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为什么开博客?

标签:
杂谈 |
从被邀人员的身份即可看出,让我这个“非主流”的红学家,来和那些在红学界个别权势者极严厉地“顾问”、监控之下讨生活的编剧们进行对话,虽不至于“兵戎相见”,最起码的“舌战”显然不可避免。而这恰恰是互联网所需要看到的一台好戏。不过,因种种缘故,最后只来了两位年轻女编剧,一个叫张天然,和我早就熟识并有来往;另一个叫苏向晖(笔名青枚、菁瓜),在参加录制之前也认识了,关系都不错。所以在录制时,整个对话交流的氛围还是比较融洽的,语气、措辞都比较温和。主持人的提问、引导,也非常活泼机智。录制下来,算是真正达到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目的。
最后的播出效果,应该说比较理想。我甚至想,那些在学术上各持己见而格格不入的学者们,如果能学学我们这种面对面讨论问题的态度和方式,那该有多好!
就在录制这一档节目期间,在网易有关负责人和编辑的说服动员之下,我这个近乎于“网盲”的落伍者,终于答应在网易开了平生第一个博客——这是在微博走红、博客式微的大背景下,坐了趟开博客的末班车。我本身就不是一个时尚的人,倒也并不在乎。殊不知口子一开,新浪、人民网也闻风而动,在数日之后相继邀请我开了两个分博……
开博的第一篇文章倒是现成的,而且正中了博客管理人员的下怀。因为当时全国最为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便是新版《红楼》电视剧的优劣成败问题。而此前我恰好应《环球人物》杂志之约,赶写了一篇专题文章《新版〈红楼〉被砸“板砖”之我见》。虽然该杂志已经定稿付排,毕竟要再等半个月左右才能面世。我在征得杂志编辑同意之后,便将此稿的电子文本作为开博的第一篇文章放上去了。
由于我在上网和操持博客方面是地道的新手,除了最简单的拼音打字,可以说什么都不会,所以我只是把文章的电子文本连同需要的个人资料及照片等,从E-mail里发给网易协助我开博的韩婷小姐。开博时,包括博客图标、页面安排等在内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小韩代我完成的。最初她替我取的博客名就叫“邓遂夫博客”。当天就有熟识的朋友提意见说,用这个名称到百度去搜索,全进了别人的地盘(因为那两天好多博客或网站都转贴了我的第一篇文章)。
于是,开博的第二天,我学着把博客名称自己改成了“月亮坝•邓遂夫的博客”;并把页面图也改成了现在的“月亮坝打太极拳(这是我给网易另找的一个博客图形所想象的名字,可惜没有找到月亮坝耍大刀的图形)”。同时,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来说明这名称的第一内涵,题目就叫《月亮坝是我的出生地》。并在文末附了一则以前由我讲述并由家乡文友王典平记录整理发表的自贡民间故事为证(故事里也提到了月亮坝)。然而,有的网友还是在第一时间猜中了我这博客名所暗含的另一种内涵:“月亮坝耍大刀——明砍(侃)”。这倒是真的,我这人从来不整人害人,也不搞阴谋诡计,什么事都明着来;即使在笔墨上动一点“刀枪拳脚”,也纯属忍无可忍的自卫。
这些都是后话了,回头再说说我的第一篇文章。
我虽然初次开博,毕竟也算文化领域的一个小小名人,推出的第一篇文章又是当时的中心话题,网易理所当然地将文章的题目推荐到了博客首页。出人意料的是,此文的访问量竟然一下子就窜上了26万。于是,各种传媒关于这一话题的约稿接踵而来,先后又在《新京报》、《华商晨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月刊》等报刊发表了评议新版《红楼》的访谈录及署名文章十余篇。这些文章,有的是约稿或采访成文之后,也像《环球人物》一样征得编辑的同意,让我先在博客上贴出;有的则是先写出博文来贴出了,才被报刊要求发表的。
像这样以红学家身份公开著文批评新版《红楼》的,我算是国内唯一的一个(若是把同样公开批评新版《红楼》的红学后起之秀西岭雪算上,则应该是两个;但她历来只把自己视为作家)。所以,当时我的每篇这类文章的点击量都比较高。其中最高的要算《新版〈红楼〉三大俗》,单是网易就达31万,远超网易第一篇《新版〈红楼〉被砸“板砖”之我见》的26万;另一篇《从新版〈红楼〉看学术霸权》,网易也达17万。这在当时大约算是比较有人气的博客了吧。记得有一次偶见网易博客首页的一周排行榜,共十名,我的名字列在第七;前六名多为股市信息或最新时尚摄影类的超高人气博客。
我的博客上榜,就这么一次。作为一种人生体验,足够了。
但我毕竟是初来乍到,对网上的一些现象往往比较陌生,也比较敏感。比如,对于有一部分网友老爱在博文后面的评语中爆粗口,就感到很不适应。事实上,骂我的还真不多,往往是作评人互相对骂。只要某个人对另一评语出言不逊,回言就会变本加厉。如此逐步升级,加上围观者不断介入,有时简直像是一场“动物凶猛”的混战。
最初我不大去理睬这些。但我怎么也看不惯男人用粗话骂女性。
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就在我贴出第二篇博文的当天,一位在笔端流露出是女性的网友,在我文章后面留言发表了一点意见,竟被另一位在网络上颇有些名声且自称“红学专家”的人留言骂道:“你是个卖×的吧?”(恕我把那脏字隐去了。)该女网友便义正辞严地回应道:“你这是骂街,不是论辩啊!你不也是爹生娘养的?……你想来也有母亲,有姐妹,有妻子(或女友),怎么可以把跟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污为……如此是要连累打击一大片的哦。”
接下来,此人又变本加厉地骂出更加不堪的话。这些都是我事后见到的,同时还见到了另一位路见不平的网友针对那骂人者的所谓“以暴易暴”。于是我赶紧运用“博主”的权力,把双方骂人的话都基本删除了,只留下开骂者最初的那句很过分很无耻的话。一是留他一个实名的博客图标和丑陋言论做“标本”,二是将其与女网友的回复相对照——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女网友的凛然正气之辞,也会随之消失。
此后,又在我的博客里见到这位善骂者及其同道们留下的其它一些秽语,当然也见到另外一些不知来路的人在留言中的粗口。不论见到的或没见到的,我后来都没有时间去再作仔细的查阅和删除了(顺便声明一句,我在自己的博客里虽有删除掌控的权力,但凡是骂我或攻击我的,我当时一条都没删过)。但我觉得应当采取一点更有实效的行动才对。
于是,开博刚满10天,我便贴出一篇《网络须除恶:一个网络陌生者的建言》,号召网友们共同来抵制这种一言不合就爆粗口的恶劣行径。
开博不到一个月,也就是去年的今天(2010年8月10日),我再次贴出一篇《我的网络宣言》,公开提出三点:
一、从我本人做起,也希望凡进入我博客的网友,都能以文明的方式和文明的语言,来展现自己的自由思想,独特个性,敏锐视角,鲜活语言,迷人丰采,异样情怀。当然更欢迎作思想的交锋,智力的比拼,语言的竞技,风格与情怀的较量。但我希望大家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者,是身处地球村的现代文明人;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依然可以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保持一个人的基本品格与尊严。
二、在我的博客里可以放松地娱乐,纵情地宣泄,直率地批评。但是必须有一个度——娱乐不能太低俗,宣泄不能伤及他人,批评最好抱有善意,而且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杜绝污言秽语和人身攻击。
三、希望一切有良知的网友,不仅要以此来要求自己,同时千万要避免所谓“以暴易暴”。我们只能以文明对付野蛮,以高贵蔑视邪恶。否则,网络的正气终难树立。
文末,我对某些可能仍不自觉的人下了“逐客令”——如果不同意我这个宣言的朋友,请到别的地方玩儿去吧。拜托了!
看来我这个宣言还真起了点作用。个别被我下“逐客令”的人(比如那位“专家”),此后好像再没露过头。网友跟帖爆粗口的现象,也迅速减少——到现在几近消失。这样的环境,才真让人感到温馨!
现在想来,对于时间感到特别宝贵的我来说,开博客真是一种奢侈。但我并不后悔。
一是我也贪玩,可以借此放松放松,有利于身心的健康。二是由此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能够很便捷地和以前认识的、当然更多是以前不曾接触到的朋友亲密交往,这是我最感到欣慰和满足的,也是我人生中很大的一笔收获与财富。
不论贪玩还是收获,不论与人交流还是自我激励,总之在我后来涉猎广泛的博文的袒露中,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思想的乐趣,性情流露的欢愉,灵感才思的奔涌。说得更具体点——
1.及时针砭时弊的痛快宣泄与逻辑力量,让我体会到一种“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崇高情怀(如《要警惕“暴力”胁迫下的言论一致》、《北京邮局,我真想骂你》、《再揭北京邮政黑幕》、《当官的,执法的,为什么敢乱来?》、《最高法院给“醉驾入刑”降温,涉嫌违法》、《“醉驾入刑”是“一刀切”吗?》,等等);
2.即兴赋新诗所带给自己和带给别人的感动,也让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诗情陶醉(如以最快速度写出的《献给西单女孩〔外一首〕》,以及紧接着贴出的赏析文字《解读西单女孩和杨元元》,二者加起来的点击量,单是网易就达五六万,几乎超过了当时在博客上发表新诗的所有诗人;而同样是以最快速度写出的新诗《农民工流浪歌手》、《叶诗文,一片绿叶的诗》,也颇受网友青睐;这些诗大多被报刊转载);
3.放言纵论当今文化积弊的一吐为快,以及追怀亡友的感叹忧思,也都足可开启灵智、发人深省(如《鲁迅哪里“多妻”了?》、《不只故宫,媒体演艺界也常错字》、《江姐的名字该怎样念》、《江姐名字错,责任在专家》、《海婴,走好》、《再悼海婴》等),
4.随兴漫笔的一些谈旧体诗词创作心得和议论诗词格律的零星篇什(如《吟事乱弹》一至八),既是自得其乐,同时也加强了诗友间的沟通交流和激发起青年朋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最后一项,即随兴漫笔、议论旧体诗词及格律的零星篇什,竟有好些朋友建议我接着往下写。希望继续用这种轻松的笔墨,把一些爱好者在学习和写作旧体诗词时常常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初学者更易于领悟的一些方法、诀窍等,全都一事一议地写出来。还说,将来若能结集出版,必受读者欢迎云云。
恰好,最近回到故乡之后又收到一批《光明日报》、《今晚报》、《太原晚报》、《渤海早报》等副刊选登我博客文章的样报。我惊喜地发现,里面竟有我博客里最早贴出的《吟事乱弹》之一(网易博客是
现将该报所发此文的扫描图片附在这里,便于对照我的原博文。得说明一下,编发《渤海早报》这篇文章的编辑,是在此版背面署名责任编辑的荆娇;编发下面几份《今晚报》副刊文章的是彭博;编发《光明日报》副刊文章的是韩小蕙。我特别要在这里谢谢他们!至于其他如《环球人物》、《杂文月刊》(选刊版)、《中国青年报》、《华商晨报》、《中国艺术报》、《太原晚报》、《自贡晚报》等发过我博客文章的众多报刊,因这次回乡后一时未能清理出这些报刊资料,只能暂告阙如,谨向编发我博客文章的编辑们一并致谢!
2011年8月10日22:53
干脆再晒几份刚收到的其他样报(此前的报刊所发博文暂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