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劳工部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自2004年起,相对美国而言,中国的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稳步上升。2004年,平均每个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小时实际工资收入是中国每个工人的13.6倍。然而,到了2013年,这一倍数下降到了3.3倍。(据12月21日腾讯财经报道)
中国的劳动力为何不再廉价?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因劳动力相对短缺,即“用工荒”造成劳动者工资水平上涨。这样的观点源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相关理论。通俗地说就是: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劳动力的价格,即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一样。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劳动力从过剩向相对短缺转变后,即经过“刘易斯拐点”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便会进入一个快速上涨的阶段。“刘易斯拐点”真的能给中国的普通劳动者涨工资么?
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虽然在不断快速上升,但工资实际购买力的增长水平却远赶不上名义工资的增长水平。这是为何?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然而社会贫富差距却并没有明显的缩小,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依然过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依然过低。这又是为何?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价格,即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的社会生产的规模。社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的社会生产就会增加。这就是说,虽然名义工资会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而增长,但如果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的社会生产的规模没有扩大,那么,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是不可能增长的。即使,有一部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因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而增长,那也会导致另外的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名义工资增长,而实际购买力不增长甚至出现下降,人们感受到的就是通货膨胀。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当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刘易斯拐点”来临后,再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和出口贸易规模,投资和出口就会对民生产业的产生很强烈的“挤出效应”。社会经济总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如果没有显著缩小,日益庞大的“富人产业”也会对民生产业产生“挤出效应”。社会经济总量在快速增长,但是民生产业却因“挤出效应”而增长缓慢,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也只能是缓慢增长。为了不断依靠增加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国家不得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多了,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增长缓慢,后果只能是,实际工资的增长水平远赶不上名义工资的增长水平。不断扩大的社会投资规模和日益庞大的“富人产业”,自然也会对出口贸易产生“挤出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其他国家在不断快速上升。
如何才能保障民生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同水平增长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国家财政的保障,在通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收入的增速要远大于劳动收入的增速,保障了“富人产业”的发展,那么满足普通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民生产业”的发展靠什么来保障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个社会中任何一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社会的最低工资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最低工资水平越低,劳动者整体的工资水平自然就越低,最低工资水平越高,整体的工资水平自然就越高。笔者认为,一个社会中劳动者的最低收入水平最根本的是取决于社会保障的水平。
劳动者为何要出卖劳动力?是为了满足需求。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来获得商品和劳务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如果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而劳动者的劳动自用又不足以满足需求时就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是为了满足需求,如果不出卖劳动力,劳动者可以选择休闲。休闲也是劳动者的一种需求,劳动者选择工作还是选择休闲,取决于他对需要获得工资来满足的需求与对休闲的需求哪个更强烈些。劳动者出卖一定时间和一定劳动强度的劳动力获得一定的工资,这工资所能购买的劳务和商品,如果使劳动者的包括对休闲的需求在内的总需求能有所增加,劳动者就会愿意出卖劳动力,而雇主所愿意付给的工资自然不会大于劳动者所期待的最低工资水平。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时不是以价值标准来衡量劳动力价格,而是以满足需求的效应来衡量的。因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最根本的是由劳动者的需求决定的。
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最根本的是由劳动者的需求决定的。那么,社会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劳动者所能要求的工资水平就越高。如,劳动者的吃饭问题有保障,那么他所能要求的最低工资肯定会大于购买一日三餐的费用,否则他会依靠社保,而不会出卖劳动力。如果劳动者的吃饭问题没有保障,那么他所能要求的最低工资水平就有可能只够“一日三餐”的费用。因而,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最根本的是由取决于社会保障的水平,一个社会中劳动者总体的工资水平最根本的也取决于社会保障的水平。
为何我国还有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贫穷导致教育的缺失又使他们无法正常融入到外部的劳动力市场中。在其它的地区,农民有着土地的保障,最起码温饱和住房问题有保障,因而最低工资水平肯定要高于解决温饱和住房所需的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在亲戚、邻居、朋友之间的互助水平会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又减少了失业率,这就等于是提高了失业保障,因而最低工资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国家近些年对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农民工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因而,近些年我国农民工的实际收入能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水平依然过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又不足,社会保障支出对最低收入群体的倾斜力度还不够,因而社会最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依然相对缓慢,社会贫富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