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考歧视就是鼓励拼爹
5月22日的一条消息深深刺痛了那些在北京就读高中却没有北京户口,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又无爹无娘无老子可拼的莘莘学子。据新华网报道:非京籍高中生张图学习优秀但却没有在京参加高考资格。父亲无奈之下将其送进国际班,准备出国留学。张图妈妈已是美国公民,她称美国可以直接给张图国籍。根据政策,外国侨民可直接参加中国高考并享受加10分优惠。这样,将成为美国人的张图不但可在北京参加高考,还可以加10分投档录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张图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有本事的老妈,早已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张图的美国公民身份无疑大大增加了其高考胜算,进入名牌高校的机会。但是,千千万万的在北京借读的非京籍的高中生当中,不是每一位都像张图那样有一位美国老妈那么幸运的。现在北京实际上早已成为一个准移民城市,无数的非京籍人员为建设北京,为北京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可还是被户口这一无形的围墙挡在了圈外,户口附带的太多的福利他们是享受不到的。一句不恰当的比喻:“只管使,不管喂”。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说的是婚姻而非北京户籍。在户口方面,非京籍人员都是只想进去,不想出来的,因为附着在户籍上面的福利和特权太诱人了。除非可以远走加拿大、美利坚。在广大非京籍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在教育部的强力督促下,2012年底,北京市出台政策,未来3年将实施过渡政策,满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京参加中职、高职学校的考试。这一政策绝对是只有象征意义,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不断的强力扩招,高等教育已大众化的今天,中职、高职学校的录取分数是非常低的,甚至许多学校都完不成招生任务,只要交学费就可以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种!在学历崇拜的中国,上了北大清华就为以后的出将入相拿到了敲门砖,而高职高专文凭的学生最大的可能就是做一辈子“劳力者治於人”的蓝领,出将入相只是一种梦想罢了。同样的成绩,在北京可以进清华北大,在生源大省的河南、山东只能上一个二流本科甚至高职高专。京籍的学生的爹妈具有极其宝贵的北京户口,拼爹明显占优,非京籍的学子的爹妈像冤死的“孤魂野鬼”一样在北京的上空无助地飘荡,根本无法和人家拼爹。这难道不是王侯将相有贵种吗?
“直线救国”不成,就来“曲线救国”,像张图的妈妈一样先把他办成美国公民,再参加北京高考,这可是比那些京籍学子还要“更上一层楼”,因为华侨具有加10分的优待。目前汹涌澎湃的第四次出国留学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高考歧视的一种无奈和反制。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著名高校的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许多“留学生”其实都是些假洋鬼子,是大陆的一些人为了规避高考歧视,先把孩子办出国,成为华侨,再返回上名校,占据优质教育资源。具备“曲线救国”能力,能够把孩子送出国的都是有金钱、有权势的主儿,那些个蜗居在城市里的农民工是绝对没有这种能力和实力的,路边摆地摊儿的下岗工人大概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的孩子在拼爹方面是绝对弱势,绝对自卑的。
在形形色色、多如牛毛的不公平不公正之中,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随迁子女不能获得“同城待遇”,高考歧视是赤裸裸的最大的不公。因为学子爹妈的身份差异而受到冰火两重天的待遇,这也是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重要诱因。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高考歧视就是在鼓励拼爹。久而久之,那些无爹可拼的莘莘学子绝望之中是要拿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拼的,这可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非常危险的局面。
是的,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打破户籍壁垒,使所有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都获得同城待遇,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用同样的天平砝码去衡量他们的能力无疑是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会受到他们的强力抵制。但是,不改革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一定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