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龙的传奇人物--庹新永
(2012-06-29 22:45:00)
标签:
杂谈 |
又3个月后,新的传言说庹在未获得董事会批准的背景下离开厦门。离开时,他颇为动情地说,
早从被动销售转为主动销售的制造商。早在1995年,当其他企业还在奉传统的坐商销售模式为圭臬时,大金龙就开始划地域销售,销售部门和售后服务独立动作,实行任务考核,费用包干,奖惩分明。
在销售模式方面,庹新永坚持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两者结合,主动开拓客户,掌握行业和细分市场资源。考核的标准是先看结果,再看过程,并将销售指标和市场销售份额作为第一杠杆。比如一销售员因为某种机缘,可能只付出了其他人80%的劳动,但结果却达到了150%,大金龙就按照150%进行考核,当场兑现奖励。
效果出奇得好。庹新永上任的第二年,大金龙扭亏为盈,销售收入达到8500万元。此后更是一路攀升,企业内部士气高涨,大家干劲冲天。
虽然大金龙蒸蒸日上,可是,在庹新永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排遣强烈的忧患,甚至这种忧患意识成了庹新永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这阶段他讲过的两句话在很多年后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我们能年产3000辆就好了”,这样大金龙就解决了生存问题。第二句话是:“我们只是客车行业中的一只野狗”。这句话蕴意丰富,当时称雄客车业的亚星客车隶属江苏省交通厅,北京北方隶属国有兵工企业,而大金龙呢?一个四方股东平分秋色的合资企业,合资股东还天天吵架,要资金没资金,要投入没投入。日后庹新永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1997年到2000年)是大金龙的低成本扩张期。1997年,大金龙的产品线达到11个车型30多种客车,但生产场地一直是个瓶颈。眼看着各地订单不断涌来,却囿于产能限制无法如期完成,庹新永自然心急如焚。
建厂在短时间内不大可能。首先,要获得四方股东的一致认可,这本身就是一项繁琐而浩大的工程;其次,即使获得一致认可,他们是否舍得投入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建厂,能不能“产地销,销地产”,曲线建厂?这样不但投入小,而且还没有风险?想到此,庹新永顿觉眼前一亮。
说干就干。第一站选在武汉,大金龙在武汉建机厂成立事业部:对方出厂房,大金龙派驻管理人员,每销一辆车给建机厂一定补偿。拿过去的产品是在老车型6700基础上改款的6730公交车。
早从被动销售转为主动销售的制造商。早在1995年,当其他企业还在奉传统的坐商销售模式为圭臬时,大金龙就开始划地域销售,销售部门和售后服务独立动作,实行任务考核,费用包干,奖惩分明。
在销售模式方面,庹新永坚持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两者结合,主动开拓客户,掌握行业和细分市场资源。考核的标准是先看结果,再看过程,并将销售指标和市场销售份额作为第一杠杆。比如一销售员因为某种机缘,可能只付出了其他人80%的劳动,但结果却达到了150%,大金龙就按照150%进行考核,当场兑现奖励。
效果出奇得好。庹新永上任的第二年,大金龙扭亏为盈,销售收入达到8500万元。此后更是一路攀升,企业内部士气高涨,大家干劲冲天。
虽然大金龙蒸蒸日上,可是,在庹新永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排遣强烈的忧患,甚至这种忧患意识成了庹新永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这阶段他讲过的两句话在很多年后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句话是:“什么时候我们能年产3000辆就好了”,这样大金龙就解决了生存问题。第二句话是:“我们只是客车行业中的一只野狗”。这句话蕴意丰富,当时称雄客车业的亚星客车隶属江苏省交通厅,北京北方隶属国有兵工企业,而大金龙呢?一个四方股东平分秋色的合资企业,合资股东还天天吵架,要资金没资金,要投入没投入。日后庹新永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1997年到2000年)是大金龙的低成本扩张期。1997年,大金龙的产品线达到11个车型30多种客车,但生产场地一直是个瓶颈。眼看着各地订单不断涌来,却囿于产能限制无法如期完成,庹新永自然心急如焚。
建厂在短时间内不大可能。首先,要获得四方股东的一致认可,这本身就是一项繁琐而浩大的工程;其次,即使获得一致认可,他们是否舍得投入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建厂,能不能“产地销,销地产”,曲线建厂?这样不但投入小,而且还没有风险?想到此,庹新永顿觉眼前一亮。
说干就干。第一站选在武汉,大金龙在武汉建机厂成立事业部:对方出厂房,大金龙派驻管理人员,每销一辆车给建机厂一定补偿。拿过去的产品是在老车型6700基础上改款的6730公交车。
在择地方面,庹新永可谓颇具匠心:6700客车底盘来自东风汽车公司,要运输到厦门,武汉是必经之地,如果在当地组装,其售价至少能降5万元。事实证明这个决策相当正确,武汉事业部成立当年就销车300辆,赢利1000万元。直到2003年,武汉建机厂因政府要求实施搬迁,大金龙无意继续投入,才从武汉撤退。
尝到甜头的庹新永迅速加快扩张步伐。1998年大金龙投资2800万元设立苏州事业部,主打中巴客车。随后次年,绍兴事业部成立,定位公交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举措事先并没有经过四方股东举手表决,乃庹新永先斩后奏所为。历史的车轮就这样在庹新永先斩后奏所承受的压力下含混前行。
很多年后,一些大金龙老员工每每忆及1998年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这年12月3日,是大金龙成立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庹新永在厦门闽南大酒店举办庆祝晚会。一向低调而务实的他突发奇想,首次邀来满文军、洛桑、屠洪刚等当时的走红歌星到场助阵。
招待晚宴设在厦门影剧院,据说场面蔚为壮观,数百名参与者(主要是大客户和行业领导)济济一堂。在宾主尽欢之际,庹新永走上前台,高举酒杯,向所有在场人士宣布:从1999年1月1日起,大金龙将启用新LOGO。说这句话时,他后面的背景板上,一个大大的人字型LOGO正熠熠发光。
在那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夜晚之后,大金龙通知全国各地维修站,要在3个月内把10年中卖出的大金龙车的LOGO,全部免费更换成新LOGO。100%换掉不太可能,据粗略统计,最终更换率达到90%。
这一年,大金龙的客户突然收到从厦门寄来的一张彩印纸,内容简单而朴实,主要介绍一些市场信息,新产品和售后服务常识,当时名为《金龙月报》。这是行业第一份DM读物。今天,代表着行业品牌月刊最高水准的《大金龙.COM》正是脱胎于此。
在把大金龙从一个地方小厂带到行业第一后,庹新永却始终无法消弭四方股东之间以及股东方与他之间的矛盾。甚至对于他做出的诸多决策,股东方也持不同意见。
根源就在于大金龙奇特的股权结构。四个股东平均25%,“谁说了都算,谁说了都不算”。庹新永因此受益也因此受伤。说其受益,是因为在这种旷古奇特的治理环境中,身为总经理,正好借力股东之间“面和心不和”,果断决策,先斩后奏;说其受伤,是因为随着大金龙羽翼渐丰、实力渐强,四方股东对庹新永的看管、钳制也越来越多,庹新永越来越感觉难于呼吸。
从账面上看,大金龙的赢利相当不错。数据显示,从1993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的8年间,四家股东共分得红利近1.146亿元,这是当初投资的11倍。但大金龙仍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为股东赚取了大把大把利润后,它依然没有一个自有产权的工厂。
另一方面,流动资金一直是制约大金龙发展的软肋,这块主要依靠银行的短期贷款。据透露,当年,大金龙的资产负债率基本都在70%以上,已快接近红牌75%。从投资看,股东方除了从盈利中拿出1960万元投到苏州事业部外,再没增加过一笔投资。
要在这样一个企业里运筹帷幄,的确需要智慧和毅力。而1952年出生的庹新永性情刚烈,做事果敢,尤其不喜与政府打交道。据说一次厦门汽车召集其各个参股企业的董事述职,庹新永也被请到场。庹在会上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来述职,我是大金龙的总经理,而不是厦汽派出的董事。说完之后,扬长而去。
这种行事风格让庹新永与董事会渐行渐远。作为经营者,他无法解决企业内部这些根深蒂固的深层次矛盾。他离开前,在接受为数不多的一家媒体采访时曾隐约表示:“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留下来什么也不做,二是离开。”他说:“再在金龙维持三五年也可能,但这不符合我的性格。”这次表态为他的离场埋下伏笔。
2001年3月,庹新永以出走的方式完成了他在大金龙的谢幕。之后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其辞职的直接原因是他与董事会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不可调和。不过,这种说法始终未得到庹的确认。本刊也曾多次联系他采访,均被婉拒,他在电话中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对于在大金龙的那段历史,我已经全部忘记。”
而就在他离开大金龙后不久,他在一家咖啡馆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大金龙时还几度泪下。他说:“无论何时,只要有金龙车在我前面,我从来都是只跟着,不超车;在我车后,我立即给金龙车让道。我希望这个企业能长久走下去。
庹现在执掌苏州益高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据说其规模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二
前一篇:为了理想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