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
崔一良 摄于青州博物馆(2012年9月24日)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传世稀少的北齐碑刻。石刻文字记述北齐天保九年(558年)青州崔氏16家30人共同出资“敬造宝塔一区”的崇佛事迹。十六家共同建造一座宝塔,上面刻有崔氏家族30余人的名字。《宝塔颂》为国家二级文物,不仅对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还是研究当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出土于广福寺。广福寺座落在青州城南8公里的劈山东麓,始建于北魏晚期。据《续高僧传》卷26《释智能传》载:“古名岩势之道场也,元魏末时创开此额。”[1]光绪《益都县图志》云:“隋曰‘胜福’,唐以后始易今名(广福寺)。金皇统八年(1148年)重修,明永乐(1403~1424年)以后迭次修葺,国朝康熙(1662~1722年)间渐次颓圮。后遂废,神像皆露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知县张承燮为葺数椽以庇之,又易其名曰‘兴福’云。”[2]这通石碑在广福寺的准确出土时间不详,因其未著录于乾隆《益都金石记》和光绪《益都县图志》,当在清末民国时期面世。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
盖正道冲静,若觉者晓其壃;危途渊□,□惛者迷于境。然昞昞慧室,烛恒莫之所断;而闇闇愚堂,瞑常靡之所绝。唯十号慈尊,独升般若之岳;八难毒品,众沦生死之河。于是能仁开运,德光六道;圣期隐曜,涌沸三途。遂致金门停唱,范户流音。育王层构」而形布,真檀德体而影拖。是故崔氏宗门,芳树高岸,与金璧量同轩。盖自先冠冕仍此,乃祖乃孙,唯□唯道,合亲烟一十六家等,味典湌文,契崇玄拭,无以为功,舍珍投匠。以大齐天保九年岁在戊寅十月廿三日敬造宝塔一区,磐基数刃。宇架崚嶒,缘栌郁律。扶爵篱之初起,逼祇桓而创成。其内龛题丽色,窟著金仪。万相虚飞,千形□立。丹青照灼,珠紫扬辉。士女逻观,于焉□返。以斯福善,愿皇家民祉,苍生唯赖。范轮不息,锋炭仍伓。
其辞曰:‘眇眇至圣,绝响无形。应德王室,鹿苑扬名。于兹有体,复示提河。宝池稍竭,秽垢生多。妙解之士,可谓崔宗。邀衢起塔,为人善功。化物须导,理无不扬。凭斯金石,以托永章。
崔叔凤、崔麟、崔文起、崔伏援、崔徽业、崔兰、崔提、崔叔宝、崔荣宾、崔暎世、崔法护、崔昙方、崔环、崔老虎、崔远、崔敬元、崔略、崔侯、崔祖文、崔郎环、崔元长、崔波、崔徽祖、崔智彦、崔珍宝、崔均、□庆宾、崔智伏、崔孝穆、崔山岩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结论:
清河崔氏从西汉崔业始,世居东武城。曹魏时,家门兴盛,出现崔林、崔琰二位著名人物。清河东武城崔氏家族成员在十六国后燕覆灭之时,大多追随慕容德渡河来到青齐地区。南北朝时,该家族“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8],位居山东士族之首。
北朝时期在今青州和临淄分别有青州房、乌水房两支崔氏[9]。崔氏家族凭借士族特权,联翩出仕,子弟遍布朝野。仅以《魏书》为例,当时任职青州城的崔氏家族成员即有“青州刺史”[10]崔休、“(青)州主簿”[11]崔恩、“青州平东府长史”[12]崔光韶、“青州别驾”[13]崔光伯和“青州长史”[14]崔景茂等多人。此外,还有身在洛阳,一度“领青州大中正”[15]的崔氏家族在北魏政坛上的领军人物——尚书仆射崔亮。青州城简直成了崔氏家族的天下!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中的16家30位崔氏属于青州房成员,他们虽然无一人于史可证,但其同辈成员却不乏可考者。《魏书》中的青州房崔氏家族成员“崔徽伯”[16]、“崔敬默”[17]、“崔祖龙”[18]、“崔祖螭”[19]、“崔祖虬”[20]应与宝塔碑中的“崔徽业、崔徽祖、崔敬元、崔祖文”系同辈家族成员。清人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1著录有两件已佚碑刻——《东魏崔叔仁等题名残刻》、《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崔叔仁系青州刺史崔休之子,曾任“骠骑将军、颍州刺史。”[21]他和宝塔碑中的“崔叔凤、崔叔宝”显然是同辈家族成员。在《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中保留完整姓名的崔氏家族成员计有12人:“崔敬叔、崔僧就、崔日提、崔惠叔、崔法护、崔柔伯、崔伏陵、崔僧邻、崔道元、崔承先、崔世殷、崔僧德。”[22]这其中的“崔法护”当与宝塔碑中的“崔法护”为同一人。“崔敬叔、崔伏陵”则与宝塔碑中的“崔敬元、崔伏援”是同辈家族成员。现存青州市偶园内的国家一级文物——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所立《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中记有追随刺史娄定远在南阳寺(唐代改称龙兴寺)进行造像事宜的青州治中“崔文惠”,他与宝塔碑中的“崔文起”又是同辈家族成员。
《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中的这30位崔氏不仅俱无职衔,而且在排名上也未讲究辈份顺序,他们或系崔氏下层族人。北朝时期正是崔氏宗脉繁衍,支派昌大,奠定盛门的关键时期。这通石碑为研究崔氏家族历史提供了难得金石文献资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是崔氏家族在青州进行阖门崇佛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由于崔氏家族仅在广福寺即已知有过两次阖门崇佛活动,说明该家族在青州的佛事活动非常活跃。崔氏家族对佛法的笃信,可以通过乌水房崔光家族成员的痴迷情况得到较好说明。崔光累官司徒,是乌水房崔氏在北魏朝廷职位最高者。他“崇信佛法,礼拜读诵,老而愈甚,终日怡怡,未曾恚忿。……每为沙门朝贵请讲《维摩》、《十地经》,听者常数百人,即为二经义疏三十余卷。”[23]其弟崔敬友更是“精心佛道,昼夜诵经。”[24]族弟崔长文甚至到了“专读佛经,不关世事”[25]的地步。崔光的出家兄弟慧顺还是一位《续高僧传》有传的名僧。他曾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并立疏记。”[26]北齐时,慧顺入住大总持寺,被尊为沙门领袖——国都。
崔氏家族不仅以崇佛名世,而且还以善书见称。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4及《书史会要补遗》列举北魏、北齐时期善书者达36人,其中崔氏家族成员占了7位。崔氏家族书法为北朝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已达到“世不替业”[27]的传承程度。如崔玄伯“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28]其子崔浩“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29]崔浩之弟崔简“以善书知名。”[30]崔浩族子崔衡“学崔浩书,颇亦类焉。”[31]《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虽无款署,但出自崔氏家族善书者之手无疑。该碑书法系魏碑体,不仅刻工精湛,而且保存较好,充分展示了北齐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不可多得的书苑精品。大家知道,魏碑体正书笔画方正刚硬,棱角分明,在北魏、东魏流行100余年,并无多大变化。然而,一到北齐就出现了变革。《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正好可以说明这一情况,它虽然还保留着一些隶书特点,但是已经在魏碑体正书庄重古朴的基础上,呈现出妩媚秀逸之态,逐渐向隋唐楷书演进。由于北齐国祚短暂(550~577年),存留下来的碑刻数量稀少。今青州境内现存北齐书法碑刻也不过3件,另外2件是自清末发现后即以珍罕为世所重的天保四年(553年)《魏开府参军事崔府君墓志铭》(志主崔頠系崔亮之孙)和著名的龙兴寺传世武平四年(573年)《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基于上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石碑作为研究崔氏家族历史、阖门崇佛活动和书法艺术的罕见实物资料,比较符合二级文物的定级标准要求,即属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2]的珍贵文物,因此我们将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2002年第4期。语出文中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威烈将军行台府长史崔公之墓颂》。
[9]青州房崔氏从刘宋崔辑时定居青州。《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道固传》载:崔道固“祖琼,慕容垂车骑属。父辑,南徙青州,为泰山太守。”乌水房崔氏自十六国南燕时徙居时水。《魏书》卷67《崔光传》载:崔光“祖旷,从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之时水。”时水,即今乌河,发源于临淄南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临淄大武镇黄山之阴先后两次发掘北朝乌水房崔氏家族成员墓葬19座,其中包括《十六国春秋》作者崔鸿的墓葬。
[10]《魏书》卷69《崔休传》,第1526页。
[11]《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恩传》,第627页。
[12]《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韶传》,第1482页。
[13]《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光伯传》,第1484页。
[14]《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景茂传》,第628页。
[15]《魏书》卷66《崔亮传》,第1476页。
[16]《魏书》卷76《张烈传》,第1685页。
[17]《魏书》卷66《崔亮传》附《崔敬默传》,第1481页。
[18]《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祖龙传》,第634页。
[19]《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祖螭传》,第634页。
[20]《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祖虬传》,第634页。
[21]《魏书》卷69《崔休传》附《崔叔仁传》,第1527页。
[22]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卷1《东魏广福寺造像题名》,光绪九年(1883年)益都县重刊本。
[23]《魏书》卷67《崔光传》,第1499页。
[24]《魏书》卷67《崔光传》附《崔敬友传》,第1501页。
[25]《魏书》卷67《崔光传》附《崔长文传》,第1506页。
[26]《历代高僧传》,第484页。
[27]《魏书》卷24《崔玄伯传》,第623页。
[28]《魏书》卷24《崔玄伯传》,第623页。
[29]《魏书》卷35《崔浩传》,第827页。
[30]《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简传》,第623页。
[31]《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衡传》,第625页。
[32]《〈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发布施行》,《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13日。
【链接】清河崔氏在青州:清河青州房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家”之说,崔氏仍立其中。东晋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
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
崔諲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州、冀州刺史。崔祎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辑有二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祐,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
天兴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杀崔逞,崔逞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并尽杀其族人。所以此后所说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诸子后裔与灵茂的后裔,而崔浩的后裔情况后人知道得很少。灵茂后裔从灵茂之子稚宝担任北魏祠部郎中开始,才在北方政权做官。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