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2013-11-17 16:23:58)
标签:

居所

重镇

祖之祀

族谱

历史文物

分类: 旅游日记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晴



海门余东古镇,位于宋代范公堤南端,为元代两淮29盐场之一,曾与虎墩(东台富安)盐场齐名。历史上,海门南部因坍江、海潮等诸多原因,县城曾数度迁址,今县城茅家镇只有二百多年历史;而处于海门县域北部的余东等地却是一块“老土”,形成已有千余年。余东古镇南距海门市区30公里,西南距南通市区45公里,东距吕四港口30公里。余东崔氏有两支,一支“北崔”,为宋代从北方迁入,居海门余东镇西北方向的殷忠村;一支“南崔”,为元末明初,苏州阊门石头巷崔氏三兄弟的后人为避战乱,渡江逃难,其中一支定居海门余东树勋、万年三镇几十里范围内。另外两支分别至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西场)、盐城西乡(今建湖芦沟)。据《盐城西乡崔氏族谱》记载,崔氏后人分散各处,插草为标,安家落籍。崔氏三兄弟后裔置田产无数,跨县越府,南到长江口,北到废黄河,有“南到海、安(海门、富安),北到淮安”之说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三兄弟后裔近200年间仍然亲密无间,共同祭祖。五年一小祭,分别在海门余东、泰州富安、盐城西大崔庄进行;十年一大祭,回苏州阊门寻祖斗转星移后几百年逐渐失去联系。


【崔氏族谱】虎墩(富安)崔氏世系考


   崔氏八世祖崔星作《虎墩崔氏族谱》跋:《族谱后序》


近期在保定河北大学图书馆查阅明代万历40年本《虎墩崔氏族谱》,看到虎墩崔氏八世祖崔星为之作跋《族谱后序》中提及“往年,海门崔东洲公弟一江诸人以吾同族期合谱,吾族人不赴,疑于世次耳,非特避嫌也。今姑苏传有崔家巷在,当必有崔氏子孙得绵其先祖之祀者,亦可以慰我子孙报本无穷。”

   这两支海门余东崔氏与我们虎墩崔氏、盐城西乡崔氏到底是什么关系……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与扬师院老同学沈洁、范正琴、周荣华等一起考察余东     (南通)小朱 摄影


   为一探究竟,乘此次来南通大学参加省语言学会年会期间的空隙,在扬师院老同学沈洁、范正琴、周荣华三位陪同下,今天专程到海门市余东古镇寻访崔氏宗亲,考察崔氏历史文化遗迹。

   从正在修复中的“南城门”一侧,我们走进余东古镇的南街海门市东洲中学原副校长、我的大学同学周荣华陪同拜访久居南街的79岁老者、原余东区文化馆负责人、《余东史志》纂修主笔、地方资深文史爱好者李茂富先生。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我和周荣华,与地方资深文史爱好者李茂富先生(中)合影             沈洁  摄影


   李老一边翻阅他所搜集的余东史料,一边向我们介绍余东的历史文化。余东场,古称余庆,又名凤城,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


唐文明元年(684年),尉迟恭之后裔尉迟宝庆曾避难于此,围垦筑寨,取其姓名首尾二字为余庆,由此得名。此后逐渐有移民定居,逐步形成沿海村落。唐大历中(767-779年),黜陟使考察官员任免的官吏,即钦差李承实巡查至此,围垦筑堤,设灶煮盐,余东又称“李灶”。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修复中的余东古镇南城门                                崔一良 摄影



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此建城,大兴土木。整个余东城河环绕,以河为界,城内城外各建十庙,无城墙但有四个城楼(东城门魁星楼,又名镇海楼,南城门三义楼,西城门火神楼,北城门真武楼),五处牌坊,堂、会、院等一应俱全。余东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已由一个自然集镇发展成为官方建制镇。因余东城总体格局形似凤凰,故余东又名凤城。一首旧时民谣可以反映鼎盛时期余东城的全貌: “余东城,好风光,它有四城踞四方; 城里城外各十庙,五山五坊三条港; 四河七桥四池塘,还有青墩双井庄; 亭台楼阁堂会院,凤城福地美名扬。” 明正统、嘉靖年间余东城虽经修建,但凤城格局和主体建筑一直保存至清朝初期。


历经唐代开元年间(716年)的盐亭、唐代乾符年间(875年)的海防要塞余庆寨通州边防五要塞之一),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的余庆盐场、元代(1271-1386)的余东盐场(位于余中沙之东,故改名。成为两淮29盐场之一),直至明嘉靖年间为抗倭在此筑余东城,清代设余东镇,成为淮南盐业重镇


据说古镇最兴盛时,盐商云集,有商户四百多户。南街、北街的青石板,分散在古镇街道两侧的明清民居、布庄、盐店弄、二团弄以及架在流淌不息的运盐河上的古桥,见证了古镇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架在流淌不息的运盐河上的古桥:泰安桥             崔一良拍摄于海门余东

 

 


运盐河,是余东的护城河,位于北门外,开挖于唐天佑二年(905年),长30公里,西起利和,东至吕四。站在泰安桥依稀可辨乾隆题字的桥墩旁,仿佛看到运盐河上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明代万历40年本《虎墩崔氏族谱》八世祖崔星所作《族谱后序》中记载的“往年,海门崔东洲公弟一江诸人以吾同族期合谱”一事,提及的崔东洲公弟一江系何人,我向李茂富先生咨询。李老在地方志资料中查到崔桐(号东洲)弟兄四人的名字及所任官职:


崔桐(1477-1556年),字来凤,号东州,直隶海门(今江苏海门市)余东人。生于明成化十三年。直隶乡试第一。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为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准备南巡江南,崔桐与同榜状元舒芬等诏跪午门外,一连五日上疏谏阻,武宗下令跪阙下五日,受杖夺俸,遂名闻天下。嘉靖八年(1529年)迁督学副使,又转任福建参政、浙江副使,后迁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嘉靖十年,以翰林侍读出为湖广布政使右参议,提调武当山,累提升为国子监祭酒。嘉靖廿四年(1545年)任礼部右侍郎(二品)。崔桐自我评价:“奉职太愚,自处太高,操持太执,语言太直。”曾参与《武宗实录》等书的编修,有《东洲集》二十卷,《东州续集》十卷,(《四库总目》、《明史艺文志》作东洲集四十卷,无续集)传世。南通博物苑有崔桐书法留存嘉靖十五年(1536年),回乡为母守孝期间,编修嘉靖海门县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海门的政治、文化、风俗。


   崔桐一家世代为官,其曾祖父崔璜曾因子崔润贵,授山东布政司都事,其祖父崔润在天顺二年(1458年)亦任布政司都事,其父崔崑在成化二年(1466年)任天台县丞,正德十五年(1520年)因子崔桐贵,封翰林院编修。其子崔有继嘉靖廿四年(1545年)以父崔桐恩荫入监任河北行塘知县 


   据《嘉靖两淮盐法志》载,崔桐有三位弟弟,大弟崔林,字栖凤,以应例任山东都司都事;二弟崔格,字应凤,以应例任江西布政司检校;三弟崔槐,字庭凤,以贡生任广东韶州府通判,著《龙剑集》,今已不存。“以吾同族期(与虎墩崔氏)合谱”的崔东洲公弟一江”,系崔桐三位弟弟中何人的号,尚不得而知。



 

【旅途散记】崔桐故里寻访


    考察余东崔桐故居遗址                  (南通)沈洁摄影


   在余东古镇北街十八弯巷(又称和善里,今解放路100弄4号),我们找到崔桐故居遗址。此处现居住的主人、崔氏二十二世孙海华(63岁)夫妇热情接待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保存的崔桐故居“门枕石”、大院门“条石”等历史文物。


   崔桐故居原在殷忠村,在余东古镇西北方向。殷忠村崔桐后裔有两支,分“东崔”、“西崔”。有崔家园、殷忠庙、崔氏祖坟等,待详考。


   崔桐的故居,后因堤坍迁至城中,崔桐曾赋《庚辰岁归省感故里入洒》诗:“十年乡梦白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野哭有人悲税役,春农无地种桑麻。鱼龙水阔通层汉,雁鹜烟深影断沙。心折不堪回皓首,啸歌酤酒醉渔家。”可见,崔桐在归乡省亲时故居已成鱼龙之地。 “十八弯巷”故居遗址,是崔桐晚年回乡的居所。旧宅几经翻修,已不见当年明代建筑的踪影。


   小巷深处,崔桐昔日恩师张成的家祠,后为崔桐就读的张氏私塾,遗址尚在。据说当年张謇曾数度应邀来此讲学。



【追根溯源】海门余东古镇寻访记

 


 

   东岳庙(余东古镇东街)前留影(昔日崔氏祭祖之处)      (南通)小朱拍摄



   余东东街人民北路44号(东岳庙西侧巷内),从侧门走进崔桐后裔、二十一世孙崔应达院中,主人告诉我们,族谱毁于文革,知道一些情况的长兄已经去世,侄儿崔旭玺已定居海门市区。他无法提供相关信息……



【旅途散记】巧遇作家梁真



   顺着“姐妹井”指路标,我走进作家梁真的祖屋的院子      崔一良摄影              


   在“姐妹井”附近,我们遇见寓居青岛的梁真先生。从网络上查询,得知梁真先生是一位作家,1962年出生于青岛,祖籍在南通余东。梁真的童年也是在老家余东古镇度过的。高中毕业之后,考入青岛某纺织厂当工人、文秘,曾经就读于青岛大学中文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梁真陆续在《星星》诗刊、《诗歌报》、《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多次获得全国性诗歌奖。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长篇小说《秋老虎》。进入九十年代,梁真离开青岛电视台,下海经商,事业成功后,近年隐居故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和“余东地方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隐居余东古镇这个“世外桃源”的梁真,并不寂寞,仍然不时有朋友前来探望他。


   知道我的来意,交谈中,梁先生反复建议我先在小镇上住下来,再作关于崔氏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静下心来,才能慢慢弄清余东崔氏的来龙去脉。此次因事先未作安排,只有等待再访余东的时候……




   余东之行,通过寻访,对“北崔”崔桐一支的相关考察收获不小,但对与我们同宗同源的余东“南崔”的来龙去脉却一无所获。只有等待明日去拜访寓居南通的崔文茂先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