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史为鉴】读《史记》之《酷吏列传》有感

(2012-02-10 11:42:33)
标签:

张汤

济南

酷吏列传

《史记》

郅都

文化

分类: 典故故事

http://211.140.17.82/iread/cover_file/353458532/20101209170025/cover180240.jpg         《史记》之《酷吏列传》有感

 

 

 

 

 

    酷吏者,顾名思义,即施政(执法)严酷、猛烈的官吏。司马迁将汉代景帝、武帝两朝的十余名官吏列入《酷吏列传》,本身就含贬义。诚然,即使用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衡量,“酷吏”中的大部分人仍然属于“反面典型”。但是,他们中也不乏“正面典型”,而且,这些“正面典型”在道德操守、勤奋敬业等方面,足以让当今的一些“公仆”们汗颜。

  郅都是景帝朝的名臣。他虽然官居列卿,但严于律己,公正廉洁。他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问遗无所受),也不接受任何人的说情打招呼(请寄无所听)。他忠于职守,舍小家顾大家,“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郅都初任济南太守时,济南郡黑恶势力(地方豪强)横行,他到任后,大义凛然,坚决予以打击。一年后,济南的社会治安得到根本转变,甚至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临江王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郅都在审理他的犯罪案件时,不顾窦太后(景帝之母)等人的情面,拒绝给予任何“照顾”。

  赵禹原是地方上的一名小吏,后逐步升迁,直至位列九卿。他之所以屡被提拔重用,缘于三点,一是廉洁,二是勤奋,三是才干。他因为廉洁而被提拔为令史,在太尉周亚夫手下任职;周亚夫升任丞相后,他为丞相史,丞相府中“皆称其廉平”。此后,赵禹先后担任中尉、廷尉、少府等要职,但廉洁从政的习惯从无改变,一直“为人廉倨(廉洁高傲)”、“舍无食客”。且“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甘愿做一名“孤独的贵族”。赵禹很勤奋且才能突出,并以此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与张汤一道,制定了一系列律令和官吏间相互监督的制度。到晚年,“禹治加宽(施政不再像过去那样威猛)”,以公平著称。司马迁称其“据法守正”,可谓恰如其分。

  与赵禹一同制定律令的张汤,则颇具争议。司马迁虽肯定他的能力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但对其道德品德几乎是全盘否定。《酷吏列传》载张汤与一些商人过从甚密,且有财物往来。后来,丞相府长史朱买臣等人为报复张汤,逮捕了张汤的属吏田信,田信供认:张汤每向汉武帝奏请实施新的财政政策前,总是先告诉田信,田信就根据获得的信息储存囤积有关物品,并以此致富,然后与张汤分享赢利。汉武帝闻讯大怒,立即将张汤逮捕下狱,张汤被迫自杀。张汤死后,家中却很清贫,只能用简单的棺木并以牛车出丧。汉武帝知道后,诛杀了朱买臣等人,并为张汤平反昭雪。

  司马迁受儒家和老庄思想的双重影响,推崇以“礼”治国、无为而治,反对严刑竣法、施政(执法)苛严,因而,他将郅都、赵禹归入“酷吏”之列。但是,二人即使生在今天,也算得上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最冤枉的是张汤,如果他真的是官商勾结并从中获利,那么,他死时绝不会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因此,张汤最起码算得上是一名“廉吏”。

  西汉至今已两千余年,但郅都等人身上,犹有许多光彩照人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东方法眼》(李宏林)

 

                                                           http://www.zhihuisky.com/uploads/allimg/110402/405_110402095620_1.jpg


       赵禹传


      (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史记·酷吏列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