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011-04-26 11:18:48)
标签:

首届

北京国际电影季

娱乐

杂谈

分类: 【大如银幕.木易】

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木易孝敦

    4月23日,星光灿烂的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在国家大剧院盛大开幕,几日来,电影季的进展情况铿锵有力的证明了一个政治学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欣喜过百亿,北京这一历史名城,作为中国首都,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理应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应担当一个连接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于是,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应允而生。

    既然是第一次举办,“第一届”必然昭示着这个平台的不成熟,“电影季”而非“电影节”也处处偷漏着这个角色的尴尬身份。国家广电总局作为首届电影季的主办方,或许在立项之前就曾经想过关于本次活动的艰难和反面舆论压力。但他们没有想到,开幕不到三天,竟收到来自民间如此猛烈的“暴风雨”般的批评和不解。大家不理解,既然称之为“季”但持续时间却为何只有短短的不足一周时间;既然如此之大的盛会策划了近半年,到现在诺大的京城却并没有铺天盖地的感受到浓烈的电影氛围;既然请来了如此多的明星助阵,又何惧让更多的影城和影片参与进来,可供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的观众欣赏影片;既然……,太多的既然,太多的不解和太多的批评充斥在我们的眼前和耳边,然而这个活动仍然在沿着前期定好的规则继续前进着,我们不妨想想,每一个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都曾经历过不谙人事的懵懂时光,有多少新生事物就在这样漫山遍野的谩骂和愤慨中诞生。

    刘禹锡有云: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然,这里要说的并不是“沉舟”的不振和“病树”的萎靡,而是“千帆过”的壮志和“万木春”的信心。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规模自不可比拟上海国际电影节,更不可攀比东京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这样的世界顶级电影盛宴,然而,跟“第一届”比起来,第十三届、第二十三届、第六十四届都无不阐释着一份沉甸甸的积累和不可撼动的权威。这样的比较,如同找来一个五岁的孩童跟一个五十岁的成人比武,比赛未开始,输赢早成定局,我们没有必要死死的盯着这个孩童有多么的不成熟,我们要这样想,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五岁的时候有勇气走上“武台”,那么十年后,这个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就有可能是世界武术冠军。同样的道理,既然有勇气尝试,就应当有思想准备接受不同的声音,作为这不同声音中的一员,我们实不该添油加醋的恶意批判活动如何不成熟,也不应该绞尽脑汁的挖掘这样的活动到底有多么的遭人唾弃。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电影人或者一名普通的电影爱好者,我们更多的需要帮助这样的不正规慢慢步入正规,一点一点的扶持这样的不成熟渐渐走向成熟。

    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开幕三天,尽管整体并不尽善尽美,但仍然显示了其别具一格的特色,例如影片不分竞赛、不分展映单元,不分等级地与观众见面。这一做法就完全不同于国际电影节的一贯作风,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最大化的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社交网络》、《国王的演讲》等这样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自是大部分观众的首选,然而像《夜店》、《无人驾驶》这种国产小制作影片同样可以参与展映,就充分说明了这是一届兼收并蓄、百花争放的“电影集”。

    十年后,当我们理直气壮的大声呐喊“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结束时,回顾走过的十年,一定会有波折,但更多是成长,会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收获,站在起点,我们直面波折和坎坷,从零开始,我们期待成长和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