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崔氏祠堂(2)广州北亭大衍堂“崔氏大宗祠”

广州市小谷围岛上,与黄埔军校邻近的广州大学城西北隅的北亭,有大衍堂“崔氏大宗祠”。北亭大衍堂,为增城崔与之后裔的一支系。

祠堂旁的高架桥

祠堂里,雨中合影
据说当初建设大学城和高架桥时曾准备拆除大宗祠,当地崔氏宗亲经过努力争取,终于保住了这座纪念南宋名相崔与之及崔氏先祖的名祠。

与香港、广东崔氏弟兄俩耀华、杰华合影

【链接】 广州崔氏宗祠
摘自《小谷圍遍地寶 廣州大學城打響文物保護戰》
南方网訊
隨著國際一流的廣州大學城即將動工興建,大學城首期工程主要用地———長期默默無聞的番禺小谷圍頓時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小谷圍燦爛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上周末,在文史學家黃大德、番禺文保所負責人及當地老居民、老校長曾永定的帶領下,記者深入小谷圍的村街巷陌、田間地頭,探尋調查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所到之處,發現遍地是寶———富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千年帝王墓及古墓葬群、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古祠堂群和古民居,以及各種石雕、石刻觸目可及,古老的風物無不令人心動!大學城的開發建設要加快進行,文物保護也同樣刻不容緩。
自古就是“风水宝地”
小谷围是珠江广州河段中的一个岛屿,隶属番禺区新造镇。全岛面积近18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及地理条件都相当优越,地腴物阜、风景旖旎,自古就是块风水宝地。
据专家考证,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小谷围岛就有了初步的开发。在今亭山小学后面的山坡上,建国前就发现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考古专家根据墓砖鉴定,这是一座东汉古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南汉朝廷将小谷围辟作御用狩猎区,并在岛西南段的北亭村一带(古名“海曲”)建御花园“昌华南苑”,内有著名的建筑“昌华宫”,据称是南汉一大主要“行宫”。《南汉书·高祖纪》对昌华宫作如此描述:“建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悉聚珍宝实之。”其建筑之精美豪华,藏品之丰富珍贵,可见一斑。
宋代以后,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四周一些地区也随之兴起了一些以工商业为主的“卫星城镇”,小谷围东部的瑞石镇(今穗石村)便是著名八大城镇之一。明代以后,小谷围又回复为一个普通农村。一些通过科举和军功做了官或做生意发了财的人,多会回到小谷围建祠堂、置房产、修街道,留下了规模庞大、工艺精美的建筑群,成为今天小谷围人的宝贵财富。
在大学城开发之前,与广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的小谷围依然保持古老的田园风光。岛上古树参天,庄稼葳蕤,环境十分和谐优美,当地村民过着平静而殷实的生活,一些古老的生活习俗、生产工艺都得到很好的保存。很多到过小谷围的文化艺术界人士,都将它赞为“广州最后一片净土”。
古老祠堂成群出現
小谷圍上的祠堂之多、建築之精美、保存之完整,令每一個參觀者無不為之驚嘆。記者每進入一個村落,首先見到的往往就是規模宏大的祠堂,有的更連片出現。
在北亭村北亭小學附近,就有梁氏、崔氏兩家族的宗祠近10座。
記者發現,各個祠堂規模、建築風格各有不同,有的完整原樣保存了下來,有的被改建甚至部分被拆除,有的祠堂至今仍被族人和村民當作集體活動場所。位於北亭村村外的崔氏宗祠,估計最早建於明朝末年。該宗祠有三進大院,整體建築保存相當完整,建築格局幾乎沒有變樣,外牆上的灰塑、磚雕、石刻以及大木門上的門神繪像都清晰可見。在祠堂的院內,擺放有『打谷機』等多種古老農具,院落裡還散落著工藝十分精美的小石獅等雕塑。隨行的考古學者贊嘆說,如此精美的古祠堂,只要稍稍整修就可以成為一個民俗博物館。
在當地農民的引領下,記者還在崔氏大宗祠前100米的小溝上發現了4塊被當作橋板用的石碑。其中兩塊面向上的碑上,有清晰的字跡,上書『光緒六年庚辰科,會試中式第二百四十名進士,殿試三甲第三十名,朝考二等第九十名,欽點內閣中書。崔其濂立』等字樣,表明崔氏祖上有人科舉中第。
位於小谷圍西南的穗石村也是古祠堂『雲集』,在1000米長的中約大街和西約大街上,記者就看到了5、6座古宗祠,大多由陸、黃兩家族修建,整體風格、式樣與北亭村的又有所不同。位於穗石大道52號的林氏大宗祠規模最大,規格也最高。據了解,林家祖上曾在朝中為官,功名顯赫,因而該宗祠廳中不僅有官階,廳堂中還有6根巨型八棱的紅石柱。據專家介紹,這樣的石柱工藝,在國內從未發現過;祠堂大門內外都有寬闊的『釣魚臺』,其臺基和臺面都由整塊巨型石條鋪就,這在當地祠堂建築中十分罕見。
據考古專家及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祠堂多建於明清時代,有數百年的歷史。村民說,小谷圍的祖先們對修宗祠十分重視,從而形成了祠堂成群出現的局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