命超越知性,我们的进化和一切事物都在绵延中进行。

柏格森所推崇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超越机械论和目的论,但比较接近目的论的哲学。它以模糊的形式告知有机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存在着混乱,还有来自原初推动力同一性的物体的倾向。生命在时间中前进和绵延,它本身就是行为的方向。知性将实体投射到平面上解释生命,而实体是具有创造性的,应当用来取代知性。

3. 对现有进化论的看法

柏格森认为:生命是同一冲动的绵延,而这一冲动又分为不同的进化系统。部分中保存着整体的一些特征。进化系统的差异与从中发现的类似结构的复杂性是对称的。他反对用适应的共同现象机械地解释结构的相似性,认为相同的结构是在独立的进化系统中通过变异结果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结果的相似性不需要原因的相似性来解释。柏格森探讨了两种进化论解释的相反体系,一种是纯偶然变异说,一种是外在条件影响下的定向变异说。

1)达尔文和微变

达尔文主张用微变的逐渐积累来解释物种的起源。柏格森认为达尔文将支配进化的外因仅看成消极影响,很难解释复杂器官的渐进直线发展等问题。柏格森认为适应是有机体对外在条件的积极回应,生命必须利用环境自己创造适应环境的形态。

2)德福利斯与突变

虽然突变减少了变异的次数,通过几次飞跃的变异就能呈现目前的形态,但仍然难以解解释上述问题。

以人类眼睛的结构为例,伯格森指出眼睛的形成可以用功能与器官之间无数的作用与反作用来解释。因而不论是突变还是微变,都是偶发性的。偶然性的变化无法担当同时发生和协调性这一重任。

3)艾摩与定向进化

艾摩认为在同一方向中连续发生的变异是外部环境对内部的影响造成的,有机体的变异同无机物形成结晶体一样具有一定的方向。这一理论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但不是推击这一真正的因果关系。但伯格森批评了将功能与器官分开对待的观点。他认为无数细小的原因经过两种不同的积累可以产生相同的结果。

综上,无论是达尔文主义还是新达尔文主义,还是偶然突变说,甚至是由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机械结合的定向进化学说都无法解释问题。

4)新拉马克主义与获得性质的遗传

新拉马克主义认为变异不仅归于内在的偶然变异,也产生于生物为适应于生存环境所作的努力中,不受特定决定论支配。因为努力中包含着意识和意志,所以新拉马克主义承认内在心理学发展原因。柏格森也提出遗传的是习惯还是先于习惯存在的天然倾向?最终新拉马克主义也没有解释遗传是如何决定变异累积的。

综上,每一种进化论的学说都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也有一定的真理性,必然表现出进化的某些方面。它们只认识实体的片面,而实体必然超越它们。

4.生命冲动

于是回到作为出发点的概念即生命的最初冲动。它不断地从上代的胚胎传到下一代的胚胎,沿着不同的进化系统绵延,构成变异的根本原因,至少是有规律传递、积累和创新物种的根本原因。

在批判机械论和目的论忽略了实体本身,转向零件的组合的同时,柏格森指出生命是以分离和分裂而进行。有机组织的物质不代表所有方法的总和,发展应归功于最初的生命冲动。生命有一种作用于非生物的倾向,而方向不可预先限定,因而生命可以沿着它的轨迹播散出各种形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