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诗文】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汉)崔瑗《座右铭》

标签:
崔瑗魏国楷体gb2312座右铭文化 |
分类: 崔氏诗文 |
兹言置座右,可配崔瑗铭
崔瑗9岁时,有一天早晨,他正在家门口与小朋友玩耍,忽然看见从大路上前呼后拥地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位穿官服的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到他家门前,声言要来拜访崔骃。待他们进入家门以后,崔瑗从家人口中知道,这骑马的人就是当今的县令,为官清正廉洁,颇受百姓爱戴。崔瑗听后灵机一动,随手在大门上写下了一首四言诗:
“君非干木,何为文侯?虽无光光,入我闾里。”
意思是,我们这偏僻的地方并不是古代的魏国,也没有隐居魏国的高士干木,而这位远道而来的谦谦君子也不是曾拜干木为师的魏文侯,那他为什么来到我们这街巷呢?
就在这时,县令拜客完毕,正要告辞回衙,走到门口,忽见大门上墨迹未干的诗句,字迹清秀,而内容却含有讥讽之意。他问崔骃这是谁写的,崔骃一看,马上就说:“这一定是我那调皮的儿子写的,触犯大人,请多原谅。”县令笑笑说:“请把令郎叫来,我要当面问话。”崔瑗被叫来后,县令一看,面前站着一位眉目清秀的孩子,就说:“你还能接写几句吗?”只见崔瑗提笔一挥而就:“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县令见他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情不自禁地对崔骃说:“令郎可谓奇才啊,真可谓‘龙生龙’了。”回头再看崔瑗,早已跑出去玩耍了。
他在总结自己坎坷经历的基础上,写了一段自戒之词,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一词,乃始于此。其铭文如下:
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勿夸己之长”还不是太惹人厌。如果你在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专长,一般不会伤害到别人。顶多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狂妄自大,华而不实的人。而“勿道人之短”则是关系到个人祸福安危的警语。如果一个人口无遮拦地说别人的不是,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导致家破人亡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因自己说人闲话而带来祸患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是非之语具有诸多过患,因此,历代祖师和哲学家都劝人要谨言慎行。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石屋清珙禅师在《题裁缝》诗中也说:“手携刀尺走诸方,针去线来日日忙。尽量他人长与短,自家短长何曾量。”诗歌以裁缝衣为喻,劝人不要整天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是应当多反省自己,多找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俗话说“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也一无是处。
对我们来说,当要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说出去的话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会伤害别人。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不能说的话坚决不说,必须说的话要思考后再说。若是口无遮拦地随便乱说,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宣己名良”意在让人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一个人是好是坏,不需要自己来鼓吹与辩解,人们自有公论。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和才华的人,他们从不会在别人面前标榜自己。相反,他们往往显得很朴素、很低调。俗话说“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很普通的人。
佛教讲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缘。能够成为朋友、恋人或夫妻,这都是多生多劫累积的殊胜缘分。当你与别人的缘分走到尽头时,应当感谢对方与自己在相互关照中走过一程。以你的宽容与大度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她)的这份缘的珍惜。说不定,因为你的宽容,日后还能与对方重结旧好呢。
名实不符不行,才华太露也不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尽管你很有才华,也要学会隐藏自己。不能功高盖主,否则会遭致杀身之祸。俗话说“棒打出头鸟,雨淋檐头椽”,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显露自己,往往会受到打击,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局。所以,即使你很有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在为人心态上,崔瑗劝人要知足。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其实,人活在世上,凡事能够知足,你就会少了很多的忧愁烦恼,自己也能够心态平和,无欲无求。在佛门中流传一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晶自高”,就是劝人少欲知足。孔子弟子颜回是一个少欲知足的典范。孔子曾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淡泊名利的弟子之一。颜回虽然吃住的条件都很差,别人也觉得他这样过于艰苦,但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这说明,人活在世上活得是一种心态,若心能知足,虽然贫穷,仍不失生活的乐趣;心不知足,纵使富贵也会烦恼重重。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是崔瑗对《座右铭》内容的总结。崔瑗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上述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天长日久,他的人品一定会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你的处世态度和方法也会变得善巧圆融,他也因此能够与人建立和睦共处的关系,你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崔瑗 《贤女帖》
这是流传至今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而且是论草书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于此尤具代表性。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弥足珍贵。文章在讲了书法的起源之后,重点讲了草书的产生,指出由于“官事荒芜”,
出现了比大小篆简略的“隶书”;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这就说明,草书是由于政事繁忙,为适应书写简易快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符合实际的。任何一种艺术,起初都是为了实用,后来才出于审美的需要,逐渐使之完善成熟。汉代草书在实用中提高技艺,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崔瑗《草书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观其法象”。法象,本指人的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借用到草书直观上,则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观其法象”,就是观赏草书的艺术形象。而且文中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点。一则说,“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一则说,“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强调草书的动态美。书法本是空间艺术,是静止的,这里的鸟兽想要“飞移”;狡兔突然受惊将要“奔驰”,给人强烈的时间艺术的动态感。一则又说,“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草书的下点,如“燕”、“然”下面四点,笔势也有它自身的特色。一则还说,“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点出草书笔画的曲折、回旋、流畅。这些都是草书的特殊处。它较之汉代的正书篆、隶来,线条更流畅,更自由,更具活力,更富意态。那笔势“畜怒怫郁”,纵放出来,就会产生出奇异的情景。然则崔瑗在肯定了草书的这些特征之后,又指出草书的自由不是随意的。文中一方面写到“方不中矩,
圆不中规”,指出草书打破了篆隶要求对称平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写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表明草书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着“一画不可移”的规则和规律性。这种对自由与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是我国先秦美学就具有了的一条重要原则。崔瑗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再次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