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书简】海门周荣华先生与博主的通信:关于海门余东崔氏
(2014-01-25 16:29:44)
标签:
友人清康熙阵地你能也就是 |
分类: 说古道今 |
美丽的凤城属于谁
通东四大盐场,东西距离120余里,位于通吕水脊。它是南通的脊梁,也是海门的脊梁。
四大盐场以其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多姿的风景,著称于世。其中,凤城最有代表性。余西场现在属于通州,且成了余西村,失去了评选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格。余中场,曾经的海门县城,早成了泽国;曾经的州同署衙门,仅存一座山墙;曾经的场署,有址无房;吕四场,虽然繁华,但现代化掩盖了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且已划归启东。只有凤城,令海门人骄傲。
读文史学者李元冲《洪武赶散与海门移民》一文,胸中充满浩气:“唐宋时—海门境内有四大盐场。”“洪武赶散后—海门的四盐场(余西、余中、余东、吕四)属通州分司管理。”
我兴奋之余,翻了有关书籍。
《光绪直隶志通州》记载:“太平兴国八年,渔者严午至小港捕鱼,见三虎入江化为船,往东布洲去。数日人来云:盐亭场有三虎往来。场即县旧址也。”
原来通州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盐场在古海门,而且是距通州215里之遥的古海门县城。我认为,它就是最初的吕四场。虽然吕四之名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吕四港场煎盐盘灶数额”。吕四当是后来迁移吕四港而得名。可见吕四场属古海门无疑。
可是,《太平寰宇记》“利丰监”条下说:“古之煎盐之所也,国朝升为监。在通城南三里,管八场:西亭、利丰、永兴、丰利、石港、利和、金沙、余庆。”没有写到吕四。再读,在静海县条下有:“随州置,管八场”语。这告诉我们,宋时,余庆是属于静海县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写到吕四,可能北宋年间海门是卖纳盐场。用今天的话说,管理机制不同。关于卖纳盐场,有关史书记载:(南宋)杜杲“待通州海门买纳盐场”。
关于海门的历史沿革,崔桐在《嘉靖海门县志》上写:宋元两朝没有更改;关于三迁余中场,崔桐在《嘉靖海门县志》上说是“借迁余中”。
这与《光绪直隶志通州》的记载相同:“太祖洪武元年置盐运分司于通州,辖盐场十:丰利、马塘、掘港三场隶如皋,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东六场隶通州,吕四一场隶海门。”
那么,海门曾三迁余中、四迁金沙,其以东地区的余西、余中、余东是否曾属过古海门?
《光绪直隶志通州》的记载:“海门迁金沙场存十四里,割借通州青干乡六里、金沙一里,凡二十一里:在市二里、礼安乡一里、崇信乡一里、陈坝庄一里、仁和乡一里、嘉正都五里吕四场一里、青干乡六里、金沙一里,俱并入州。”
从地域和人口上看,余中、余东未曾属过古海门。
今海门,自清乾隆建直隶海门厅始,与直隶通州行政上平级,同属江宁布政司。清初,余中并余西,三大盐场均属通州。民国后海门厅、通州都改为县,余西余东合并名余中场,场署在凤城。
建国前,凤城与海门无缘。只有在新中国,凤城才得以投入海门的怀抱,海门才真正拥有凤城。1949年,西以余西余中的自然鸿沟龙游沟为界,东以余东与吕四的自然鸿沟曹严洼河为界,余中余东正式划入海门。
|
|
被余东人称为游子的崔桐是余东人吗?
崔桐是明正德年间的进士第三名,刚正不阿,两次冒死跪谏;执法严明,拒千金贿赂、拒绝朝廷首辅说情;定争地平山寇,办事果断,数建奇功;著述颇丰,《崔东洲集》等收入《四库全书》。在封建社会,崔桐这样的人才难能可贵,可说是古海门第一人;通州也很羡慕,为出通州的崔桐,建了文峰塔。
崔桐1520年归省时写下“十年乡梦水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的诗句,表明崔桐的家随水去了。崔桐在晚年撰的家谱序中说:“吾宗自赵宋南度至今,世居海门”;今年《南通江海文化研究》第五期《“海门县学”考述》一文认定崔桐是海门“军籍”。
明朝“役皆永充”是基本大法,军籍是世袭的。中了探花的崔桐,虽可改籍,但在未改前,不可妄动。崔桐正德十二年中探花,正德九年,崔桐家已随县迁余中场,后又随县四迁金沙场。按通州志记载,崔桐宅在四迁县治东部,崔桐墓在通州东十里坊。
由上可知,崔桐不能说是余东籍人;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余东人说,崔桐的祖坟在余东的殷忠村。这个说法应该是有依据的,《光绪直隶通州志》记载,崔桐祖父崔润的墓在王灶南。
志书记载,海门二迁县距州百里,余东距州93里,二迁县在余东东南不到10里。二迁县位于在市,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到正德九年,存在了124年。余东市井繁荣,车水马龙。正德七年,县治准备三迁并相中了余中场。此时,海门大户纷纷在余东买田置屋;崔润是军户,亦是大户,买地迁祖坟,其中当有崔桐曾祖崔璜的墓。
按崔桐《海门县志》,对照其它资料,可准确地推断出崔桐上三代的故世年代。崔璜成化19年去世;崔润嘉靖九年去世。崔润去世时,崔家已居三迁县。《光绪直隶通州志》记载,余中东十里王灶,又十里余东。坟地位置合适。
崔桐归省写“十年乡梦水云涯”诗句时,是其祖崔润故世的第二年,其父守孝,崔桐可能也陪父守孝一段时间。古时,大户人家大多在坟旁造房,一为居住,二是作为祠堂用于祭祀。
这次是短暂居住,崔桐是否曾长时间居住呢?
《万历通州志·名臣》里有崔桐的较为详细的传记,写了崔桐两次丁忧的时间。在明朝,丁忧是件大事,不但要离职,而且不能住在家里,必须在墓旁守孝。崔桐母故于嘉靖十五年、父崔昆故于嘉靖二十一年。此时崔家尚在三迁县,崔桐丁忧回家,先后奉葬父母于祖坟,共计守孝六年。
此六年,崔桐与余东结下不解之缘。在丁内忧的嘉靖十五年,应县令请求,写下了嘉靖海门县志,使海门儿女得以了解海门的过去;服阕期满,留下了“万民葬鱼腹,百里化龙门”的诗句,记下了己亥海门潮灾。嘉靖二十一年丁外忧,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崔氏家谱并作序;服阕期满,县治又要迁移了。
无疑,崔桐在余东住了六年;不在凤城,此时凤城尚未建,凤城建于嘉靖中(见《光绪直隶通州志》);不在余东旧场,按《光绪直隶通州志》,余东有旧场使署;也不在距州九十里的余庆镇(见万历通州志);而是在王灶南、现在的殷忠村老干部活动室、原先崔氏祠堂后为殷忠庙的四关厢房内。
历史名人崔桐远去了,四迁县早已坍于江,崔桐曾居住过的地方惟剩余东。
如何能说崔桐不是余东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