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显故里庆国庆千年古县迎中秋

(2025-10-07 20:04:27)
标签:

火凤凰原创诗歌

情感

文化

旅游

杂谈

分类: 走过四季
法显故里庆国庆    千年古县迎中秋

文/竹凌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见证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今日的冒雨赴会,得来不虚此行。
       说起来,潞州区有个王村,也是长治飞机场的代称。但今天要去的王村却是襄垣县区的王村。第一次去那里,想象着这个村大概王氏家族聚多。             
       到了襄垣县的王村,才知道这个村是因元朝百里王旧地而得名,是一块人文底蕴深厚的沃土。
王村遍布文明古迹,乡风民俗纯朴,古韵遗风尚存,铸就了这方土地
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王村镇手工记忆馆以“留住乡愁、不忘传统、手工记忆、工匠精神”为主旨,集中还原上世纪50年代之前当地的铁匠、木匠、石匠、篾匠、画匠和醋坊、粉坊、油坊等老匠人、老作坊的生产制作场景,再现当年手工技艺,展示乡土工匠风貌,传承本地特色文化,为这方热土和人民留存好自身的精神底片。
       陪同一个威风锣鼓教学的老师去王村,一是好奇,二是假日出游到乡下走走,去吹吹乡野的风,释放一下积压心底的郁闷,换换心情。不错,正值秋风凉爽,乡村记忆馆前的青草坪间,采摘了一些小野菜,啧啧,想着回去做个童年记忆里的小菜。
      看她们练习打鼓的工夫,在村上随意转悠了一下,所遇都是老者。那个“记住乡愁,传承文明”的大字标语下,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远远的在看乡民打鼓。一问才知道,那个稚气的小男孩儿就是村上最后一个幼儿园里的留守儿童,老师无不感慨的给家长说,就你家一个孩儿在村上上学了,干脆我给你们找个学校吧……于是乎,村上仅有的一个孩子也去了县城就读。呜呼哀哉,我们的大乡村呀,好好使人怀念那个四季河塘嬉闹,春种秋收忙碌的人欢马叫的年月啊。
       抬眼一瞥,碾子一旁歇脚,豆腐坊的磨盘成了一道摆设的风景。走过路过的老人,拖着沉重的脚步,凝神翘望远方的深情,汇聚成一组期盼游子回乡的雕塑。想必那些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人们,都会黯然神伤的苦吟那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敢情现在是老者归来寻乡情,儿童不见有几人……一种隐隐的“痛”,该是所有怀乡人心中作痛的无限伤感。
       于是,人们就开始琢磨,有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唤起乡村记忆,留住在外游子思乡的脚步。人们也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期盼家人团聚,老少合欢尽享天伦。所以,过节就是大事,那些诸如高跷秧歌、舞龙舞狮、抑或震耳欲聋欢天喜地的威风锣鼓等社火,才是唤醒乡村,回归根本的宝贝。也是延续血脉,传承淳朴民风民俗的文明之举,当务之急。

       近年来,自从不准燃放烟花爆竹以来,威风锣鼓便成了人们开业大吉、喜庆婚嫁、大型仪仗序幕等等的必需活动项目。在此,我想)先说说威风锣鼓的由来。           威风锣鼓——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临汾市及周边地区(如霍州、洪洞、汾西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据传,威风锣鼓的雏形始于尧舜时代(距今约4000多年前)。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其女娥皇、女英嫁与舜后,两地村民在接送她们省亲时,以锣鼓队列阵比拼气势,逐渐形成仪式化的表演形式。这一习俗在洪洞县羊獬村与历山村之间延续数千年,成为“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威风锣鼓的早期形态。
        考古佐证:1978—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600—3900年的土鼓、鼍鼓等原始打击乐器,其形制与文献记载的尧舜时期礼器相符,为威风锣鼓的古老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
       还有一种是说它的军事演变的传说。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时,以击鼓进军、鸣锣收兵的战术取胜,后人将此军事指挥方式演化为锣鼓表演形式,积极强调了节奏的威严与阵型之变化,故称“威风锣鼓。
        随着历史发展与人们精神生活之所需,威风锣鼓的演绎逐渐演变 ,日渐完美,备受人们青睐。
       至明清时期,它由最初用于社日祭祀、祈雨等宗教活动,后融入民间社火和节庆表演。明代普及,清代至民国初期达到兴盛,表演规模较小(如14人一堂,称“八面威风”),曲牌多借鉴军事题材(如《单刀赴会》《七擒孟获》)。
       近现代走向复兴,更见其魅力无穷 ,民国时期因战乱一度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年代起,经改革创新,演出阵容扩展至百人以上,并融入现代舞台艺术,参与亚运会(1990年)、国庆庆典(1989年)等重大活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文化意义极其非凡与传承的 威风锣鼓不仅是音乐表演,更承载了晋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其表演形式(挎鼓、架子鼓)和乐器配置(鼓、锣、铙、钹)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豪迈性格。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八面威风 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结合现代音乐歌舞,花样翻新,再展雄风。尤其与旅游产业结合,通过数字化传播和更多年轻女性成员的加入,形成兼具力量与柔美的刚柔并济的新风格,成为各个地方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和经济产业。
        总之一句话,威风锣鼓的历史渊源,融合了神话传说、军事文化、农耕祭祀等多重元素,其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延续与不断创新。

       适逢国庆佳节,我们冒雨观看了在大型购物中心华丽港大楼前人民广场隆重举行的“襄垣县第二届威风锣鼓大赛”。
      “庆国庆,迎中秋”撼天动地的威风锣鼓敲响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劲号角。细雨蒙蒙泽润民心,偌大一个广场上,聚满了来十里八乡来观赏威风锣鼓的人们,年轻人结伴而来,中年夫妇扶老携幼,一个头上扎着红色五角星小风车的小女孩,十分的招人喜爱,她依偎在爷爷奶妈身旁,一边玩耍,一边清亮亮的唱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字不落,韵调完美的歌唱赢得周围人的夸赞。虽然雨星不断,但人群越聚越多,一时间,五颜六色的伞花绽放多姿,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真是佩服襄垣人民的非凡热情。
       下午2点半,《我爱你中国》的乐曲声回旋在广场上空,九支威武霸气,盛装出席的参赛锣鼓队严阵以待。牛志忠、高岩松、侯书琴、崔清元等无位评委老师、两名公证员郑重入席。主持人致辞热情洋溢,随着他们的话音刚落,古韩镇苍上村代表队捷足先登,队员们以高昂的斗志和无比的喜悦的鼓舞,奏响了一支欢庆的《丰收锣鼓》。
紧接着就是夏店王家沟村的《锣鼓喧天》闹中秋。锦旗猎猎,龙腾虎跃,东迴辕艺术锣鼓《鼓舞飞扬》 激情四射,高潮迭起,女指挥手中的彩旗指挥棒灵动应手上下翻飞,队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喊声震天。地上祥云四起,空中鼓乐齐鸣,一下子把整个会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循序渐进,轮番上阵,古韩镇后庄村的婆姨们意气风发,她们同样不甘示弱。接下来是后堡表演队的《欢腾盛世》大气磅礴,声震四方。鼓舞飞扬,民心欢跃,古韩镇后庄村、夏店富村的威风锣鼓,赶趟儿似的,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王桥镇《襄垣古韵》古香古色,源远流长。下良村的《古韩雄风》八面威风,霸气出场。好戏在后头,压轴出演的是王村镇代表队。她们红旗布阵,鼓乐刚劲,阵容强大的多村联合锣鼓队,在极短时间的紧张集训排练中,付出的汗水变成了欢欣绽放的笑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王村镇代表队的乡民们迈着矫健的步伐,高举红旗,阔步向前,整齐的队伍,飒爽英姿,嘹亮的歌声扣人心弦,铿锵的鼓点激励士气。这,是襄垣人民真情爱国,永远跟党走的豪迈,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骄傲,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龙腾盛世,鼓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场别开生面的锣鼓赛事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成功的结束。庆国庆,迎中秋,佳节快乐。逢盛世,享太平,欢欣鼓舞。愿襄垣人民年年有今朝,岁岁都喜乐。日子步步高,生活喜洋洋,一天更比一天好!

2025-1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赞领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