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田园乐》PK《春晓》

(2012-04-28 20:18:00)
标签:

教育

读《田园乐》PK《春晓》

美丽的春天,万物勃生,花香醉人,风景如画。

近读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逐字逐句玩味良久,受益匪浅。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者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的是王维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无穷乐趣,体现出作者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艺术化境与归隐自然之后的心迹轨道,「辋川六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里选的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不由使我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似相近,而意境却很不相同。

诗人孟浩然,今湖北襄樊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因未曾入仕,曾隐居鹿门山。他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春晓》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是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给人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中国人背诵唐诗的首选,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近读以上两诗,彼此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王维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

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

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读古人诗词,如若能厚德向学,如能深耕细作,定会有所收获。向学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大乐趣,男女老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鄱湖美
后一篇:井台綄纱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