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承天寺夜游批注

(2011-11-13 23:04:14)
标签:

记承天寺夜游

杂谈

分类: 我读我悟

记承天寺夜游批注

元丰六年【44岁的苏轼于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为被监视的犯官,被贬无权,不得签署公文,此时的他其心境何如?无聊?孤独?焦虑?不宁静?】十月十二日【点明时值初冬,十二将近十五,月亮该快圆了,这与下文月色如“积水”一脉相承。】夜,解衣欲睡【入夜就解衣睡觉,可见苏轼之闲,既不用案牍劳形,也没有朋友解闷,门前冷落鞍马稀啊!】,月色入【“入”有月如人之感觉,你想到什么?月如知音朋友,抚慰寂寥孤独之心境】户,【换成“见月色”如何?如果是“见月色”,那么这个月色是苏轼发现的,是静止的,很平常;而“月色入户”之月色就变为动态的了,写活了月色,使其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月色如同一个朋友,在苏轼孤寂、难以宁静时,替他排除苦闷彷徨的心绪,很有亲切感。】欣然【并非所有见月色之人都会“欣然”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苏轼见月色犹如见知音,犹如高山与流水相逢,在如此寒冷的冬天也起来赏月,如此愉悦激动兴奋,更见其内心之寂寞孤独,想借明月排遣愁丝,越兴奋,越显愁丝之重,内心之不平静安宁。】起【躺而复起,何其欣喜!】行。念【想来想去,左思右想】无与为乐者【好景当与知音共赏,有此良辰美景,当与知音赏心乐事,可是却难觅共赏之人,知音稀少难求啊!此处更可见苏轼之孤独。】,遂【无奈之心境溢出,看来在作者心中,能与他同乐的,退而求之,也只有怀民了。】至承天寺寻【把“寻”换成“见”或“访”又怎地?“寻”具有探寻的味道,此去承天寺未必能见到张怀民,内心还是有担心的,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此时的焦急心情;“见”具有肯定的味道,此去定能见张怀民,内心还是有一点喜悦的。换成“访”则少了急切之味,不能更好地体现苏轼此时的心情。】张怀民。怀民亦【一个“亦”字,将苏轼的惊喜之情流露无遗,“张怀民真是我苏轼的知音啊!也与我一样心绪不宁,难以入睡啊!我终于可以一吐此时心中的情怀了!”】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积水有何特点?】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一个“盖”字,恍然大悟,表明了苏轼之前完全沉醉于这清澈透明、树影摇曳、清丽淡雅的美景中了】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夜夜有月】何处无竹柏?【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若没有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则纵有好月、竹柏,又有谁可以发现他们,欣赏他们,享受他们之美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