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06-06 15:26:38)

雨 江西 彭映水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水润万物,春雨贵如油,你喜欢下雨天吗? 也许你会回答喜欢!下雨天富于诗情画意,让人心灵安静。尤其是夏天,雨天里睡个长长的午觉该多舒服。可是你也许会补充说但别下得太久,像在黄梅天,到处湿漉漉的,闷得叫人喘不过气来。 雨是有灵气的,不同的时空总变换着不同的脸面,有时还要玩起分身术,在同一时刻让不同的地方都享受它的雨露。也不管别人欢不欢迎它,总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就是雨。 告诉你,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抱怨过雨天。雨下了十天半月,甚至更多日,屋子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着湿气,我也不会抱怨。我爱雨不是为了可以撑把伞兜雨,听伞背滴答的雨声。为什么?我说不明白。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回到亲人和朋友身边,游遍魂牵梦萦的好地方。把那些难忘的好时光,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有那样一个季节,雨变成蜡笔,在墙上乱画,画成笔记、画成地图画成记忆。我喜欢站在窗前听雨。在静夜里,滴滴答答的声音,像一首欢快的音符,跳荡在我的心里,雨声滴答,静静的夜,弥漫的气息,总会勾起我泛黄的往事,漾动在我眼前,往昔已逝去,永不消逝的是,心中的念想和希冀,海阔天空,我到哪里去寻找我失落的梦! 今天一清早,掀开帘子看看,玻璃窗上已洒满了水珠,啊!真好,又是个下雨天。 坐在电脑桌前,守着窗儿,让我慢慢地回味吧!那时我才六岁呢,睡在奶奶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背上哗哗哗的雨声,我就笑了。因为下雨天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我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这一会儿工夫,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我闭着眼睛,听奶奶给我讲雨天的故事北门口有一个瞎子,雨天没有伞,一个过路人看他可怜、就打着伞一路送他回家。瞎子到了家,却说那把伞是他的,还请来邻居评理,说他的伞有两根伞骨是用麻线绑着的,伞柄有一个节窿、油纸伞面破了一个洞,说得一点也不错。原来他一面走一面顺手摸过了。伞主人笑了笑,就把伞让给他了。 我说这瞎子好坏!奶奶说,不是坏,是因为他太穷了,伞主想他可怜,才肯把伞给他的,伞主是个好心人,这故事大概与农户与蛇的故事有些相似。在曦微的晨光中,我望着奶奶的脸、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是细细长长的,眼睛里有亮光。长大后我听人说菩萨慈眉善目,奶奶的长相大概也跟观音菩萨一个样子吧。 潮湿的下雨天,奶奶的手脚关节,时不时会跟着纺车发出吱吱的响声,麻绳棉纱丝线都容易拉断,母亲纳鞋底时总会叫来小姨娘帮忙。隔壁的琪花婶,下雨天总喜欢来我家唠叨,有次她伏在我家八仙木桌上,唏呼唏呼抽着鼻子,给丈夫写情书。我瞄到了两句下雨天讨厌死了,我的伤风老是不好。其实她的鼻子一年到头是伤风的,怨不了下雨天。 每逢黄梅天,到处粘榻榻的。母亲走进走出的抱怨,洗洗刷刷后,把凉衣的竹竿不停地变换位置。父亲回到家却端个凳子坐在屋廊下看报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叶,顽皮的张开翅膀,托着娇艳的花朵。冒着微雨,父亲偶尔上菜园割把韭菜,然后到厨房取些草木灰,撒盖在韭菜兜上。韭菜炒蛋,是我儿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连放出来的屁,都散布着淡淡的幽香。院墙边那几株高大的桃树开满了花,下雨天谢得快,遇风就像蝴蝶飞舞,逗得我与大妹赶紧去检,拿给小弟小妹玩。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俩满头满身。 到了念中学一年级时,七个弟妹都相约来到了我身后。下雨天可以不在大操场上上体育课,同学们可起劲地在学校礼堂打球。我撑把伞悄悄地溜到儒学前的池塘边,来这儿,好隐蔽,好清静。我站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下,叶子尖滴下的水珠,纷纷落在伞背上。我心里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因为我在想,家里人多吃饭实在是太苦了,母亲明年还会让我继续上学吗? 这也许就是上苍的安排,你想啥,啥就真的出现了,第二年,我因家贫辍学了。 余干的琵琶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人的命运也跟着不同。然而我总喜欢在雨中徘徊湖畔。从琵琶桥穿过古樟树走向琵琶洲,打着伞慢慢散步。心沉静得像进入远古世界。有位唐代诗人韦庄:“琵琶洲近斗牛星,鸾凤曾于此放情。已觉地灵因昂降,更闻川媚有珠生。一滩红树留佳气,万古清弦续政声。戟户尽移天上去,里人空说旧簪缨。”我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面,却听得琵琶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琴声。弄琴的人低声地对我说一生难得知己也!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 50年了,那琴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 我喜听雨!雨下得愈大愈好,檐前马口铁落水沟叮叮当当地响。我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喜欢雨。依稀只记得小时候,总爱倚在窗前看那纷飞飘坠的雨丝,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多少岁月流逝,儿时的景物会日渐远去,而今仍眷恋丝丝扣人心弦的雨滴;每当有雨的夜晚,就睡得特别香甜。 每次听着雨声,心情都是无比的平静,那种平静中带有一丝丝的忧愁。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丝丝杨柳丝丝雨,隔窗冷雨打芭蕉。“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人总会嗅到格外清新的雨滴,或许只有那似泪的雨滴,才能道出诗人迪特的心境!多少次漫步雨中,多少次隔窗听雨,更是多少次廊下观雨,我都无法将自己的感受化为诗句,因学识浅薄,不能把一丝一丝的雨线编织成-篇锦绣的文章。 年事渐长,听雨的层次和感受,也随之不同。儿时听雨,会折纸船或把荷花瓣放入雨中,任它随波逐流;少年听雨,喜去两口湖小溪中抓蝌蚪小鱼,爱伸出双手,掬二手清凉,幻想把握刹那化为永恒的美梦;情窦初开,亦是雨中的巧合和鄱湖姑娘在锣鼓山相识,因受时局影响,从此天各一方;初恋又曾在雨中与梅港校花相见,那次她来润溪煤矿看我,我正从井底爬上地平线,见她独自向我走来,望着她撑伞的身影,我心中甚是难受。而今初恋已成回忆,独自撑伞步入雨中,多少有些落寞和惆怅! 雨,斜斜的,洒在屋檐之上,朦胧地给世界披上一层雨帘,看它落地,又化成小雨珠飞溅出去,燕子展开黑色的礼服,在细雨中滑翔而过。她静默地走远了,远了,远离了颓圮的篱墙,走尽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雨飘着,还记得吗?最易去的地方是远方,最难回的地方是家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迷蒙,烟雨缭绕,该有霏霏的雨,才有美丽的江南吧!一蓑烟雨任平生,清明时节雨纷纷,尽管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然而怀乡思古的幽情,仍是这样悠然地升起。虽是相隔如此遥远,人是物非,只要那细细的雨丝下在江南的水乡泽国,纵使赤焰燃烧,也制止不住渴望甘霖的人心。 是濠濠细雨也好,是狂风暴雨也好,我都默默听着,听它打在窗上、瓦上、湖上、桥上……听它击奏着千变万化的交响曲。惊蛰春雨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唯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才令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七夕雨像极了织女的伤心泪,流落人间,让中国的子民代代传说着这个凄凉的爱情故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才让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戚戚,绿肥红瘦是词人哀怨的闺情,是否也像阵阵来袭的雨儿,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萧瑟的秋天,需要秋雨的点缀。在龙头山的桂花树下,我和爱跳舞的琴儿在那里邂逅,又在那里告别。迷迷朦胧的雨,使得龙头山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朦胧美,常在眼前出现。 风声、雨声、伴我行,虽然往日的梦已远去,当年的激情不再,但听雨的兴致欲愈来愈浓。任凭风吹雨打,听雨的情致不减,自绵绵春雨到冷冷冬雨,从儿时到两鬓斑白,不变仍是如跳跃音符的雨声,伴着我步入漫漫长路。 亘古以来的雨,洗尽了中国的一砖一瓦,古老的中国已历尽沧桑,听雨的骚人墨客能经得起几番风雨呢?当年意气风发,笑谈咏雨的诗人今何在!万般风情已灰飞烟灭。然而我一直相信,只要美丽的中文不消失,江山代有才人继起,雨就不会寂寞。任它由淅沥淅沥地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因为永远都会有听雨的知音! 近年来,每逢落雨的日子,我总感觉到精神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安适。仿佛雨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大概是都市生活太繁嚣了,在阳光下,到处都挤满了紧张的面孔,这人群中有你,也有我。大家都忙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即使在假期,人们也为着寻乐忙。过一次马路,搭一次车,买一趟菜,都像冲锋陷阵似的。算来只有雨天,一场暴风雨,才有神奇的力量。在熙熙攘攘的名利途上,泼下一瓢冷水。 谢谢雨,它将一些可憎、可悲的声音都隔绝了。谢谢雨,它将防疫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志愿者洗去了身心的疲倦。于是,你可以拿起笔,摊开纸,随心所欲地写下一点东西,无论是散文和诗,它都会流露出自然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诗兴、灵感都自然而然地涌到你的笔下来。我虽不是一位职业文人,靠写稿来买柴米油盐酱醋,但还是有些烟火味。 淅淅沥沥的雨,敲打在玻璃窗上,像一支有节奏的曲子,我领悟到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妙境和红楼隔雨相望冷的幽情。虽然,我的陋居没有那样诗意的环境和相望的意中人;不要紧,我尽可以运用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咀嚼李商隐美丽的诗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你的故乡在莺花细雨的江南吗?你尝过雨天散步的滋味吗?我雨天散步的地方,在鹰潭公园上善若水处,在鹰潭北极阁楼前,如果你来了,我俩可牵手散步聊天。微风细雨,吹拂在你的脸上、颈上,凉凉的、痒痒的,起初你还会觉得不大习惯;耐心等一会吧,你会觉得这是美好的享受。 也许你是幸运的游人,在归程时,雨停了,伴着你的是一道彩虹,一弯新月。天晴了,但你会在心里问什么时候再会下雨呢! 2022.3.31日撰于江西鹰潭龙头山陋居

雨

雨

雨

雨

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