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江湖》和 大笑《孤儿》
文:木易孝敦
两部影片放在一起写,是因为有共同点,用木雕禅师的话说,都是小人物的传奇境遇。《大笑江湖》更多的是在演绎东北二人转的“赵氏江湖”,《赵氏孤儿》在偏离了编剧最初的意愿之后,也更加向“大笑孤儿”靠拢。
起初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就是两部影片选择先去看哪部,纠结了两天之后,决定先试试“一笑解千愁”,再尝试“最不可思议的复仇”,毕竟是贺岁档,说白了是高兴为主。
《江湖》大笑不大笑,还要看“赵氏”家族给不给力。
《江湖》这一笑不要紧,笑完我更愁。我知道有很多观众把这部影片看成是“刺陵+三枪”的结合体,我不敢说朱延平的水平会高过张艺谋,但很明显的是宁财神在《江湖》的编剧上面下了不少功夫,毕竟已不再是“三枪”那个搬上大荧幕的一锅东北乱炖。
可惜可贺,可惜,影片中的“赵氏”色彩仍旧很浓烈,自90年代中后期赵本山独居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榜首至今,“赵氏”家族已经发展为震精贵圈的一个大家族,而《江湖》摆脱了单纯的“东北”乱炖,却又一脚踏进了“台北”(朱延平)、“闸北”(宁财神)、“东北”(赵本山)的“三北大锅菜”。朱延平是以恶搞著称贵圈的,可惜《江湖》恶搞的很矜持,倒像大姑娘上花轿,不是朱导的风格,论恶搞还得多像刘镇伟的《越光宝盒》多学习学习,既然已经选择了当鸡出台,就不要欲言又止扭扭捏捏,索性就放开了大声呻吟享受高潮。内涵咱且不论,说实话,《江湖》里面的所有笑声都是意料之中的,还真没到前仰后合的地步;再论可贺,《江湖》标志着一项称霸东北的本山传媒也禁不住电影市场这块大蛋糕的诱惑,赵本山率一干弟子先是将“刘老根大舞台”开到了北京,然后又将触角伸向了当下正炙手可热的电影圈,每个时代都有传奇,这个时代的传奇,不叫吴迪,也不姓独孤,接下来或许将是一场腥风血雨的“赵氏江湖”,我们就坐看头发花白的赵本山如何大笑江湖吧~~~
大笑《孤儿》不是大笑赵武,而是大笑导演。
据史料记载,陈凯歌执导的所有影片,编剧部分丝毫未被其染指的有两部影片,一部是《霸王别姬》,早已被国人奉为经久不衰的绝唱,另一部是《梅兰芳》,我估计这部影片陈导未参与编剧一定是被梅家人强行拦下了,毁人不倦,不待这样的,于是《梅》创造了不俗的票房。可惜,陈导的傲慢始终无法遏制,据说,《孤儿》的后半部分编剧是陈导的亲力亲为和秉烛夜改,所以,如果您看的有些气喘吁吁,那么答案就在这里揭晓,尽管赵孤不像梅家人有直系亲人健在人世,那也不能这样欺负人啊。
我对《孤儿》的评价是庄重和稳健,虎头而有些蛇尾。影片的整个前半部分很流畅,程樱也不过是个常人,阴差阳错的做了一回英雄,也是有太多的无奈掺杂其中,但葛优的表演确实很到位,程樱的大义灭亲,程樱的强颜欢笑,程樱的郁郁寡欢,程樱的忍辱偷生和程樱的破釜沉舟,都在一代名优的身上表现的酣畅淋漓。可惜这部影片叫《赵氏孤儿》,而不叫《赵氏孤儿他爹》,葛优的表演越精彩,越是显现的“孤儿”程勃戏份太少,特别是心理描写,试想,就算是不共戴天之仇,又有谁能在得知真相后不做剧烈思想斗争而持剑砍向朝夕相处15年且对自己亲同己出的义父。然而,陈凯歌让程勃做到了,没有过多的考虑到观众的心理,只想到了赶紧将这忍辱偷生的一剑刺出和完成这个快意恩仇的结局,然后转身看票房大卖。
“高奏凯歌”不应该是这样的,莫非这跟女人有关系么?前半部分的男女混搭和后半部分的男人独挑大梁比较,只能让我们得出一个真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惜这部戏的后半段没了女人,就像找不到奶的孩子一样,不知所措,饿死襁褓。
《孤儿》也非一无是处,有些部分还是能够引人入神的,而且本片让我对一个人的认识有了些许的改变,那就是一向以奶油小生示人的黄晓明,在片中的表现,已不仅仅是可圈可点,而是确实让人有了一些惊喜,不是教主,不是闹太套,是一条汉子,接着地气有着真实情感和幽默细胞的韩厥。《狄仁杰》中邓超自毁形象化身白化病患者的表现,得到广大影迷交口称赞,《孤儿》中黄晓明的刀疤脸反而把做作的“闹太套”戏份遮挡的所剩无几。物欲横流的时代,不断的整容和美体,大家早已对美丽的事物审美疲劳,自毁形象表演的成功,或许为现在很多迷茫的奶油小生指明了一条影视出路,可惜刚刚整过容拉过双眼皮的演员就很纠结了,就像“自宫”完的人翻开“葵花宝典”的下一页,上面赫然写着“不必自宫也可成功”,早知今日还不如老老实实用老爸老妈给的那张原生态脸呢,况且整不好还会出人命的。
纵观两部影片,当然《孤儿》底蕴要深一些,《江湖》更加应景一些,无论选择看哪部,奉劝您别抱太高期望,崴了脚闪了腰,还得自己担着,何必呢。
贺岁电影,一代名优,至此才赏了一优,剩下二优,大伙悠着点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