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古巷话荫城
(2023-09-05 19:52:18)
标签:
火凤凰原创文学情感文化 |
分类: 走过四季 |
老街古巷话荫城
文/竹凌
1
坚硬、冰冷 黑色的铁
赋予这座古镇与众不同的气质
古老沧桑之外 不免有几分冷峻、疏离
老街居住的人家已经不多
留守老人端坐在街头的屋檐下
游客寥寥 行人匆匆
老街清净得甚至有些落寞
在曲折深幽的窄巷里
斑驳破损的旧房老宅静默着
一幅幅老字号的门额
使劲地瞪着睡眼惺忪的眼睛
门前几乎褪尽了大红色的灯笼
在风中高挑 摇曳……
驻足停留
侧耳倾听
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由远及近
潮水般嘈杂的集市声 时涨时退
走进十字路口的铁器馆
眼前的一切
让想象变得更加的真实、生动
成百上千件的铁器琳琅满目
从东西两汉至宋元明清
从精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到简略粗糙的战争兵器
时间的记忆一下子拉长 历史的气息凝重定格
它们又在瞬间唤醒古镇
沉睡了千年的酣梦
夕阳的余晖 总是那么温柔
照在斜斜朝东的老圪廊
那些古老欲颓的明清建筑中
高檐挑角的庙宇楼台
繁琐突出的四梁八柱
它们翘脚屏息 依稀尚存
那些个神秘的“拐弯抹角”处
小轿频繁出入 车马喧嚣络绎不绝
精雕细琢的木 绚丽多彩的瓦
那些长满了青苔的砖石
烫金的匾额、精致的雕窗
它们都在倔强地告诉人们
此地人去楼空之前
令人惊羡的“日进斗金”
2
有煤的地方红火 有铁的地方富庶
这里的煤火 练就了铁业的兴旺
铁业兴百业兴
古镇因铁而生因铁而荣
千百年来一直以生产铁器名扬四海
据说 秦赵“长平之战”时
双方兵士的刀枪剑戟
均在此打造
“千年铁府”的万里荫城
“日进斗金”名不虚传
祖先的基业恩泽子孙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虎添翼
近长治、邻壶关、挨高平、接陵川
四县市交汇的枢纽
造就了荫城古镇信息便捷、灵通
物流顺畅发达 经济发展显著的特殊地位
这里的土地炽热滚烫 铁花迸溅
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 勤劳勇敢
有着刚柔并济、热情豪爽的秉性
大碗喝酒 大碗吃菜
大人大量 为人处事大方得体
喝一碗荫城地地道道的猪汤
尝一尝世代祖传的小粉煎饼
暖心暖肺
流连忘返……
一半红尘作伴
一半往事如烟
古镇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也很美
宛如墙上挂着的木尺、长鋸那么悠哉
又像铁器馆门前的绿皮邮筒那样迟缓
不紧不慢的人们忙忙碌碌
他们秉承祖先的精神
拼搏、创新
激流勇进
照样把日杂、发廊、药店
酒坊、醋坊、商铺等百货营生
开得门挨门 户对户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让人在寻觅幽幽古朴的情怀中
充分感受到一股蒸蒸日上的古镇新韵
3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昔日的辉煌终究归于平寂
黑铁于无言的悲怆中悄然隐退
然历史的记忆不会消散
古老铁城的印迹早已镌刻在
明清老宅的一砖一瓦间
和古镇一起朝迎旭日 暮送晚霞
漫步街头的荫城儿女们
依然在畅想美好明天的同时
重温古镇昔日的辉煌
铁器——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名词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它已深深融人们的骨血……
时光荏苒
岁月静好
当叮叮咣咣的打铁声远远消逝
驼队成行的壮观也已是昨日旧影
荫城黑铁的影子却如影随形 并未走远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铁货会
关公就雨磨刀的吉日良辰
上庙敬香 拜神听戏的人们
一直把对关公的敬仰
与铁货贸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钟铃叮当 梵音袅袅
登临高台 放眼望去——
秋千架上 红男绿女追逐嬉戏
休闲悠哉的乡民曲不离口
“三更天,盼丈夫……”
一曲缠绵悱恻的干板秧歌
从铁锤一起一落的远古
悠悠荡荡
传唱至今……
文/竹凌
1
坚硬、冰冷 黑色的铁
赋予这座古镇与众不同的气质
古老沧桑之外 不免有几分冷峻、疏离
老街居住的人家已经不多
留守老人端坐在街头的屋檐下
游客寥寥 行人匆匆
老街清净得甚至有些落寞
在曲折深幽的窄巷里
斑驳破损的旧房老宅静默着
一幅幅老字号的门额
使劲地瞪着睡眼惺忪的眼睛
门前几乎褪尽了大红色的灯笼
在风中高挑 摇曳……
驻足停留
侧耳倾听
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由远及近
潮水般嘈杂的集市声 时涨时退
走进十字路口的铁器馆
眼前的一切
让想象变得更加的真实、生动
成百上千件的铁器琳琅满目
从东西两汉至宋元明清
从精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到简略粗糙的战争兵器
时间的记忆一下子拉长 历史的气息凝重定格
它们又在瞬间唤醒古镇
沉睡了千年的酣梦
夕阳的余晖 总是那么温柔
照在斜斜朝东的老圪廊
那些古老欲颓的明清建筑中
高檐挑角的庙宇楼台
繁琐突出的四梁八柱
它们翘脚屏息 依稀尚存
那些个神秘的“拐弯抹角”处
小轿频繁出入 车马喧嚣络绎不绝
精雕细琢的木 绚丽多彩的瓦
那些长满了青苔的砖石
烫金的匾额、精致的雕窗
它们都在倔强地告诉人们
此地人去楼空之前
令人惊羡的“日进斗金”
2
有煤的地方红火 有铁的地方富庶
这里的煤火 练就了铁业的兴旺
铁业兴百业兴
古镇因铁而生因铁而荣
千百年来一直以生产铁器名扬四海
往日铁货巷里铁花四溅
红红火火
“瑞盛钉店”顾客盈门
那扇黑漆大门上缀满的千余枚铁钉
足以可见铁府当年的富裕
那些个叫的上名字的枣籽钉、鱼眼钉、
卯尖钉、水泡钉、荷花钉
车钉、犁钉、耙钉、门钉、柜钉、镰钉
形状各异用途不一 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据说 秦赵“长平之战”时
双方兵士的刀枪剑戟
均在此打造
更不用必说那些钉锤绳锁铃 笼鏊匙铖盆
桶 刀 剪 锯 斧 镰 犁
鐝 锹 锄……
种类型号名目繁杂
数不胜数
“千年铁府”的万里荫城
“日进斗金”名不虚传
祖先的基业恩泽子孙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虎添翼
近长治、邻壶关、挨高平、接陵川
四县市交汇的枢纽
造就了荫城古镇信息便捷、灵通
物流顺畅发达 经济发展显著的特殊地位
这里的土地炽热滚烫 铁花迸溅
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 勤劳勇敢
有着刚柔并济、热情豪爽的秉性
大碗喝酒 大碗吃菜
大人大量 为人处事大方得体
喝一碗荫城地地道道的猪汤
尝一尝世代祖传的小粉煎饼
暖心暖肺
流连忘返……
一半红尘作伴
一半往事如烟
古镇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也很美
宛如墙上挂着的木尺、长鋸那么悠哉
又像铁器馆门前的绿皮邮筒那样迟缓
不紧不慢的人们忙忙碌碌
他们秉承祖先的精神
拼搏、创新
激流勇进
照样把日杂、发廊、药店
酒坊、醋坊、商铺等百货营生
开得门挨门 户对户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让人在寻觅幽幽古朴的情怀中
充分感受到一股蒸蒸日上的古镇新韵
3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昔日的辉煌终究归于平寂
黑铁于无言的悲怆中悄然隐退
然历史的记忆不会消散
古老铁城的印迹早已镌刻在
明清老宅的一砖一瓦间
和古镇一起朝迎旭日 暮送晚霞
漫步荫城街头的古镇儿女们
依然在向往美好明天的同时
重温古镇昔日的辉煌
铁器——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名词
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已经穿过岁月 深深融化于人们的骨血
叮叮咣咣的打铁声
渐渐远逝
“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的壮观
也已是昨日旧影
但荫城黑铁的影子却如影随形 并未走远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铁货会
关公就雨磨刀的吉日良辰
上庙敬香 拜神唱戏的人们
一直把对关公的敬仰
与铁货贸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钟铃叮当 梵音袅袅
登临高台 放眼望去——
秋千架上 红男绿女追逐嬉戏
休闲悠哉的乡民曲不离口
“三更天,盼丈夫……”
一曲缠绵悱恻的干板秧歌
从铁锤一起一落的远古悠悠荡荡
传唱至今……
2023-08-26
文/竹凌
1
坚硬、冰冷 黑色的铁
赋予这座古镇与众不同的气质
古老沧桑之外 不免有几分冷峻、疏离
老街居住的人家已经不多
留守老人端坐在街头的屋檐下
游客寥寥 行人匆匆
老街清净得甚至有些落寞
在曲折深幽的窄巷里
斑驳破损的旧房老宅静默着
一幅幅老字号的门额
使劲地瞪着睡眼惺忪的眼睛
门前几乎褪尽了大红色的灯笼
在风中高挑 摇曳……
驻足停留
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由远及近
潮水般嘈杂的集市声 时涨时退
走进十字路口的铁器馆
眼前的一切
让想象变得更加的真实、生动
成百上千件的铁器琳琅满目
从东西两汉至宋元明清
从精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到简略粗糙的战争兵器
时间的记忆一下子拉长 历史的气息凝重定格
它们又在瞬间唤醒古镇
夕阳的余晖 总是那么温柔
照在斜斜朝东的老圪廊
那些古老欲颓的明清建筑中
高檐挑角的庙宇楼台
繁琐突出的四梁八柱
它们翘脚屏息 依稀尚存
那些个神秘的“拐弯抹角”处
小轿频繁出入 车马喧嚣络绎不绝
精雕细琢的木 绚丽多彩的瓦
那些长满了青苔的砖石
烫金的匾额、精致的雕窗
它们都在倔强地告诉人们
此地人去楼空之前
令人惊羡的“日进斗金”
2
有煤的地方红火 有铁的地方富庶
这里的煤火 练就了铁业的兴旺
铁业兴百业兴
千百年来一直以生产铁器名扬四海
据说 秦赵“长平之战”时
双方兵士的刀枪剑戟
“千年铁府”的万里荫城
“日进斗金”名不虚传
祖先的基业恩泽子孙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虎添翼
近长治、邻壶关、挨高平、接陵川
四县市交汇的枢纽
造就了荫城古镇信息便捷、灵通
物流顺畅发达 经济发展显著的特殊地位
这里的土地炽热滚烫 铁花迸溅
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 勤劳勇敢
有着刚柔并济、热情豪爽的秉性
大碗喝酒 大碗吃菜
大人大量 为人处事大方得体
喝一碗荫城地地道道的猪汤
尝一尝世代祖传的小粉煎饼
暖心暖肺
一半红尘作伴
古镇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也很美
宛如墙上挂着的木尺、长鋸那么悠哉
又像铁器馆门前的绿皮邮筒那样迟缓
不紧不慢的人们忙忙碌碌
他们秉承祖先的精神
拼搏、创新
照样把日杂、发廊、药店
酒坊、醋坊、商铺等百货营生
开得门挨门 户对户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让人在寻觅幽幽古朴的情怀中
充分感受到一股蒸蒸日上的古镇新韵
3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昔日的辉煌终究归于平寂
黑铁于无言的悲怆中悄然隐退
然历史的记忆不会消散
古老铁城的印迹早已镌刻在
明清老宅的一砖一瓦间
和古镇一起朝迎旭日 暮送晚霞
漫步街头的荫城儿女们
依然在畅想美好明天的同时
重温古镇昔日的辉煌
铁器——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名词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它已深深融人们的骨血……
时光荏苒
当叮叮咣咣的打铁声远远消逝
驼队成行的壮观也已是昨日旧影
荫城黑铁的影子却如影随形 并未走远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铁货会
关公就雨磨刀的吉日良辰
上庙敬香 拜神听戏的人们
一直把对关公的敬仰
与铁货贸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钟铃叮当 梵音袅袅
登临高台 放眼望去——
秋千架上 红男绿女追逐嬉戏
休闲悠哉的乡民曲不离口
“三更天,盼丈夫……”
一曲缠绵悱恻的干板秧歌
从铁锤一起一落的远古
悠悠荡荡
2023-08-26
老街古巷话荫城
文/竹凌
1
坚硬、冰冷 黑色的铁
赋予这座古镇与众不同的气质
古老沧桑之外 不免有几分冷峻、疏离
老街居住的人家已经不多
留守老人端坐在街头的屋檐下
游客寥寥 行人匆匆
老街清净得甚至有些落寞
在曲折深幽的窄巷里
斑驳破损的旧房老宅静默着
一幅幅老字号的门额
使劲地瞪着睡眼惺忪的眼睛
门前几乎褪尽了大红色的灯笼
在风中高挑 摇曳……
驻足停留
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由远及近
潮水般嘈杂的集市声 时涨时退
走进十字路口的铁器馆
眼前的一切
让想象变得更加的真实、生动
成百上千件的铁器琳琅满目
从东西两汉至宋元明清
从精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到简略粗糙的战争兵器
时间的记忆一下子拉长 历史的气息凝重定格
它们又在瞬间唤醒古镇
夕阳的余晖 总是那么温柔
照在斜斜朝东的老圪廊
那些古老欲颓的明清建筑中
高檐挑角的庙宇楼台
繁琐突出的四梁八柱
它们翘脚屏息 依稀尚存
那些个神秘的“拐弯抹角”处
小轿频繁出入 车马喧嚣络绎不绝
精雕细琢的木 绚丽多彩的瓦
那些长满了青苔的砖石
烫金的匾额、精致的雕窗
它们都在倔强地告诉人们
此地人去楼空之前
令人惊羡的“日进斗金”
2
有煤的地方红火 有铁的地方富庶
这里的煤火 练就了铁业的兴旺
铁业兴百业兴
千百年来一直以生产铁器名扬四海
往日铁货巷里铁花四溅
“瑞盛钉店”顾客盈门
那扇黑漆大门上缀满的千余枚铁钉
足以可见铁府当年的富裕
那些个叫的上名字的枣籽钉、鱼眼钉、
卯尖钉、水泡钉、荷花钉
车钉、犁钉、耙钉、门钉、柜钉、镰钉
形状各异用途不一 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据说 秦赵“长平之战”时
双方兵士的刀枪剑戟
更不用必说那些钉锤绳锁铃 笼鏊匙铖盆
桶 刀 剪 锯 斧
种类型号名目繁杂
“千年铁府”的万里荫城
“日进斗金”名不虚传
祖先的基业恩泽子孙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虎添翼
近长治、邻壶关、挨高平、接陵川
四县市交汇的枢纽
造就了荫城古镇信息便捷、灵通
物流顺畅发达 经济发展显著的特殊地位
这里的土地炽热滚烫 铁花迸溅
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 勤劳勇敢
有着刚柔并济、热情豪爽的秉性
大碗喝酒 大碗吃菜
大人大量 为人处事大方得体
喝一碗荫城地地道道的猪汤
尝一尝世代祖传的小粉煎饼
暖心暖肺
一半红尘作伴
古镇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也很美
宛如墙上挂着的木尺、长鋸那么悠哉
又像铁器馆门前的绿皮邮筒那样迟缓
不紧不慢的人们忙忙碌碌
他们秉承祖先的精神
拼搏、创新
照样把日杂、发廊、药店
酒坊、醋坊、商铺等百货营生
开得门挨门 户对户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让人在寻觅幽幽古朴的情怀中
充分感受到一股蒸蒸日上的古镇新韵
3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昔日的辉煌终究归于平寂
黑铁于无言的悲怆中悄然隐退
然历史的记忆不会消散
古老铁城的印迹早已镌刻在
明清老宅的一砖一瓦间
和古镇一起朝迎旭日 暮送晚霞
漫步荫城街头的古镇儿女们
依然在向往美好明天的同时
重温古镇昔日的辉煌
铁器——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名词
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已经穿过岁月 深深融化于人们的骨血
叮叮咣咣的打铁声
“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的壮观
也已是昨日旧影
但荫城黑铁的影子却如影随形 并未走远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铁货会
关公就雨磨刀的吉日良辰
上庙敬香 拜神唱戏的人们
一直把对关公的敬仰
与铁货贸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钟铃叮当 梵音袅袅
登临高台 放眼望去——
秋千架上 红男绿女追逐嬉戏
休闲悠哉的乡民曲不离口
“三更天,盼丈夫……”
一曲缠绵悱恻的干板秧歌
从铁锤一起一落的远古悠悠荡荡
传唱至今……
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