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纪念“阜师精神”(《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20周年

标签:
参观学习分析研究实验区教育事业教学活动 |
“阜师精神”
——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面向农村办学纪实
戎东贵
时针已经指向夜间l0点,可是阜宁师范教学楼的一个个教室里,依然欢声笑语不断。原来,这是来自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等县教育局的领导正在向本县学生介绍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勉励学生们学好本领。为振兴家乡教育贡献力量。
为农村小学培养“多面手”
阜宁师范服务区域内的盐城市北五县农村小学布点散、规模小、条件简陋,对师资有着特殊的要求。
围绕培养“多面手”的目标,从l985年开始,阜宁师范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在中师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社会活动能力训练、农业劳动技能训练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学校专门成立了专业基本功课题组,从中师生必备的“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入手,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农村小学的实际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不断增加训练项目,扩大充实基本功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较好体现师范性和针对性的基本功训练体系。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训练程序和考核办法,将基本功训练分解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普通话训练为例,学校成立了推广普通话领导小组。班班都购置了电视机,每天晚上7点钟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普通话过关考查,不过关者,不得评为三好生。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建立了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班委会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各类活动。每个班级都实行了值周班长制,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要轮流担任一周班长,每个学生都要在管理班级的实践中经受锻炼。
这几年,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影响下,阜宁师范领导在校园也念起了一本农业生产“经”。学校编写了农业生产基础知识教材,正常开设劳技课,向学生传授农药、化肥、农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在校园里开辟了5亩实习基地,建起了葡萄园、植物园,种起了各类农作物;学校还实行“劳动实践周制”,每班每学期都要抽出一周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结果,不少学生对务农有了兴趣,他们自发成立了育菇、果树栽培、养鱼、无线电修理等十多个为农服务的兴趣小组。
把师范办成农村小学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师范教育要办好,必须与乡村小学“血脉相通”,与社会生活“联为一气”。怎样才能做到血脉相通、联为一气呢?阜宁师范的领导和老师们认为,应当使学校成为乡村小学教育信息的交流中心,教育实验的指导中心,教改成果的推广中心,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心。正是这种强烈的“中心”意识使得他们的许多做法出手不凡。
1985年春,他们牵头创办了“盐城市北五县小学教育研究会”。六年来,团体会员由一开始的12所城镇小学发展到服务区范围内的1000多所乡村小学,个人会员由20多人壮大为400多人,形成了“乡村小学——实验小学——师范学校”的“卫星结合”。
他们在实践中找课,为应用而研究,成立课题小组,组织协作攻关,先后举办了“作文起步教学”、“数学教改实验”、“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弱智儿童教育”、“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等10多项实验研究的汇报会和研讨会。
他们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对教材讲析、教案设计、板书板画、口头作文、疑难答辩等l0多个项目进行当场考核。
他们通过举办辅导讲座、开展岗位培训、组织现场观摩等形式,为乡村小学教师传递本地和外地的教改信息。
为了适应农村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1989年,他们在5县2乡22所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转轨的实践。
1990年,他们在阜宁县施庄乡和建湖县庆丰镇创办了两个“小学素质教育实验区”。阜宁师范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实验指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小学素质教育目标28
施庄乡实验区从薄弱的音乐教学突破,开发环境课程,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模式。经过两年的努力,小学生的识谱率已从零的突破上升到63%,会弹奏1种乐器的达71%,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218个。其中有58个在县、乡文娱会演中获奖。
庆丰镇实验区5所实验学校,校校有生产劳动基地,水稻制种、蘑菇栽培、家电维修、缝纫刺绣、畜禽饲养、花卉管理、美国七彩山鸡繁育等几十个实用技术小组应运而生,科技小能手遍布校园。如今,在阜宁师范的服务区域,许多农村小学工作上碰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阜宁师范,而阜宁师范也从不会让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失望。
红烛生辉
七年的探索不寻常。在面向农村办学的道路上,阜宁师范的领导和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自然也获得了累累的硕果。七年来,阜宁师范为盐城市北五县的农村小学培养了2100名新师资。他们中有1700多名分配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村办小学工作,有的一个人工作在一个教学点上,既当校长,又当教员,点煤油灯,吃百家饭,但是他们中没有人不服从分配。坐落在废黄河入海处的滨海县玉丰小学,有一位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搞教改的20岁姑娘,她就是阜宁师范87届毕业生李菊平,她把一个村办小学的实验班办得红红火火。张明亭,一个淳朴的农家后代,从阜师毕业后,一直在黄海滩上的一所小学任教。与这所小学毗邻的板桥小学,是全县闻名的老大难学校,l998年,张明亭被上级派到这个学校当校长。他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建校舍,并把家里准备砌房用的砖、瓦运到学校。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学校便改变了面貌。
近年来,市内外、省内外1000余名教育同行陆续来到阜师参观学习,他们高度评价这里的教改经验,把它称之为“阜师精种”。“阜师精神”正在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