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友人书简】海门周荣华先生与博主的通信:关于海门余东崔氏

(2014-01-25 16:29:44)
标签:

友人

清康熙

阵地

你能

也就是

分类: 说古道今
海门周荣华先生与博主的通信:关于海门余东崔氏



崔公:

    又想和你说说。

    看你的博文,佩服你认真执著、一丝不苟的修族谱活动;你的修谱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条不紊,显示你的才华和能力。

    海门报刊“寻宗亲文”发表后,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没有崔氏响应。大概海门崔氏大多认同是崔桐后人,或者无崔氏家谱佐证。
   
    我就写了两篇短文《美丽的余东属于谁》《崔桐曾居余东》(可搜索),作为寻宗亲文刊后的响应。我写两篇短文是为了解说“海门余东”:明清时,非海门县的余东;而是海门(指县治)与余东,两词并列关系;明正德九年前一百多年,海门县治在余东场南不远,两地联系密切。因此,你宗亲崔氏,大部分随县迁,也有留余东的。但余东凤城乾隆年被毁,惟剩四城门;也就是说,现余东人对乾隆前是失忆的,“凤城只有四城门”、“建于洪武八年”只是猜测;关于凤城资料,零星保存在州志中,是准确的。

    关于余东崔氏,我了解了一下。乾隆年余东城被毁,殷忠等地受影响小,殷忠有崔家庄;可能是你宗亲崔氏。当然,他们说自己是崔桐后人。证据是,崔桐家的祠堂变成殷忠庙,可见崔桐后人当地不存。殷忠崔氏有三人:崔福兴、崔景文、崔立民值得重视。崔立民多才多艺,通东号子的传人。崔景文,民间医生,余东高桥西200米,崔氏情况最了解。崔福兴,余东首富,曾任余东党委书记。如果你能和崔福兴联系修崔氏家谱。崔福兴说不定高兴。富裕了都想有家谱。有他的支持,什么事都好办了。

    二甲也有崔家庄,可能是海门四迁后的崔氏聚居地。当然,兴仁镇也有崔氏。

    你可看看“吕四论坛”网的“鹤城文化”。 吕四论坛是吕四野鹤的阵地。在吕四论坛可联系到吕四野鹤。

    在吕四论坛发表帖子的江东独客,说有清康熙时的海门崔氏家谱。有了这个家谱,你们宗亲的情况,应该清楚了。


                             周荣华     2014年1月25日



周公:

   你好!

   感谢你对崔氏文化,特别是余东崔氏文化的关注与研究。由于相隔时代的久远、族谱及相关资料的散失,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崔氏、盐城西乡(今建湖芦沟)崔氏与海门余东崔氏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课题,需要时间、精力及人脉资源。在你及不少素昧平生的海门友人支持下,我们一定坚定不移地把这件事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做下去,为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海门报刊“寻宗亲文”发表后,你专门撰写了《美丽的余东属于谁》、《崔桐曾居余东》两篇文章在《海门日报》上发表,就是最好的回应。这是你研究海门文化及海门崔氏文化的最新成果,我已认真拜读,并转载于后。

   崔立民宗亲发来的《海门语言分布参考图》为研究余东南崔、北崔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立民宗亲的观念,“海门的北部(蓝色)是老海门人,讲的是北方江淮语系的通东话,海门南部(黄色)是新海门人,大多是清代从江南移民过来的,讲的话近似江南吴语,也叫沙地人,因为他们住在涨潮积沙成陆的新的沙土地上”。因此可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南崔与北崔的方言区别,由此判断讲沙地话的南崔可能是元末明初自苏州迁徙而来的,而讲通东话的北崔可能是宋元两代“北方人口大迁移”过来的。  

  立民宗亲提供的语言分布图中,余东、树勋、万年三镇正处于黄(新海门人区域)、蓝(老海门人区域)交界处。与南通文茂宗亲(余东人)的讲述是一致的。可见,这一带的崔氏(南崔)与崔桐(北崔)并非一支。适当时候,我打算再访余东,专门到余东、树勋、万年三镇交界处寻亲……

   清代《海门崔氏族谱》序,应当是研究余东崔氏的重要资料。从《吕四论坛》相关信息得知,“吕四野鹤”寓居河南洛阳,在家乡论坛发表不少文章。我已与他联系,索取清代《海门崔氏族谱》序,但尚未回应。再说吧!


   春节在即,顺祝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崔一良  2014年1月25日 下午



   【链接】周荣华散文两篇

      美丽的凤城属于谁

                                               周荣华

  通东四大盐场,东西距离120余里,位于通吕水脊。它是南通的脊梁,也是海门的脊梁。

  四大盐场以其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多姿的风景,著称于世。其中,凤城最有代表性。余西场现在属于通州,且成了余西村,失去了评选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格。余中场,曾经的海门县城,早成了泽国;曾经的州同署衙门,仅存一座山墙;曾经的场署,有址无房;吕四场,虽然繁华,但现代化掩盖了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且已划归启东。只有凤城,令海门人骄傲。

  读文史学者李元冲《洪武赶散与海门移民》一文,胸中充满浩气:“唐宋时—海门境内有四大盐场。”“洪武赶散后—海门的四盐场(余西、余中、余东、吕四)属通州分司管理。”

  我兴奋之余,翻了有关书籍。

  《光绪直隶志通州》记载:“太平兴国八年,渔者严午至小港捕鱼,见三虎入江化为船,往东布洲去。数日人来云:盐亭场有三虎往来。场即县旧址也。”

  原来通州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盐场在古海门,而且是距通州215里之遥的古海门县城。我认为,它就是最初的吕四场。虽然吕四之名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吕四港场煎盐盘灶数额”。吕四当是后来迁移吕四港而得名。可见吕四场属古海门无疑。

  可是,《太平寰宇记》“利丰监”条下说:“古之煎盐之所也,国朝升为监。在通城南三里,管八场:西亭、利丰、永兴、丰利、石港、利和、金沙、余庆。”没有写到吕四。再读,在静海县条下有:“随州置,管八场”语。这告诉我们,宋时,余庆是属于静海县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写到吕四,可能北宋年间海门是卖纳盐场。用今天的话说,管理机制不同。关于卖纳盐场,有关史书记载:(南宋)杜杲“待通州海门买纳盐场”。

  关于海门的历史沿革,崔桐在《嘉靖海门县志》上写:宋元两朝没有更改;关于三迁余中场,崔桐在《嘉靖海门县志》上说是“借迁余中”。

  这与《光绪直隶志通州》的记载相同:“太祖洪武元年置盐运分司于通州,辖盐场十:丰利、马塘、掘港三场隶如皋,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东六场隶通州,吕四一场隶海门。”

  那么,海门曾三迁余中、四迁金沙,其以东地区的余西、余中、余东是否曾属过古海门?

  《光绪直隶志通州》的记载:“海门迁金沙场存十四里,割借通州青干乡六里、金沙一里,凡二十一里:在市二里、礼安乡一里、崇信乡一里、陈坝庄一里、仁和乡一里、嘉正都五里吕四场一里、青干乡六里、金沙一里,俱并入州。”

  从地域和人口上看,余中、余东未曾属过古海门。

  今海门,自清乾隆建直隶海门厅始,与直隶通州行政上平级,同属江宁布政司。清初,余中并余西,三大盐场均属通州。民国后海门厅、通州都改为县,余西余东合并名余中场,场署在凤城。

  建国前,凤城与海门无缘。只有在新中国,凤城才得以投入海门的怀抱,海门才真正拥有凤城。1949年,西以余西余中的自然鸿沟龙游沟为界,东以余东与吕四的自然鸿沟曹严洼河为界,余中余东正式划入海门。

                                              原载《海门日报》2013年12月23日



    崔桐曾居余东

                                               周荣华
  

  被余东人称为游子的崔桐是余东人吗?


  崔桐是明正德年间的进士第三名,刚正不阿,两次冒死跪谏;执法严明,拒千金贿赂、拒绝朝廷首辅说情;定争地平山寇,办事果断,数建奇功;著述颇丰,《崔东洲集》等收入《四库全书》。在封建社会,崔桐这样的人才难能可贵,可说是古海门第一人;通州也很羡慕,为出通州的崔桐,建了文峰塔。


  崔桐1520年归省时写下“十年乡梦水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的诗句,表明崔桐的家随水去了。崔桐在晚年撰的家谱序中说:“吾宗自赵宋南度至今,世居海门”;今年《南通江海文化研究》第五期《“海门县学”考述》一文认定崔桐是海门“军籍”。


  明朝“役皆永充”是基本大法,军籍是世袭的。中了探花的崔桐,虽可改籍,但在未改前,不可妄动。崔桐正德十二年中探花,正德九年,崔桐家已随县迁余中场,后又随县四迁金沙场。按通州志记载,崔桐宅在四迁县治东部,崔桐墓在通州东十里坊。


  由上可知,崔桐不能说是余东籍人;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余东人说,崔桐的祖坟在余东的殷忠村。这个说法应该是有依据的,《光绪直隶通州志》记载,崔桐祖父崔润的墓在王灶南。


  志书记载,海门二迁县距州百里,余东距州93里,二迁县在余东东南不到10里。二迁县位于在市,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到正德九年,存在了124年。余东市井繁荣,车水马龙。正德七年,县治准备三迁并相中了余中场。此时,海门大户纷纷在余东买田置屋;崔润是军户,亦是大户,买地迁祖坟,其中当有崔桐曾祖崔璜的墓。


  按崔桐《海门县志》,对照其它资料,可准确地推断出崔桐上三代的故世年代。崔璜成化19年去世;崔润嘉靖九年去世。崔润去世时,崔家已居三迁县。《光绪直隶通州志》记载,余中东十里王灶,又十里余东。坟地位置合适。


  崔桐归省写“十年乡梦水云涯”诗句时,是其祖崔润故世的第二年,其父守孝,崔桐可能也陪父守孝一段时间。古时,大户人家大多在坟旁造房,一为居住,二是作为祠堂用于祭祀。


  这次是短暂居住,崔桐是否曾长时间居住呢?


  《万历通州志·名臣》里有崔桐的较为详细的传记,写了崔桐两次丁忧的时间。在明朝,丁忧是件大事,不但要离职,而且不能住在家里,必须在墓旁守孝。崔桐母故于嘉靖十五年、父崔昆故于嘉靖二十一年。此时崔家尚在三迁县,崔桐丁忧回家,先后奉葬父母于祖坟,共计守孝六年。


  此六年,崔桐与余东结下不解之缘。在丁内忧的嘉靖十五年,应县令请求,写下了嘉靖海门县志,使海门儿女得以了解海门的过去;服阕期满,留下了“万民葬鱼腹,百里化龙门”的诗句,记下了己亥海门潮灾。嘉靖二十一年丁外忧,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崔氏家谱并作序;服阕期满,县治又要迁移了。


  无疑,崔桐在余东住了六年;不在凤城,此时凤城尚未建,凤城建于嘉靖中(见《光绪直隶通州志》);不在余东旧场,按《光绪直隶通州志》,余东有旧场使署;也不在距州九十里的余庆镇(见万历通州志);而是在王灶南、现在的殷忠村老干部活动室、原先崔氏祠堂后为殷忠庙的四关厢房内。


  历史名人崔桐远去了,四迁县早已坍于江,崔桐曾居住过的地方惟剩余东。


  如何能说崔桐不是余东人呢?


                                    原载《海门日报》2014年1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