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三个句子,句中都有冒号。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3.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分析:如果单就其中的一个例子讲冒号的用法效果一定不好。用变式比较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上边三个例子想想为什么要用冒号。再给下面的三个例子,让学生把六个句子分类,讨论其用法。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
5.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鲁迅《故乡》)
6.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事是不对了。(《鲁迅《风波》)
明确: 2 句和 4
句是一类,冒号用在说、想、说明、表明等词后边,作用是引出下文。即下边的句子是引语,表示自己或别人的话。
3 句和 5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的句子是用来解释前边的句子。
5 句容易理解; 3 句冒号后边的 4 个分句是解释为什么学一本书、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1 句和 6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是个总结句,前后是总分关系。
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冒号的主要用法。(提引下文,总括上文)
|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
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作用
授课教师:李玉双(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中学一级)
【教学设计】
|
教学背景分析
|
|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虽然标点符号的用法放在了附录中,但是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表情达意。这一部分内容设定为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标点符号不够重视,经常忽略标点符号的作用。很多学生写作当中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甚至会出现一段文字一逗到底的现象。
(三)教学资源分析:
所选教学示例如《清明》的不同理解,是针对初一学生选择的,更有趣味性,更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标点的用法,能够正确使用几种常见标点符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练的方式感受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作用,学会利用标点理解文章,利用标点更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
|
教学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标点理解文章以及表情达意。
|
|
教学策略
|
|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朗读体会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媒体: PPT
|
|
课前准备:
|
|
学生预习附录四,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
|
教学过程
|
|
教学
环节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教学方法和设计意图
|
时间安排
(分钟)
|
|
环节1导入
|
和学生一起探讨标点符号的起源以及标点符号的作用。
|
发言。
|
引起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关注。
|
2
|
|
环节2
听故事,学标点
|
(一)给学生讲关于标点的中国传统故事。
总结标点符号最基本的作用。
板书:标点符号的作用。(语句停顿,表情达意)
|
通过朗读感受语句中不同位置的停顿所表示的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思。
|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标点符合的重视。
|
3
|
|
|
(二)展示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标点错误的例子。
|
分析这些句子中标点错在哪里。
|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
|
2
|
|
环节3:标点符号我来学
|
1.
介绍标点符号的种类:
(1)点号:
1
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2
句中点号:
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2)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教师举出相应例句,对同学们的发言总结、补充。
|
(1)学生介绍逗号、分号、顿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等几种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
(2)朗读老师给出的例句,体会不同标点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
1.
检查预习效果。明确标点符号种类及基本作用。
2.
通过朗读例句更真切地感受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12
|
|
环节4:
课文标点重回顾
|
给出已删除标点的朱自清《春》中描写春花的一段话,让同学加标点
对同学所加的标点加以点评。
|
给文章加标点,并探讨如此加标点的理由。
|
引导学生理解借助标点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
5
|
|
环节5:
同学习作我帮忙
|
给出学生习作中标点有问题的语段。
|
修改其中用得不够恰当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
引导学生学习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标点,更好地表情达意。
|
7
|
|
环节6:
名家诗篇我来改
|
展示《清明》的不同版本。
展示《凉州词》。
|
讨论,探究,尝试改动标点,使其变为令一种文体。体会标点的变化给读者带来的不同意境。
|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标点的魅力,加强学生对标点的重视,为下一步学习标点大基础。
|
6
|
|
环节7:
标点符号我会用
|
1.
给出《为学》中的一段话
2.
给出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例句
|
1.
给简单的文言文加标点。
2.
修改标点
|
学以致用
|
2
|
|
课程
总结
|
标点符号不是一篇文章的点缀,而是我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它会有神奇的作用。让我们重视标点、正确使用标点,让它为我们的语言增光添彩。
|
1
|
|
课后作业:修改作文中的标点。
|
|
板书设计
|
|
|
|
教学反思
|
|
《大纲》中强调学生要“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在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学生学好常用的标点符号作用有二:一是在作文时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二是在阅读时,根据标点符号理解文章意思,能正确接受信息。而现在的不少学生对标点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用也不够准确。
相对于阅读、写作的探究,语文知识的讲解似乎显得枯燥了些。尤其是标点符号,学生从小学就接触使用,但对于标点符号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怎样才能把标点这个“冷饭”炒好,让学生有兴趣,愿意探究,从而认识到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性,学会用标点更好的表情达意,正是这节课我想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举例,提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乐学”,我颇费了一番脑筋。经过反复筛选、比较,我选用了一个中国传统故事作为这一课的开始。因为这个故事意思浅显,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趣味性强,更适合初一的学生。果然,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的例子我也精心挑选,或是出自学生熟悉的课文,或是出自学生的习作,旨在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节课里,我感受到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孩子们比平时更乐于发言,参与度更高,注意力也更集中。
二、重朗读,强化认识。我觉得,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会了多少。而对于标点表情达意的这一作用,只凭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的。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认为,这里的“读”,应该是朗读。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多处朗读的环节,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标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就能更直观的感受标点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并且认识到:标点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设练习,学以致用。在课堂的一些环节中,我适当插入了一些小的练习,我觉得讲练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让学生给《春》中的一段课文加标点,引导学生通过标点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如让学生改同学习作中的标点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更好的使用标点表情达意;而最后的小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获得学习中的成就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在练习的设置上,我注意到了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由学到用,由理解到表达,逐步提升使用标点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实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做过多讲解,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通过自己的体会、探究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开始关注标点,学习更好的使用标点,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让人遗憾的地方,主要是因为经验不足,在紧张的状态下对时间估计出现了失误。在感受标点符号的改变创设的不同意境这一环节中,没能留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时间,最后的小练习也没来得及实施,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会是我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无论如何,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
|
案例展示(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授课教师: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说课】
一、课程说明:
修辞方法,单就这个知识点来讲,无论从考查还是实际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是重点。作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对比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遵从辨识、理解、运用的规律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具体说明:本节课重点通过例句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比喻这种修辞的几个特点,从而能准确辨识;通过经典片段赏析,以及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比喻的能力;通过语段改写,提高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2.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难点:
通过练笔,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
|
步骤
|
环节
|
师生活动
|
设计
意图
|
|
一
|
情境导入
|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本和习作中。
|
引出第二环节。
|
|
二
|
辨识比喻
|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二、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1.关于比喻的知识: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
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有“像”“是”等。
2.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3.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
|
提出前测中一小部分学生所遇到的不能准确辨识比喻句的问题。
|
|
三
|
赏析妙喻
|
1.听故事,辨优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2.
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 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选自钱钟书《围城》
(4)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三、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祁燚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祁燚
2.师生小结:
①
确定本体。
②
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
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
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
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
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5.思考:怎样才能使比喻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效果更震撼呢?
①比较分析
第一组:
瘦身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
原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第二组:
原版:女孩是一朵花
。
升级版:女孩是一朵会笑、会跳的花,她蹦跳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笑。
第三组:
原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升级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慵懒的躺在厚厚的棉被下睡熟了
。
②小结得出方法:紧扣喻体、强化特征、细致描写,可以使比喻效果更震撼,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
6.运用方法,二次加工,完成比喻升级版。
原版:亲情是一股细流。
升级版: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干涸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7.同学展示,点评。
8.老师范例:
亲情是诗,它书写在慈母的针脚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亲情是词,它吟唱在离人的酒杯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亲情是歌,它盘桓在儿女的心里,“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
作家秦牧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有奇特的变化。”
|
|
|
四
|
梳理总结
|
四、总结回顾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
|
|
|
五
|
拓展迁移
|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了信念,人生才有了意义。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