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堂实录
(2013-10-03 15:38:06)| 分类: 新课程 |
马说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区别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掌握文章的结构。
4、理解本文的写法托物寓法。
5、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区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复习前一节课本文的翻译和作者介绍。
读课文三遍以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熟悉了本课的翻译和作者情况,现在请同学一起读本文的翻译,边读边想,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然后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齐读翻译,边读边思考。
生1:千里马被埋没这件事。
师:你们赞同他的说法吗?
生:赞同。
师:我也赞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呢?
生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师:你们赞同他的看法吗?
(学生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
师:那不赞同的同学,你们认为呢?
生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生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看看这些答案对吗?“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把这句放到文中去理解理解吧?
生:这样的马,吃不饱……
师:对,这样的马,指哪样的马呢?
生:没有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饲养的千里马
师:对,那么这样的马的结果?
生: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师:很好!那么,我们继续来看另外两位同学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喂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方法去喂养它。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喂马的人能够按照它日行千里的方法去喂养它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1:当然就能成千里马了。
生2:当然就能展现它的才能了哦。
师:很好!那么喂马人喂养马的标准就直接决定千里马是成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呢,还是等同于普通的马了?
生:这就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师:对!那么,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师:很好!
现在我们来读读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句子,体会体会,看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读后,无人举手提问。
师:同学们,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那么这就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来分析这个问题的.(分小组讨论)
生1:先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紧接着讲述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
生2:然后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生3:最后从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就是从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上去看,围绕这个中心是怎么讲的。
师:(板书)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师:如果你是作者,对于千里马被埋没这件事,你会持怎么样的态度或者寄予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又持怎样的态度或情感呢?从文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来的呢?
生1:我同情千里马的遭遇。作者也有同情的态度,比如第一自段里讲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了语气词“也”体现出来的。
生2:我怜悯千里马的遭遇。作者也有这样的态度,比如,第一段中讲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也是语气词“也”体现出来的。
生3:我对千里马是痛惜之情。作者也有这样的感情流露,比如第一段中讲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从“也”字流露出来的。
生4:我对千里马被埋没感到愤怒。这可以从文第二自然段的“也”字体现出来。同时第二段最后那个反问语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加强的是愤怒的语气。
生5:我对埋没千里马的食马者表示谴责和批判。主要与作者在第三段中表达的态度一致,第三段中写食马者的丑态刻画得生动形象,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师:同学们真的太棒了。那么,我们再来想想,作者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千里马鸣不平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书上的前景介绍来想想)
生:不是,是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生:作者有话想说,不过不好直接说,而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那能识别人才的人就是伯乐,那些不能识别人才的、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人就是食马者。
师:说得太到位了,那么我们把这种以马喻人的写法称为托物喻意。
师:请同学们再结合一下背景想一想,作者有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1:有对像自己一样的千里马被埋没的怀才不遇的郁闷和惆怅。
生2:有对埋没人才的人(这里多指统治者)的强烈愤慨之情。
师:你认为对待人才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生:我认为应该珍惜人才。
生:我认为应该重视人才。
生:我认为应该鼓励人才。
生:我认为应该发现人才。
师:那么我们整理一下:(板书)我们应该发现人才,重视人才,珍惜人才,鼓励人才。
师:最后,我请同学们一起带着情感帮作者把这篇文章读给老师听听,可以吗?
生:可以。
生读全文。
师:读得很好!韩愈是千里马,但却在那个伯乐少的年代里被埋没了,多可惜啊!而当今社会是个重视人才的时代,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像韩愈一样,做一匹千里马,在你的人生路上尽情的驰骋吧!
最后,请同学下来做练习册上的整体感知部分练习。下课!
板书设计:
马 说
|
喻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
|
喻指有才能的人 |
韩愈
|
态度和情感:批判和谴责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表达愤慨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 |
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中心论点)(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喻指不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人多指统治者 |
解决问题-------其真不知马也。
课后反思:
一、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
主要体现在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的答案不标准时,引导上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不能很巧妙地将学生的思路引上正确答案上。这是由于平时学习的时间不够,所以以后,我还必须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学生,在课前要预见性地去思考学生会出现怎么一些答案,提前想好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答案上来。
二、提问不够明确有针对性。
比如课上我提了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呢?”这个问题就有点含糊不清,到底是根本原因呢还是直接原因呢?于是就有学生回答这个原因,还有学生回答是那个原因。反思以后,我觉得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问题来问,可能学生会好思考一些,即:与千里马直接接触的人是谁?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上的小结不太够
小结应该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提出来,让学生有整体的印象,不至于那么散,不然的话,不会总结的学生会觉得这堂课学得太多,学生容易忽略本堂课应该掌握的重点东西,从而缺乏针对性。反思后我觉得设计这样几个空来小结,也许效果会好一点:本文本心论点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千里马喻―――――,以伯乐喻―――,以食马者喻―――,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行为,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