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叫扫雪道人的博友在我博客里留言说:“我因不懂诗的音律平仄,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永忠诗:‘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诗中最后一句能改成‘几回掩卷哭曹公’吗?‘侯’,古代也常用于士大夫间的尊称;‘公’,也常用于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等的尊称,如包公。但常用称呼似乎也会因时代而变迁,如我们用的先生、老师、师傅等,不知在永忠那个时代是否还常用‘某侯’作尊称?台湾学者黄一农除指曹侯为尊称外,永忠的诗也有用典的意思,因为有宋·黄庭坚《曹侯善政颂并序》。”

曹雪芹在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的老宅,2000年被强行拆毁前的情景(拆毁前我曾搭着梯子抠了两块瓦当带回家留作纪念。还征得同意拿走了一个长宽约一两尺的极为古旧的小木箱,其木板薄如马粪纸板,并有几层小抽屉,精致异常。主人亦不知有何用)
当我看见了扫雪道人这条混杂于博文评论中的留言,赶紧回复道:
今天才注意到您的留言,迟复为歉。永忠既是皇室中人,又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从自己亲属中与曹雪芹有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墨香等人手中借阅了《红楼梦》后写出的三首《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也堪称传世经典了,而且是足证《红楼梦》作者确为曹雪芹的铁证之一。您所引录的第一首:“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不仅评价精准,更是文情并茂、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名句。其中“曹侯”一语,毫无疑问是对雪芹的尊称。曹雪芹自然没有当过官,更无封侯拜相的可能,但这丝毫不影响永忠在诗词里尊之为“曹侯”。朋友之间或同时代人吟诗作赋的这种尊称,自古皆然。杜甫赞李白的诗,即有“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按:阴铿,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句,把“布衣傲王侯”的大诗人李白尊为“李侯”。同为唐代诗人的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更是明确地把身为“草莽”(平民)却“不肯低头”的陈章甫尊为“陈侯”。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诗中的“曹侯”改成“曹公”。古人的名作是不能随便改的,而且一改“曹公”,就不押韵了。

永忠诗集手稿本书影。此页即《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上面的眉批,乃其叔父弘旿手笔:“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这是同为皇室子弟的爱新觉罗 · 敦诚(与永忠同时,却辈分高于永忠的一位曹雪芹挚友)寄赠给曹雪芹的诗篇之一

曹雪芹另一位挚友张宜泉,在与雪芹暂别期间所作《怀曹雪芹》诗
另外,您说台湾学者黄一农,曾以宋人黄庭坚所作《曹侯善政颂》为证,推断永忠此诗称“曹侯”,似乎有使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我看也未必妥当。黄庭坚作《曹侯善政颂》,写明了是在称颂“进士起家,为吏有绩”的益阳县令曹靖的政绩(题目中的“善政”二字便说明了一切)。永忠怎么可能把这种称颂为官之人的“典故”,用到“一介布衣”而穷愁潦倒著书的曹雪芹身上?对此,同为皇室诗人的曹雪芹挚友敦诚《赠曹雪芹》诗中“举家食粥酒常赊”、“废馆颓楼梦旧家”等句便是明证。
回复了博友扫雪道人的留言之后,我忽然想,何不把它当成一篇博文发出来,让朋友们都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这个讨论呢?于是,我又花了一些时间,从我杂乱的电脑图库里搜寻出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发布。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2016-3-15 17:25:12 于释梦斋

曹雪芹晚年贫居北京西山白家疃的遗址

曹雪芹著书黄叶村的遗址之一

北京西山曹雪芹纪念馆

艺术家们创作的曹雪芹画像,下同

最后一幅是著名画家戴敦邦1983年画赠给博主的,若论风采,在其同一题材作品中当为翘楚
[补 录]
寒塘鹤
短信息(2016-03-16
20:25):
邓老晚上好,敦诚和永忠是同辈,敦诚长永忠一岁。但不知何故称其为宗兄。
遂夫 回复 寒塘鹤(2016-2016-3-19
11:36):
寒塘兄好!文人墨客间不论年齿称兄道弟,自古皆然,如今也在一些文人中通行着。我的博文《周汝昌先生晚年和我的诗谊》便录有周先生致我的信:“读兄作《三人行》,七言古体而用仄韵,极不俗”云云。现已过世的舒芜老先生,亦曾在信中评议拙文《鲁迅〈自嘲〉诗横眉联辨析》:“遂夫兄之论,说出了我心之所欲言,平实稳恰极了。”
寒塘鹤 短信息(2016-03-16
20:28)
请邓老再看一下晚生的《四松堂集笺注》,里面有对《寄怀曹雪芹》、《佩刀质酒歌》的详细分析。或许,这些难以改变长者的观点,但曹雪芹的存在与否,决定着红学的研究方向和出路。见谅。寒塘鹤礼。
遂夫 回复 寒塘鹤(2016-3-19
11:18):
您的《四松堂集笺注》,当初收到时,我只草草浏览了一下,尚未抽出充裕的时间来细读,祈谅。稍后一定补上这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