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虎墩崔氏驿站--崔一良
虎墩崔氏驿站--崔一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14
  • 关注人气:4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信息】纪念“阜师精神”(《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20周年

(2012-12-06 21:32:47)
标签:

参观学习

分析研究

实验区

教育事业

教学活动

【教育信息】纪念“阜师精神”(《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20周年

 

 

  纪念“阜师精神”(《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20周年

 

 

 

 

“阜师精神”

 

 

——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面向农村办学纪实

 

 

 

戎东贵  陆守华  葛忠龙

 

 

 

  《中国教育报》编者按:面向农村的中等师范学校如何更好地为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以及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关系师范教育办学方向的重大问题。江苏省阜宁师范面向农村改革师范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的小学教师;同时,又把自己的师范学校办成农村小学的中心,使农村教师能在这里交流教育信息,推广教改成果,指导教育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研究阜宁师范的经验,会对改革农村师范教育有新的启示。

 

   1991年秋,全国中师校长培训班的几十位代表,考察了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对学校工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这所学校面向农村实际,办出了特色。

 

   经济并不富裕的苏北平原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师范学校,究竟是以怎样的特色赢得了同行们如此之高的赞誉呢?

 

 

 

   目光由校园转向田野

 

 

   1985年春天。滨海县教育局召开乡镇文教助理会议。文教助理们纷纷反映,阜宁师范这几年的毕业生不少人不安心在农村任教,想跳槽改行,想调进城里;有些人基础知识水平还可以,但缺乏教师的基本功;有些人管不住学生,不能做班主任;有些人对复式教学一窍不通……

 

   阜宁师范的领导和老师们坐不住了,开始对学校服务区域盐城市北五县的农村小学教育进行调查,并由此展开了对师范办学方向的思考和研究。摆在他们面前的农村小学师资的状况实在令他们吃惊:市北五县教师缺编十分严重,素质不高的代课教师占了教师队伍的l/5;而在教师队伍中,学历达标的仅占60%;学历达标者当中又有20%根本达不到合格教师要求。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小学教育压根儿就是一种“离农教育”。农民一心想让孩子跳出“农门”,教师越来越把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升学希望的尖子身上;反过来,“离农教育”又影响了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念,村子里稍有文化、有能耐的人都找门路到外边挣钱去了,有的村连找个高中生当团支部书记都找不着。

 

  作为师范学校。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为农村小学服务上做文章,努力为农家子弟培养出色的引路人,为科技、教育兴农培育优秀的人才。基于这样的认识,瞄准农村办师范,跳出围墙搞教育,成为学校明确的办学方向。

 

 

   从第一志愿到终生职业

 

 

   翻开阜宁师范每年新生的招生登记表、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二是填报的第一志愿都是阜师。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走进师范门,为了跳农门”。第一志愿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走向城市生活的“跳板”。显然,对师范学校来说,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不解决,学校为农村小学服务的任务就无法落到实处。

 

   他们研究确定了专业思想教育的五条渠道:一是学科教育有机渗透;二是系列活动正面教育;三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农村小学、增进与农村小学的感情联系;四是树立优秀农村小学教师的楷模,以引导学生的人生追求;五是校园环境熏陶。

 

   语文课上,王德林老师讲魏巍的《我的老师》,可谓声情并茂。同学们在情感的起伏中悄悄融进了对老师的崇敬。体育课上、王永祥老师总是要给同学们讲在体育器材缺乏的情况下怎样上好农村小学的体育课。一系列进修课开设起来了。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盐阜诗文选,同学们由知家乡而加深了爱家乡的感情。

 

   1991年6月里的一天、阶梯教室的讲台上站着一个身材不高但充满灵气的姑娘。她娓娓而谈,如数家珍:向毕业班同学介绍自己扎根乡村小学,克服重重困难搞教改的事迹。像这样请校友回校作报告的事,已成为学校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的一项经常性活动。

时针已经指向夜间l0点,可是阜宁师范教学楼的一个个教室里,依然欢声笑语不断。原来,这是来自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等县教育局的领导正在向本县学生介绍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勉励学生们学好本领。为振兴家乡教育贡献力量。

 

   走进阜宁师范校园,就会感到这里处处和农村血脉相通。办公楼上一条醒目的标语,面向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教室里的布置且不说,宿舍布置也别具一格。同学们自己动手,写字、作画、剪贴、装饰,抒发自己的志向。瞧,这幅画上,一个乡村女教师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多么耐人寻味啊!

 

为农村小学培养“多面手”

 

 

阜宁师范服务区域内的盐城市北五县农村小学布点散、规模小、条件简陋,对师资有着特殊的要求

 

围绕培养“多面手”的目标,从l985年开始,阜宁师范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着重在中师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社会活动能力训练、农业劳动技能训练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学校专门成立了专业基本功课题组,从中师生必备的“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入手,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农村小学的实际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不断增加训练项目,扩大充实基本功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较好体现师范性和针对性的基本功训练体系。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训练程序和考核办法,将基本功训练分解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普通话训练为例,学校成立了推广普通话领导小组。班班都购置了电视机,每天晚上7点钟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普通话过关考查,不过关者,不得评为三好生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建立了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班委会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各类活动。每个班级都实行了值周班长制,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要轮流担任一周班长,每个学生都要在管理班级的实践中经受锻炼

 

这几年,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影响下,阜宁师范领导在校园也念起了一本农业生产“经”。学校编写了农业生产基础知识教材,正常开设劳技课,向学生传授农药、化肥、农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在校园里开辟了5亩实习基地,建起了葡萄园、植物园,种起了各类农作物;学校还实行“劳动实践周制”,每班每学期都要抽出一周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结果,不少学生对务农有了兴趣,他们自发成立了育菇、果树栽培、养鱼、无线电修理等十多个为农服务的兴趣小组。

 

把师范办成农村小学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师范教育要办好,必须与乡村小学“血脉相通”,与社会生活“联为一气”。怎样才能做到血脉相通、联为一气呢?宁师范的领导和老师们认为,应当使学校成为乡村小学教育信息的交流中心,教育实验的指导中心,教改成果的推广中心,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心。正是这种强烈的“中心”意识使得他们的许多做法出手不凡

 

1985年春,他们牵头创办了“盐城市北五县小学教育研究会”。六年来,团体会员由一开始的12所城镇小学发展到服务区范围内的1000多所乡村小学,个人会员由20多人壮大为400多人,形成了“乡村小学——实验小学——师范学校”的“卫星结合”。

 

 

他们在实践中找课,为应用而研究,成立课题小组,组织协作攻关,先后举办了“作文起步教学”、“数学教改实验”、“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对策”、“弱智儿童教育”、“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等10多项实研究的汇报会和研讨会

 

他们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对教材讲析、教案设计、板书板画、口头作文、疑难答辩等l0个项目进行当场考核

 

他们通过举办辅导讲座、开展岗位培训、组织现场观摩等形式,为乡村小学教师传递本地和外地的教改信息

 

为了适应农村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1989他们在5县2乡22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转轨的实践

 

1990年,他们在阜宁县施庄乡和建湖县庆丰镇创办了两个“小学素质教育实验区”。阜宁师范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实验指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小学素质教育目标28

 条,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使这两个实验区从自己的实验情况出发,分别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模式

 

施庄乡实验区从薄弱的音乐教学突破,开发环境课程,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模式。经过两年的努力,小学生的识谱率已从零的突破上升到63%,会弹1种乐器的达71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218个其中有58在县、乡文娱会演中获奖

 

庆丰镇实验区5所实验学校,校校有生产劳动基地,水稻制种、蘑菇栽培、家电维修、缝纫刺绣、畜禽饲养、花卉管理、美国七彩山鸡繁育等几十个实用技术小组应运而生,科技小能手遍布校园。如今,在阜宁师范的服务区域,许多农村小学工作上碰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阜宁师范,而阜宁师范也从不会让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失望

 

 

 

红烛生辉  流光溢彩

 

七年的探索不寻常。在面向农村办学的道路上,阜宁师范的领导和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自然也获得了累累的硕果。七年来,阜宁师范为盐城市北五县的农村小学培养了2100名新师资。他们中有1700多名分配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村办小学工作,有的一个人工作在一个教学点上,既当校长,又当教员,点煤油灯,吃百家饭,但是他们中没有人不服从分配。坐落在废黄河入海处的滨海县玉丰小学有一位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任劳任怨搞教改的20岁姑娘,她就是阜宁师范87届毕业生李菊平,她把一个村办小学的实验班办得红红火火。张明亭,一个淳朴的农家后代,从阜师毕业后,一直在黄海滩上的一所小学任教。与这所小学毗邻的板桥小学,是全县闻名的老大难学校,l998年,张明亭被上级派到这个学校当校长。他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建校舍,并把家里准备砌房用的砖、瓦运到学校。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学校便改变了面貌

 

近年来,市内外、省内外1000余名教育同行陆续来到阜师参观学习,他们高度评价这里的教改经验,把它称之为“阜师精种”。“阜师精神”正在走向全国

 

 

 

 

           (原载1992年1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