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邓遂夫
邓遂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73
  • 关注人气:1,2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哪里“多妻”了?

(2010-09-18 10:10:43)
标签:

杂谈

近来,所谓“从课本中撤除鲁迅”的传闻,引发了质疑,也引来不少叫好之声。“尊鲁”与“反鲁”的争议,再次呈现在国人面前。

日前葛红兵贴出一篇博文《鲁迅:老石头,还是?》,宣称他自己是“尊鲁的”,“不是反鲁的”,仅仅是反对“把鲁迅作为文化神来尊”。因而,他不但赞成“当下各种教材开始撤换鲁迅作品”,说“这是一个文化神去魅的过程”;而且还提议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去寻找“疑点”,以便让这个“神”慢慢老去。并不无庆幸地慨叹说:“神也有老去的时候,孔子之老用了千年,鲁迅之老用百年……”

作者在文章中带头贡献了一条鲁迅“个人生活”的“疑点”——“他一生事实上是多妻的,你不能睁眼说瞎话,说他没有。”网易博客首页便把这题目推荐成《葛红兵:鲁迅一生多妻》,访问量直线上升。

这就很让人纳闷了。“多妻”与“再婚”,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用“模糊法”把它混淆起来,去故意抹黑鲁迅呢?

事实上,二十六岁的鲁迅,在东渡日本求学期间,忽然连续接到催促他归国的家信,说是母亲病了。一向孝顺的鲁迅赶紧回到故乡,才知母亲并没有生病,只是在媒人的撮合下为他订了一门亲事,骗他回来举行婚礼。女方叫朱安,老实本分,思想守旧,身材矮小,发育不全。对这场婚礼,陈漱渝的《鲁迅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作了如下描述:

族人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便排成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诫他。鲁迅心中自有主张,便不动声色地简单答道:“都可以的。”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例去拜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从家中出走,重新回到日本去了。

直到若干年后,鲁迅与许广平自由恋爱而结合,他此前跟朱安都只是维持着形式上的夫妻关系。正如陈漱渝在书中所形容的,鲁迅此前过的是“古寺僧人般的独身生活”。这对鲁迅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对朱安又何尝不是如此。但这怪不了鲁迅,作为家中的孝子,鲁迅当时的反抗只能到这一步。所以鲁迅多次对友人提起自己的发妻朱安,都感叹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再婚的爱妻许广平,虽然与他志同道合,毕竟是大家闺秀出身,所以在正式结合之前,鲁迅是事先征得了母亲和前妻同意而解除了婚姻的。只不过他并没有强迫朱安重回娘家,而是答应了她要继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以便照顾她的合理要求。鲁迅自己,除了在经济上继续赡养母亲和前妻之外,一直是和许广平另筑爱巢,独立生活与工作的。

你看,无论是用现在的观念或当初的道德来衡量,这种离异再婚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鲁迅自始至终处理此事都比较人性化。怎么到了葛红兵的笔下,就成了必须对鲁迅的“个人生活”乃至道德人品提出“质疑”的问题呢?究竟是 葛先生另有异样发现,还是他比过去的“老封建”还要古板?

也许鲁迅确实在某个时期被人当成过“神”。但那不是久居泉下的鲁迅自己所能控制的。而现在,还有谁还把鲁迅当成“神”呢?反正我是没有感觉到。所谓要把鲁迅“请下神坛”甚至逐出“教科书”的呼声,我看与鲁迅本人在文学与思想史上的固有成就一点都对不上号。这就如同过去不论有没有出现过把屈原、杜甫、李白、苏东坡当成神的情况,都肯定影响不了这些文学巨匠的固有成就与精神品格,是一样的道理。以他们作品本身的分量,必将永远辉耀后世,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所珍爱、所景仰。总不至于为了某种缘由,就把这些第一流的作家作品都统统“请下神坛”、逐出“教科书”,只让当今的孩子去读当代人的作品,或者古代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吧!

我这样议论,不知是自己在理解的逻辑上出了问题,还是提出这种动议的人士本身在逻辑上有毛病?

还有,葛红兵的文章称鲁迅为“老石头”(而且字里行间都在倡导应该“搬掉这块石头”),未免太不礼貌,太不尊重人了。不管你认为鲁迅的文学成就是大还是小,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吧,只要他不是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有什么权力可以平白无故地去污辱他、鄙薄他?何况鲁迅不论以其作品还是以其人品,都值得后人永远尊敬,永远爱戴。他当然有缺点,但优点和成就肯定是主要的。我们爱的正是鲁迅无人能及的优点和成就。选教材也只是选他的优秀之作。别说鲁迅只是再婚(而且就再婚了这一次),就算真“重婚”了又怎么样,因为有了这缺点,就一定得把鲁迅及其作品从文学视野中“搬掉”吗?

摘引我在葛红兵博文后面写的两段评语来结束这篇短文:

从古至今,始终有一些写手的成品,是值得辈辈代代的人阅读的。鲁迅的大多数成品,都应该归入这一行列。抽时间仔细读读就明白了。

鲁迅是国人中少见的硬骨头、纯爷们儿。不管面对何方神圣,他都绝对是一个男人。当今之世,像鲁迅那样硬气而又睿智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太少!所以,继续让孩子们从小读他的作品,很有必要。

2010916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