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应从“十重门”吸取怎样的教训
(2011-08-22 09:00:56)
标签:
故宫郑欣淼十重门教训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杂谈 |
故宫应从“十重门”吸取怎样的教训
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最新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就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私拍门、封口门等大大小小的“十重门”,而且门门都是“丑闻门”,没有一扇“喜盈门”。故宫管理方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随着危机的逐步升级,故宫的管理高层坐不住了,8月1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于社会各界的质疑与关注,郑欣淼郑重表示重视与感谢。
郑欣淼在接受采访时说:爆料虽然情况不一,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还没有查实,但都指出我们的管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
郑欣淼在说到斋宫展品被盗案时说:这个案件暴露出我院闭馆清场、报警设施设置、重大作案预判及相关措施等关键环节出了问题。这给了我们极为沉痛的重大教训。
郑欣淼在解释故宫在拍卖会上购买五通宋人书札又卖出牟利说:事实就是我们前些时候所说明的那样。1997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拍五通宋人书札。当时,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曾致函上级主管部门建议收购,经履行论证程序后,我院遂与拍卖公司接洽,当时媒体对此有所报道。动用这一数额的经费征购文物必须向上级部门申请,由于未获批复,此项收购未实现。我院2005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八十年》一书和官网“院史编年”栏目有此项收购的记载,现查明,这是由于我院当年整理院史大事记查阅公文档案时,误以当时上报申请经费文件为依据,没有核对所申请经费并未批复和未能购买的最终结果所造成的。
郑欣淼在解释公众最为关切的“会所门”时说:所谓建福宫办会所的事情,故宫方面已进行了调查并向社会作出澄清。故宫博物院领导班子从未有过在故宫开办任何会所的动议,一直将在火灾废墟上复建的建福宫花园主要用于举办新闻发布会、小型展览、公益文化活动和接待国家重要贵宾。鉴于合作方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严重违反双方协议,我院已经责成其停业整顿,终止并将修改协议书。由于我院对合作的公司平时监管不严,对其违反协议私下酝酿会员制的行为没有及时察觉,特别是在已成网络和媒体热点的情况下没有在第一时间查明情况解释清楚,以致质疑扩大发酵,并与展品盗窃案、锦旗错别字事件相互叠加,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
郑欣淼对故宫在短短的3个多月所发生的“十重门”都作了解释,并且面对公众作了还算诚恳的道歉。但是,故宫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多的丑闻,光道歉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改善管理,争取不再出现丑闻门,早日迎来“喜迎门”。那么,故宫应该从这“十重门”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一、把故宫厚厚的砖瓦墙变为透明的“玻璃墙”,使故宫内部的管理运行透明化,打破封闭,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为什么故宫的管理失误频频,丑闻连连呢?重要原因还是工作不透明,缺乏有效地监督,使故宫的工作人员缺少压力。“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不受监督的工作必然导致失误”。长期以来,故宫总是以神秘而自闭形象示人,故宫那有形而威严的高墙和不透明的内部管理模式,让这家厚重的博物馆一直隐藏在某种阴影之中。高大的宫墙里面是怎么运作的,外面的人知之甚少。公众、媒体想知晓,想监督都无法做到。工作人员在没有监督的状态下工作,当然缺少压力,不出纰漏到不正常了。
故宫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辉煌的遗产,他属于全体国人,不是故宫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私有财产。所以每一位国民对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是非常关心和关注的,他们对每一件藏品都有知情权。因此,面对主人的质疑与追问,故宫的管理者必须及时地、诚恳地、毫无保留的将事实的真相说清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再看看这几个月来面对公众汹涌澎湃的质疑与追问,我们的故宫是怎么做的。在这场延续数月的揭老底过程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还要数故宫方面的穷于应对和难以自证。对知情人士的“扒粪”和媒体的追问,故宫发言人要么坚决否认,要么王顾左右,乃至干脆以“无可回应”作答。正因为如此,故宫方面的每一次解释和澄清,都很难赢得社会的信任。要知道,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故宫管理者并不是这些宝贝的主人,而只是受托对这些文物加以保管,因而他们对文物的安全负有严肃的法律责任。当公众追问文物的下落,或质疑文物是否被损坏时,故宫博物院必须将实情和盘托出,并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明。倘若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即使故宫做到了据实相告、但仍不能令人信服。正是故宫方面“不肯透明,不想透明,不会透明”才导致今天如此的被动,如此的狼狈,如此的失信于民。
二、“十重门”折射出故宫管理存在严重漏洞,故宫必须赶快“打补丁”,尽快完善管理机制,才能避免一扇扇“丑闻门”的不断打开。斋宫展品被盗案中,作案者并不是身怀绝技的江洋大盗,而是一个小小的毛贼。这样一个小小的毛贼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展馆,盗走文物,故宫的管理是多么的松懈,是多么的漏洞百出就可想而之了。郑欣淼也不得不承认“我院闭馆清场、报警设施设置、重大作案预判及相关措施等关键环节出了问题。”“错字门”是多么低级的错误,可是却在权威的文化部门——故宫博物院发生了,这是对故宫莫大的讽刺。“错字门”出现以后,领导把责任都推给了下属。相关领导你稍微把一把关还会出现这样超低级的错误吗?这“十重门”折射出故宫内部管理混乱不堪,还存在十分严重的官僚主义。
三、必须引人外部机构的监管,不能再让故宫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用“家规”自己处理各种事故和丑闻。现在有这样一个事实,故宫博物院的主管部门是文化部。可是,故宫博物院出了事文化部却很少出面去管,大都是故宫博物院用自己的“家规”自行处理。香港《大公报》12日刊文说,让人困惑的是,法律界人士早已指出,故宫出现的问题,部分已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罪,但事发至今,未有任何管理机构或监察机关介入彻查。公众看到的,出丑闻的是故宫,查丑闻的还是故宫。这如何能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呢?是啊,本身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怎会把问题处理得公平公正呢?在一个现代文明语境下的公共文化机构,一个由公共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代为管理的是属于全体民众的珍贵文化遗产,不可拒阳光于深宫大院之外,而动辄以“家规”来处置丑闻事件。总不能,老是“一切皆不必与外人道”吧?
四、要想管好故宫里的成千上万件珍贵文物物 必须首先提高人的素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有关的规章制度是从建院开始历经多年经验、逐步完善起来的,到现在应该已经具有一套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了。但是,执行制度的主体是人,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因此,要保证文物安全,关键是抓好“人”的问题。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主体——员工,还应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和教育,常抓不懈,并加强问责的力度,以最终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其不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