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
(2013-03-29 22:14:32)
标签: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从阅读到思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
马鞍山市
摘
关键词: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自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西方教育界日益重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并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成分。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批判性思维也愈发受到重视。
当前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强调的自主构建和价值导向需要批判性思维;二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对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进行评判(刘儒德, 2000 :56-57 )。英语教学中的批判性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什么是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是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根据Pasch等(2002)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包括好奇、怀疑和反思等因素。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对文本教学客观的阐释和复述,忽视对文本自由的创造;注重文本的欣赏性,忽视对文本的批评(卢宁,2007),因此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张淳,2009),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Pirozzi, 2003 :325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是一种策略,它使得学生能超越作者的文字,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观点,并判断文字中的偏见和假设;批判更是一种能力,它使学生能识别出隐藏的真相,作出合理的推断。因为作者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写作的,并且他们通常运用一定的技巧使读者倾向于某种观点。学生在阅读时只有持批判性态度,才能够辨别作者所述事物的可信程度,对作者观点的可接受性作出判断。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收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批判性阅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读者要成为阅读的主人,对于文本和作者采取批判的立场,以读者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之对照,进行分析、判别和推断。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一个单词意义的辨识,到文章主题的把握,读者都在运用自己原有的各种知识与之对照、分析,最终作出判断,如此形成的结论或是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或是形成新的认识。阅读材料本身并不向读者传递意义, 意义是读者根据已有知识经过理解后赋予的。在进行阅读时,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四、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英语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培养“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心理学家认为,批判性思维具有五个特征,即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正确性。Nunan(1990)认为在课堂中提问开放性问题是有效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之一;何安平(2004)指出,在英语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外国语言及文化正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维的可能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理性、独立的思考能力。
其次,教师应明白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将批判性思维引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而阅读教学是这一训练的主阵地,进而使得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成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批判性阅读的教学实践
1.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导入、任务、小组讨论、汇报、辩论(教育部,2003)。
1)导入:教师提出与阅读材料主题相关的问题,询问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2)教师布置阅读任务:学生阅读,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标出他们完全赞同和不太赞同的观点。
3)学生以组为单位(4-5人一组),交流意见,特别是与文章观点不一致的意见。组长负责记录小组中较为集中的意见。
4)各组向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简单的记录。
5)选择几种有争议的观点,问全班学生谁同意这些观点,谁反对这些观点。
6)重新分组:就某一问题,持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4-5人为宜),然后讨论为什么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列出几条理由。
7)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8)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等。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述步骤灵活地加以运用。
2.教学案例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介绍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施途径:
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七第19单元第一课,课文标题是Language Learning。课文的题材是说明文,文章围绕“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外语,学好英语的困难—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专家们对成功学习英语的建议—作者对于学好英语的态度”的顺序来展开,进而介绍了成功学习英语的方法。
教学设计: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完成阅读教学,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Step1 Predicting
先让学生浏览文章标题“Get ahead with your English”,通过回答问题“Predict what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个预测。
设计说明:预测可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如结合课题和关键词),猜测get ahead (with)的含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Step2 Discussing
待学生通过运用“扫视”的方法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检查之后,以小组的形式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讨论:1) Do you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 Why? 2) Do you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y or why not? 讨论结束后,学生暂时保留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设计说明:这一步不仅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而且为后面的讨论作了铺垫。
Step3 Intensive reading
1) 学生带着练习3中的问题阅读全文,回答True or False.
2)学生再次浏览全文,回答练习2中的四个问题。(后两个问题属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则给予肯定)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文本的主体意思,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出合理的判断。
Step4 Careful reading
1) 学生细读课文,标注疑难词语,根据上下文推断其词义;
2)分析文章的组织机构(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顺序或方法来说明问题的)。提醒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说明: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上下句的关系,对不熟悉的词语的意义进行猜测;对写作意图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
Step5 Group work
把学生分成4-5人一组,完成以下活动:
1)交流步骤2中的看法,并追加提问: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 If not, to what extent is learning English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 and what other factors make it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
2) 讨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活动过程中,笔者注意收集学生不同的“观点”)
然后,笔者分别从“支持者”和“反对者”中各挑选1-2名学生说出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设计说明: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让学生对阅读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批判性的分析意见,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和创造。
Step6 Reviewing
1)Reviewing
学生两人一组就文中作者的观点“These recommendations are easily achieved and are well worth the effort.”展开评论;
2)Debating
问题思考: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commendations referred to in the passage? Can you supply some more?
设计说明:评论作者的观点不仅可以让学生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相比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Step7 Speaking
1) 学生围绕上述2)的思考结果回答问题:What do you think can help you learn English well?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建议”部分给出一些关键词:Setting achievable targets;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 watching the news in your own language and then reading an English newspaper; watching DVD; studying with friends; rewarding yourself…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概括)
设计说明:学生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实现了从重现信息到理解信息再到应用信息的思维训练。
纵观整节课,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阅读的策略和技巧上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不仅如此,笔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地思考。
六、结语
学习绝不能简单地接受知识,教学也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具有批判性思维对于人们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无疑对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批判性阅读即是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典型。高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品质(张明芳,2012)。阅读不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使之能与文本进行对话,能批判性地思考然后才能有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Pasch, G. & Norsworthy, K. Using Internet Primary Sources—Critical Thinking in World Languages. Connecticut: Greenhouse Press,2002.
Pirozzi R. Critical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M]. New York : Longman, 2003.
何安平.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卢宁. 大学英语教学中评判意识的培养[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刘儒德. 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 (12):56-59.
张淳.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
张明芳.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渗透批判性意识的培养[J]. 英语教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