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惊魂》尖叫不等于够惊悚
文:木易孝敦
《孤岛惊魂》属于那种片中充斥着阵阵尖叫,人物却神游在外,故事逻辑混乱的电影。既不够惊悚又没有太多的恐怖,余音绕梁的惨叫和难以自圆其说的剧情带给观众的只能是短时间的眩晕,很客观的说,一部只有尖叫的电影并不等于就是一部好的惊悚片。
不管导演是否承认,这部影片多少会让人看到一些美国惊悚系列影片《惊声尖叫》的影子,致敬或者借鉴都无可非议,关键是导演既想学致欧美,构造西方惊悚片剧情架构,又想在影片中注入东方特有的人文情怀,结果导致影片不伦不类,尖叫有余,惊悚不足。
青春尖叫型恐怖片的组成元素应该是这样的:俊帅猛男+美丽辣妹+神秘杀人狂+疯狂尖叫+剧情扑朔迷离,《孤岛惊魂》正是一部打着青春尖叫为卖点的的影片。主演们都是清一色的俊男靓女,影片的情节设置、演员选择与宣传手法上都在迎合主流消费人群。恰到好处的尖叫是为了影片营造恐怖氛围,但是“全片尖叫”法却并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尖叫只是手段,剧情有嚼头才是王道。《孤岛惊魂》错在只把关键落脚于“青春尖叫”,忘记了“恐怖”这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频繁的尖叫,则多少有些喧宾夺主的嫌疑,开场前“叫”停了意欲欣赏此片观众的脚步,中场又“叫”走了心理素质较差的观众,实在得不偿失。再比较一下凯文.威廉森的《惊声尖叫》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就是影片善于从细微处入手,处处让观众自觉跟随影片设置,却又不断地颠覆观影者的逻辑,挑战观众忍耐的极限,再辅以恰到好处的“尖叫”,让观众时刻都能专心的沉浸在影片中。
《孤岛惊魂》则延续了国产惊悚片一贯雷声大雨点小的风格,并无新意的故事背景设置,离奇的翻船、浓雾笼罩的海滩、充满陷阱的丛林,早已见多识广的观众稍微思考下都知道,影片中再多的修饰都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虽然观众知道神秘杀人狂就在身边,却无法入戏,只能神游在外坐在位置上欣赏大银幕上的演员从头到尾不停的疯狂尖叫。
据说影片曾设定了三种结局,除大家在大银幕上看到的这种之外,还有两种,分别是,挣扎半天之后,坍塌的废墟里又颤抖的伸出一只手,陈小春的手;另一种结局是,杨幂最后身着一袭麻风病人的病号服从镜头前走过,悬疑留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杀人凶手却是杨幂。不知导演为何抛弃更为恐怖的两种结局却选择现在这样稍微温柔一些的方式结束影片,也可能是审查过程中怕太过恐怖而吓坏善良的中国观众而无奈为之吧,不得而知。
青春尖叫类恐怖片作为一种新型的恐怖片类型,锁定15-25岁的年轻人为主流观影人群,非常有市场。这种尝试难免有些瑕疵,观众也应当鼓励尝试,期待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