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明末那些事儿

标签:
大明劫末日之战瘟疫战争娱乐 |
分类: 【大如银幕.木易】 |
《明朝那些事儿》终究没有看完,当年明月将明朝洋洋洒洒300年历史以随意洒脱的文风娓娓道来。其中有专门写到明末名将孙传庭的章节,虽说难逃戏说的嫌疑,不过讲孙传庭杀高迎祥,守潼关倒是字字确凿。至于吴又可,作者是无暇顾及的,即使是有官方背景的御医都难入其法眼,更不要说像吴又可这样的一介游医。不提不代表不存在,在神州大地战火纷飞的明朝末年,一代名将和一介游医之间发生了哪些事?王竞执导的《大明劫》或许可以给你一些更真实的答案。
《大明劫》极尽王竞现实主义之所能,以平实的手法真实还原了明末的真实状况。当然,这里必须说一点,在笔者浅薄的历史知识中,孙传庭与吴又可的生平是否有过交集并不确定,但是因为二人处于同一时代,且两个人共同具有的理想主义色彩极其相像,所以,导演在影片的后半段浓墨重彩的书写了二人的惺惺相惜,这倒无关乎戏说,只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创作,无可厚非。
观众不要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去看《大明劫》,甚至不要抱着同样的心态去看任何一部王竞执导的影片。因为他的作品让你在细嚼慢咽之后总是有当头棒喝的奇效,游医也好,名将也罢,他们在片中的所作所为总会让你若有所思,似曾相识。
说实话,在笔者看来,《大明劫》是一部有些矛盾的电影,导演擅长现实主义拍摄手法,无论从人物、道具、布景到台词,处处都透射着一股真实的沉重感。崇祯皇帝有心无力,起义军硝烟四起,豪强劣绅圈地屯粮,将士瘟疫缠身......这样满目疮痍的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任谁都难以坦然处之。然而,影片的两位主人公:孙传庭和吴又可却又是两位极具理想主义的人物,孙传庭依旧坚信大明王朝气数未尽,大败起义军的乌合之众不过是时间问题,他临危受命,整顿军务誓要力挽狂澜。吴又可始终坚持自己的诊断和疗法,在看待病情和国情得问题上,他确实比孙传庭看的更清晰,可惜在人性和大局观的层面,他难以摆脱小人物的狭窄视界。吴又可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法整治将士,他们的康复指日可待,可惜,时间紧迫,皇帝不许,闯军不许,孙传庭的一把火烧灭了他所有的希冀,也奏响了两位理想主义者残酷现实的挽歌。
孙传庭让将士放弃追捕吴又可,说明在他的内心里,最终认可了吴又可的观念,大明王朝早已名存实亡,非一剂猛药可治愈。名将孙传庭宿命难违,终究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而吴又可则重返故里,潜心研究医术,终成《瘟疫论》。名将和游医都曾用自己的方式整治明末的颓势病态,无关乎谁成功谁失败。在注定走向灭亡的明末时期,他们都是充满着悲情主义的人物,而在王竞导演的导筒下,戴立忍和冯远征却奉献了两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