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上巳节,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
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人们喜欢在这一天郊外游春,登山踏青。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
“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
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民俗学家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他认为,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其证据是,《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后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
“会男女”,因此成为上巳节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奇特的风俗。这种节日中的野合,由来已久,本来自氏族时期的季节性婚配——野合群婚,后来也有残存,如广西左江崖画、成都汉墓画像砖上都有男女野合图。后来的记载也多见此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等。踏青也是此类遗风。江苏武进地区在初三游南山,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也与“求子”密切相关。行浴就是祓禊。沐浴是为了去灾。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交媾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妇女不孕育。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在上述三种水上活动中,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不过,这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
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则是这种巫术的演变,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王羲之鼎鼎大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就是指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事)唐朝赐宴曲江,倾都(全城出动,好大的场面)禊饮踏青。”
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古诗咏上巳
(晋朝)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
暮春元日,阳气清明,
祁祁甘雨,膏泽流盈。
习习祥风,启滞异生,
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梁朝)沉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章》:
丽日属元巳,
年芳具在斯,
开花已匝树,
流嘤覆满枝。
(陈朝)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唐)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
仙籞龙媒下,神皋凤跸留。从今亿万岁,天宝纪春秋。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
故事修春禊,新宫展豫游。明君移凤辇,太子出龙楼。
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来捧剑,画鹢去回舟。
苑树浮宫阙,天池照冕旒。宸章在云表,垂象满皇州。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
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