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发家媳妇
发家的媳妇该是咋样的?省吃俭用,努力经营,生财有道,而且还要相夫教子,其实压力蛮大的,兼顾内外,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是奇葩了。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奇葩,绝对是褒义词,是夸赞。
在蒲松龄的笔下,有一个山东沂蒙地区的发家媳妇,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夫家,都能兴旺发达,真正是替半边天争气啊。我们看这个传奇故事。
沂蒙奇遇
接待奚山的是一对老年夫妇,开门欢迎奚山进入。这个家庭的摆设有点奇怪,很难让正常人理解。房子里没有高大的家具,都是短足桌凳,矮矮的估计让人觉得很憋屈。而且,家里居然没有加热食品的炊具,只能端上凉拌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户人家,总是很忙碌,即时是搬个桌椅,总是忙来忙去,在房子里团团转,“拔来报往,蹀躞甚劳”, 蹀躞就是小步走路,往来徘徊的样子,看得连客人都很不安,觉得自个给这户人家添麻烦了。
小说在这里有个梗,有个暗示,且看后面如何发展。
主人殷勤接待客人,接着出来一个妙龄女郎,是个美女,“窈窕秀弱,风致嫣然”,十六七岁左右,给奚山斟酒。奚山看着美女,动心了,当然,是替弟弟奚三郎动心,想给自己做弟媳。于是问起对方的家世,才知道姓古,夫妻两膝下就这么一个女儿,叫阿纤。奚山提起婚姻,古家人也挺欢喜的,因为他们在这里也是寄居,如果能成这门婚事,全家移居到奚家去,当然求之不得。
这门事定下来一个多月之后,奚山又回到阿纤家,发现有些变故,原来是老翁死于一次事故,因为墙壁坍塌而故去。阿纤与母亲更加下定决心前往奚家。而让人称奇的是这次迁徙的准备工作,阿纤与其母亲并不是完全仰息于人,她们有自己的家产,而且连路费都不用奚山操心。老婆婆对奚山说,我们是有大笔家产的,为了能轻装和你一起去高密,我们都将其变现成了货币,“意君将至,储粟都已粜去。”原来,她们的资产就是储藏的粮食,而且她们母女俩的预测能力极其准,知道奚山将会来,因此提前将储备的粮食兑现成钱。
等奚山来的时候,阿纤家还储藏了二十多石粮食,还有专门的贮藏室,在北边四五里的地方,连买主都已经有了,叫做谈二泉。母女二人委托奚山去和买主交流。奚山依言找到四五里之外的谈二泉,对方是个大腹便便的男子,“一硕腹男子”,列位读者,看到这里,又是一个梗,大家且记住了。
谈先生得知阿纤与母亲还要售卖剩下的余粮之后,专门派了一个运输队前往运粮,两个男子拉着四头骡子,来到储粮的地方,乃在一个地窖中。二十多石粮食是个什么概念呢,蒲松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说法:四头骡子,来回运输了四趟才运完,“凡四返,而粟始尽。”贩卖完存粮,母女二人拿了现金,这才跟着奚山上路。
从这个场面可见,阿纤家绝对是土豪家庭,光是剩余用来做行旅费的粮食,都已经让人兴师动众,那么之前已经变现成资金的财产,更是可以想象,该是堆积如山,超乎一般平民百姓的想象。而这个家庭怎么就如此热衷于粮食的储存和贩卖呢?这里有个大大的梗,要待后面来揭开神秘的面纱。这里藏着的,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个关于财富的神奇故事。
传奇女神
故事发展到这里,很多梗都揭晓了,包袱也抖出来了。种种镜头在奚山眼前再回放一遍:家里只有短脚桌椅,喜欢储存粮食,干起事来团团转,大腹便便的谈二泉先生,古翁被压在墙壁下,恰好一只大老鼠也如此…………
尽管蒲松龄埋下那么多的梗,抖了那么多包袱,但他最终的目标恐怕不是让读者知道阿纤的家族是一个老鼠家族,其实剥离开阿纤是老鼠公主这层迷雾,我们很可能得出这么一个事实:不管是阿纤家族也好,还是谈二泉先生也好,都是一个靠囤积粮食,勤劳纺织致富的群体,他们勤劳聪明,昼夜操作不息,以此致富,成为土豪,但是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当地不太受欢迎,因此奚山回去打听情况时,听到了很多不利于阿纤的谣言。
奚家也是一个没心没肝的家族,他们不管阿纤嫁入奚家以来的表现,尤其是给奚家带来的巨大财富,开始给阿纤脸色看,“家中人纷相猜疑。”阿纤是何等聪明的人,觉得此处并非久留之地,于是苦求奚三郎赐离婚书。奚三郎倒是个重情义的人,他不仅深爱着阿纤,而且也看到了阿纤这个媳妇为奚家立下的汗马功劳,“自卿入门,家日以丰,咸以福泽归卿。”死活不肯,最后阿纤带着母亲偷偷离开奚家。
奚三郎忽然不见娇妻,十分痛苦,奚嫁人却大为庆幸,丝毫不念阿纤这个旺家媳妇的好处,“而父兄皆以为幸”,还劝奚三郎重新娶妻成立新的家庭。还好,奚三郎重情重义,真挚地爱着阿纤,怎么都不答应。
有意思的是,阿纤离开奚家不久,奚家家道没落,由富变贫,事实很明显:奚家的财富主要是由媳妇创造的。
女神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