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赏析

(2014-03-30 10:22:00)
标签:

抒心中情怀

教育

分类: 教而论道

陈治勇 317016 

与鲁迅相遇,最早的是初入学门的《三味书屋》,继而是初一时光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一次阅读,都被先生的文字感动,但是每一次都难以说出先生这篇经典的妙处来。迈入教学之门,我不得不思索如何传授先生的“经典”了。慢慢地,字里行间里,咬文嚼字间,我也一点点地走进了先生的文字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先生的经典,更应成为后来者的经典,于是,课堂上,我与学生就对之琢磨了。

【出示PPT】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师:请大家细读文段,这个文段里有几个句子?

生:两个。“不必说……也不必说……”是一个句子,“单是……就……”是一个句子。

师:重点落在“不必说……也不必说……”还是落在“单是……就……”?

生:落在“单是……就……”。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组合,看看你们能否突出重点。(请生读,生1强调了“单是……就……”这一组合,而且较为有情,再请全班学生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组合

师:你从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鲁迅对“单是……就……”充满了依恋、自豪、陶醉的情态。

师:为何有这样的体会呢?能结合“单是……就……”这个句式里的中心词说一说。

生:因为“单是……就……”里有着“无限趣味”啊。

师:“无限趣味”体现在哪里呢?

生:从“油蛉在这里低唱”到本段结束都是“单是……就……”的“乐趣”呢。

师:好多的文字,好多的“趣味”,既然重点写的是“单是……就……”里的“趣味”,那么前面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可否去掉?看看以这样的形式写是否更好?

PPT呈现】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

师:你们看,如此一来,上下文连贯也很自然,很贴切,而且“单是……就……”的内容更突出了。

生:我觉得不可以改,因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更能说明整个百草园的乐趣多,连短短的泥墙根那么点大的地方都有无限乐趣,那么其它地方的乐趣就更多啦。

生:对呀。百草园还有菜畦,有石井栏,有皂荚树,还有大片菜花上的黄蜂,广袤草丛里的云雀,它们可能比泥墙根一带有更多的趣味。

生:这也可算得上以小显大吧,用一点突出全部。

师:有那么一点味道,你的悟性挺高。这个句式里有着多少的省略与夸张,得意和陶醉,快乐与回味啊。让我再次读一读吧。(生读)我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了各种情趣、乐趣、雅趣,现在,就让我们借用鲁迅的智慧,用这个特别的句式写一下我们身边的事物,表达我们自身的情感吧。(生写)

生:我写我们浙江。不必说浙江名人辈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不必说浙江物产丰富,有享誉世界的西湖龙井、绍兴黄酒、金华火腿。单是浙江那优美的自然风光,江南水乡的秀美神韵,就足以令人向往。

师:好一个令人向往的浙江。你的概括,你的组合,你的词语,还有你对句式的巧妙学用,真好!

生:我们台州真是一个好地方。不必说她全国闻名的江南小长城,也不必说她畅销世界的仙居杨梅,涌泉蜜桔,玉环文旦,单是我家乡杜桥的春笋,就足以让人三日不知肉味了。

师:有观赏的更有美味的,台州真的不错。

生:不必说绵延不绝的长城,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晨钟暮鼓的钟鼓楼,也不必说佛像森严的马头山,游人如织的三峰寺,历史悠久的法苍寺,单是大街小巷里斑斑驳驳的太平天国城门,香味独特的清河坊臭豆腐,紫阳街里的银行发展踪迹,就足以让我们不辞长作临海人了。

师:好一个资深的临海人。你让我更加爱临海了!谢谢!

……

师:鲁迅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无穷回味都隐藏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特别的句式里了。这是多么快乐的回忆啊!怎么不令此时的“我”留恋、向往、迷醉、回味呢?我们也学以致用,当了一回“鲁迅”,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情感,带着对鲁迅的敬意,再一次诵读这个特别的句式,去感受百草园之乐吧。

生:“不必说……

【片段赏释】

散文传递的是“我”之情,通过词语咀嚼,品读出作者的情感,这是较为常见且有效的做法,但是鲁迅是一个创造者,他独创了“似乎确凿”,也独创了“大约已经”,当然还独创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独到的句式,可谓尺牍藏千言,它将所写之物面与点结合,以尽量少的文字反映了尽量多的内容。“不必说……也不必说……”犹如镜头切换,快速地将百草园丰富之景象一略而过,“单是……就……”犹如工笔细描,将泥墙根一带分毫尽显。很难想象,如若没有这个句式,百草园之丰富景象该如何呈现,“我”之情感又该如何触动读者心灵。教学上挖掘它,就能挖出句式的精妙,挖出“我”之情,从而将文字付诸实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里,我首先通过找寻这一组合有几个句子,分清了文段的层次与中心。这是个复杂的句式,有必要这样做。这也是教学的基础。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个句式的强调之所在,为的是抓住核心的内容,明白这个句式的用意,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句式作好铺垫。教学中,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解以形象的诵读传递出来,有了读,抽象就不再单调,有了润度。有声之读,也是语文教学之根本。

语文教学还要学以致用,将训练贯穿在品读里,这是一种“语文的方式”,比起单纯的练习,我更喜欢这种方式。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我进行了两次训练,第一次删减语句,重组文章,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深度的“我”之情感的解读。作者的情感不是标签的粘贴,它依附在字里行间,任何一种情感的传递都有其最合适的言语方式,除此,别无它途。第二次训练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这个句式的能力,这也是本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涉及理解与写作。鉴于此,在品读过程中,我让学生以这一句式抒发心中之情,从学生的当堂训练来看,还是较为理想的。

教学中,将品、读、练相结合,在文本、作者、学生、教师间架构起一座桥梁,最终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是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这也是符合语文课程的精神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