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012-04-05 18:40: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课程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初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的学习责任分工,并通过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课改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和喜欢这种小组合作学习。
  一、存在的问题
  二期课改以来,我也在积极实践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很喜欢,因为学习氛围更为宽松、自由。在平时的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们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预备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完成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活动:小组合作制作语文小报"春天来了"。布置任务之后,小组利用1节课商量,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完成。结果却让我有些失望:有一组的学生,争执了一节课没结果,最终各人做了一张,然后选一张最好的交给了我;有一组谁也不管,结果只能由小组长负责交差;只有一组是大家合作分工,完成小报的。
  由这次的经历和平时对其他课的观察,让我发现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理念上改变了,教法和学法都在改变,但目前实施下来还是存在不少的弊病:
  (一) 教师仅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教师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合作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某个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然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之余,其他的能力是否提高。
  (二) 优势学生的舞台,弱势学生的搭车现象。
  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积累有差异,显然小组合作成了优势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在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无疑成了中心人物。久而久之,弱势学生成了旁观者,最后小组合作再也不关他们的事了。但是小组合作的成绩评定是由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其他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也成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搭着这辆顺风车取得了分数。
  (三) 缺少合作精神。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小组中的争执时常发生,有些时候从争得脸红脖子粗到谁也不理谁,最后造成完不成学习任务;在集体交流中,绝大多数代表小组的同学总喜欢这样开头"我认为,……",而不是"我们认为……",他们忘了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有时候,学生认为随着老师说"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后,小组合作学习也就结束了,然后就自顾自地说话,做别的事情,而不再去关注其他小组的交流,甚至是本组同学的发言。
  二、应对策略: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无疑让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结合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 改变观念,及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处之?
  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确定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可见新课改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明确这些目标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如何体现,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作为总调度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把学生的思维拉上正轨。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做到"三不":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控制、帮助而不包办。比如,我在执教《你是我的辞典》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结合文本体会爸爸到底教会了女儿什么"?有一个小组开始争执,而其中一方的观点来自于初读文本之后的主观臆断,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并没有指责,而只是作了提醒"有了观点,那么就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让你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文本,形成正确的结论。争执不再出现,输的一方心服口服,合作学习有了实效。
  (二)合理分组,分担任务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在分组时,首先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长,接着我根据他们的提供的资料进行统计归类,分为书面表达强、口头表达强、有组织领导能力、有绘画书写特长等等;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小组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学生,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实行各小组分担任务,然后全班汇总,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比如,我在执教《一千张糖纸》时,学生通过初读了解故事大意,并理清心理变化"不知累--不怕累--感到累"之后,让学生圈划出体现这些心理变化的语句进行品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品读,所以我把这三个心理变化阶段解剖,分派给不同的小组进行圈划品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同一组的学生真正沉浸入文本,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在接着的集体交流中,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让其他组的学生也能分享问题的解决。
  (三)分工明确,有效记分
  在最初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出现了"优势学生的舞台,弱势学生搭车"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明确每位成员的分工。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分别指定协调员、记录员、发言人、主持者等,每位学生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并通过良性循环,使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项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计算成绩时,要对成员个人和小组学习的结果分别评价。比如,我在本学期设计语文活动--制作主题为《13岁大调查》的语文小报时,先让每组学生进行责任分工:(1)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负责版面的设计和绘图;(2)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调查表的整理和成文字稿;(3)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调查表的设计;(4)口头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调查……并且在统计分数时,个人分担的任务分数占50%,语文小报的整体分数占50%。这样,不仅人人有任务,而且不再出现推卸责任和搭顺风车的现象。当然,这次分工是我帮助学生解决的,以后他们便可以根据这样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可以通过任务角色的转换,各方面能力得到合理的发展。
  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通过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聆听、互相探讨来获取知识,更能使学生们在愉快的互动中,关注他人,调动学习兴趣,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在参与和自我表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结合:

1、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拿到班上交流时进行解决;教师要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要深刻、到位,从而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都能真正有所得。

2、教师的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09月05日
后一篇:2012年04月0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