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选拔官吏趣闻
唐朝选拔官吏,沿用隋朝的制度,吏部首先要看到被选拔者本人,然后用具体的事务进行考核,决定取舍,“主者将视其人,核之吏事”。据《大唐新语》记载,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拿来进行考核的事务就是各地和大理寺一些悬而未决的案件,叫被考核的人模拟审案,以此判断他的断案能力,“始取州、县、府、寺疑狱,课其决断,而观其能否”。说实在话,让一个新手都不算的人,去判断一些常年未决的案件,这门槛不是一般地高。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能用的案件越来越少,都变成了一些普通的常识判断,不能准确地显示一个人的办事水准,“案牍浅近,不足为难”。
此路不通,于是考学问。可是,书大家都读过,因为能进入吏部考核范围的,都已经进士,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水平都差不多,在面试的时候也难以分清水平的高低,只好走偏门,专门选一些生僻的字词,大部分没有注意到的书籍来进行考试,出题的人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所出的题目唯恐被考的人知道,日子已久,不是为了考试人,而是专门为难人。这种做法,既显示不了水准,也提高不了门槛,徒然叫人钻牛角尖而已。
怎么办?又改。到开元年间,裴光庭主吏部,他见用事务考核也不是,用学问考试也不是,干脆全部推翻,一律以资历为准,只要大家能熬,自然能熬到被录用,熬到升职。这个方法省了吏部很多麻烦,也让那些年纪比较大的进士沾光,然而却让有才能的人长期受到压抑,“遵平辙者喜其循常,负才用者受其抑屈”,其实很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总的来看,弊大于利。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主管吏部的李昂决心要杜绝后门,于是集中进士们训话,要他们规规矩矩,不得请托。偏偏有位叫李权的进士,正好和李昂大人的舅舅是邻居,李昂的舅舅很欣赏李权的才华,就在李昂面前美言了几句,结果李昂以为是李权在拜托走关系,于是将李权写过的诗句,找出一点毛病,贴在大街上,对其进行羞辱。李权也很不服气,也找出李昂的诗句,进行质问,他问:“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是大人您写的吧?李昂说是。李权嘲笑说:古代许由洗耳,是因为不想当天子,如今大唐皇上圣明年轻,也没说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你,你去洗什么耳朵,“不揖让于足下,而洗耳何哉”。这番话把李昂吓得半死,威风顿时没了。而当时朝廷也认为李昂气场不够,于是免了他的吏部尚书职务。而李权因为冒犯长官被收押,但是有关部门觉得没必要追究,也就放了李权。闹得个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