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版李时珍”和明妃是两回事
历史和历史剧是两回事,前者是严肃的学术问题,而后者可以有虚构,可以偏离一下历史,将故事讲得花团锦簇,例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就是两回事。而历史剧、与历史相关的剧也是两回事,前者虽然虚构,但还是得沿着历史的途径走,大致轮廓不能离谱,而与历史相关的剧,则拿着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大肆虚构,好看就行。这就是《三国演义》和《说唐》的区别。
譬如热播的《女医明妃传》,也是与历史相关的剧,而不是历史剧,好看但不能当真。
女医的原型:精通医术
关于谈允贤的事迹,资料已经到处都有。她幼时跟随祖母茹氏学医,长大后行医,针对的病人都是女性,因为当时是封建社会,女患者觉得请男医生看病很难为情,有碍礼教,于是医婆盛行,谈允贤的市场不小,加之医术精湛,名声都传到皇宫里去了,也经常出入宫里头看病行医。谈姑娘不只是医术好,也很有理论水平,写了一部《女医杂言》,如今还流传。有著作,有论文,称她为医学专家也不过分,或许也可戏称“女版李时珍”吧。
明妃的原型:官宦子女
翻看《明史》的“后妃传”,也就是第113卷,关于明妃的记载有那么一小段,信息量倒是不少。首先,她是正儿八经的朱祁玉的老婆,跟朱祁镇没啥瓜葛。也没听说她偷偷摸摸给太后看病。1452年,也就是景泰三年,她给朱祁玉生了一个儿子,叫朱见济。朱祁玉要立朱见济为太子,于是纠结来了。这里要梳理一下历史。
关于杭氏的家世,可以翻阅《明史》里的外戚传,找到了关于她父亲杭昱的记录,是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权力很大,
杭氏生的儿子五岁就死了,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太监害死的,估计这对杭氏的打击很大。如果明妃真的是神医,怎么会让儿子只活五岁呢?当然,这是戏言。
杭氏命也不长,1456年就死了,和谈允贤的九十多岁没得比。明景帝死于1457年,才29岁,杭皇后年纪跟这个应该差不多。
明英宗在北方当了一年俘虏,被释放回来,在皇宫里被幽静七年,然后再1457年发生夺门之变,夺回皇位。他上台后对朱祁钰自立太子一事很在意,马上削掉杭氏的皇后名号,还毁掉她的陵墓,“英宗复位,削皇后号,毁所葬陵。”明妃可谓身后凄凉。
朱祁钰就在夺门之变两天后去世,朱祁镇不解恨,要拿朱祁钰的妃子唐氏殉葬,殉葬这种落后残忍的制度在废除上千年之后,在明朝一度死灰复燃,幸亏大臣李贤进谏,说唐氏可怜,还有一对幼小的女儿,于是朱祁镇听取建议,取消这个决定,也永久取消了殉葬这种不人道的制度。
对于这段历史,大家如不够熟悉,但又懒得看历史书,倒是看可以看看梁羽生先生的《萍踪侠影》,讲的就是明英宗和明景帝的历史,其中包括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以及于谦的事迹,虽然是武侠小说,其历史部分反而比电视剧靠谱。
还有一人物也很神秘。就是静慈仙师。电视剧里,她住在永庆庵,却将朱祁镇当成侄儿介绍给谈允贤,来头不小。还是看《明史》里的“后妃传”,讲到明宣宗的皇后胡氏,是山东济宁人,这个皇后当得很辛苦,她多病,加之“幼有美色”的贵妃孙氏争宠,后来皇后位置不保,让给了孙氏,自己被御赐当了尼姑。
那么朱祁镇帅哥是不是她的儿子呢?也不是。根据《明史》记载,朱祁镇可能是宫女生的,被孙氏收养为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

胡氏当了尼姑,但长辈喜欢她,让她住在清宁宫,而不是在尼姑庵里。有意思的是,每次宫里皇家宴会,张太后总是命胡氏坐在孙氏的上面,弄得孙氏很郁闷,“孙后常怏怏”。张太后死后,静慈仙师哭得很悲伤,没多久也去了。以妃嫔的规格下葬。
朝廷其实挺同情胡皇后的,若干年后,明宣宗也觉得不好意思,于是自嘲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说我当时年少不懂事,才这么对不起胡皇后。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才追赠为皇太后。大学士李贤表扬他“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能感动天地。
所以,电视剧里静慈安坐庵堂里,指挥外面的人事,这种情节是不可能发生的。
艺术探讨:利用兄弟矛盾
利用历史上的一点由头,渲染成一个故事,只要不当成历史看,不颠倒是非观历史观,也是可以理解的。《女医明妃传》的故事性在于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围绕谈允贤的情感纠葛展开的矛盾,有张有弛,也有浪漫温馨,就文学性欣赏性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况且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兄弟矛盾,在史上确实是有的,而且还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先是朱祁镇当皇帝,被俘虏,弟弟朱祁钰被推举为皇帝,朱祁镇回来,幽禁数年,又上位为皇帝,故事曲曲折折又惊心动魄,加上爱情元素,医学元素,还是有可观之处的。
明妃的扮演者刘诗诗的成名剧是《步步惊心》,这部剧也利用了四阿哥、八阿哥和老十四的矛盾,加入情感纠结,也是看点。再远一点,诸如电视剧《洛神》,利用了曹丕和曹植的矛盾,况且甄氏与这两兄弟确实都有真实的交集和矛盾,比起《女医明妃传》和《步步惊心》,《洛神》的故事更可靠。
总之,看得过瘾,只是千万别当成历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