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才子解缙涉嫌考题泄密 将殿试内容透给同乡

(2013-10-05 18:34:34)
标签:

文化

明朝才子解缙涉嫌考题泄密 <wbr>将殿试内容透给同乡

明朝才子解缙涉嫌考题泄密 <wbr>将殿试内容透给同乡

     

   科举考试,决定古代读书人一生命运的大事,是件很严肃很正经的大事,然而,该项制度虽然很严肃很正经,但如果掌控科举制度的人不严肃不正经,就会让科举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甚至千百年后还留下话柄。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也是国家教育制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然是极其严肃极其正经的大事,然而,居然也有考题泄密的案例,而且泄密人居然涉及到大名鼎鼎的解缙和张居正。

  本版撰文/刘黎平

  泄题人员名单:

  大才子解缙和首辅张居正都有份

  先说才子解缙,解缙是明成祖年间的内阁首辅,是朝廷重臣,又掌握了天下文运,公元1404年,即永乐二年,解缙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一大堆考卷中,解老师看中了一个叫刘子钦的考生,文笔好,答题准,于是定为第一。

  解缙老师很欣赏刘子钦同学的学识,一查籍贯,居然还是老乡:江西人。解缙是江西吉水人,刘子钦是江西泰和人。刘子钦一贯成绩优秀,在考举人的乡试中也是第一,解缙虽然恃才傲物,轻易看不起人,但一旦碰到自己佩服的人,爱才之心怎么挡都挡不住,他很想亲手缔造一个老乡为当朝状元,于是忍不住召见了刘子钦,面谈少许,然后提醒刘子钦同学说:“这次殿试你好好表现,我会适当照顾你的。”面对主考官如此的关照,刘子钦同学的回答却很冷也很傲:“谢谢老师,不过我想,即使您不照顾我,我也照样中状元。”

  题型的决定作用也很大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被深深地刺伤了,《万历野获篇》记载说:“刘(刘子钦)直任不让,解(解缙)心薄之”。给脸不要脸,那我就让你没脸。于是解缙一转身就将殿试考题泄露给另一个老乡:江西永丰的曾棨。解缙老师胸怀不够广,转来转去总是在老乡里的圈子里。

  永乐二年的考题比往常有些改变,明成祖十分重视礼乐制度建设,解缙就按这个方向出题,此类题目重考据,重基础,发挥余地不大。等到明成祖面试的时候,没把握到考试重点的刘子钦答题时有点支支吾吾,而据说早有准备的曾棨对答如流,结果可想而知,曾同学高中状元,刘子钦与状元失之交臂,老师给你划重点你不听,后果当然要承担。

  其实,曾棨也是个学习成绩极其优秀的进士,把状元桂冠戴他头上也不算过分,然而,此事还是引得天下人议论纷纷,“然则曾襄敏(曾棨)重名高第,亦不免以关节得大魁矣”。曾同学也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可还是因为这事得了个“关节状元”的不好名声。

  大明第一名相张居正则比解缙更过分。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的新科状元是张懋修,此公一中状元,天下舆论哗然,说又出了一个“关节状元”,因为张懋修是当时朝廷首揆张居正的三儿子,民间都传说考题就是张居正亲自拟定的,“人谓乃父手撰策问,因以进呈”,如今儿子考取状元,泄题嫌疑怎么都跑不掉。

  张懋修中状元的事情确实有点蹊跷,因为在五年前的乡试,张懋修和哥哥张嗣修双双中举人,天下人已经开始疑虑,而三年前的会试,张嗣修考取榜眼,即进士第二名。天下人的疑虑和不满在慢慢积蓄,到张懋修中状元的时候,终于爆发出来了。

  而张居正平时对儿子的要求似乎是很严格的,在《示季子懋修书》中,张居正这样训导儿子:“竟致颠蹶(失利),艺本不佳,于人何尤。”说儿子两次考试不利,本来就是学业不精,技不如人,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又说:“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老爸我爱你,期望你,没想到你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下之意似乎对儿子很失望。

  明朝老百姓传说的版本和张居正在书信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何者为确,已经成了历史迷雾。

  矫枉过正:

  父亲为避嫌疑牺牲儿子前途 导致父子绝交

  张居正的儿子考取状元一事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朝廷,在民间,在读书人圈子里持续发酵。当时就有官员上书,要求以后凡是内阁首辅的儿子不要在敏感时期参加科举考试。

  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将这件事情翻出来作为张居正生前的罪状之一,张懋修觉得很没面子,于是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自杀,还是未遂;这哥们命大,于是被充军边疆,死在瘴气之地。

  《万历野获篇》记载,自从张居正的儿子中“关节状元”之后,舆论的风向也越来越紧,对有类似情况的人形成较大的压力,怕人说闲话啊。

  后来的沈一贯就深受此事的影响。沈一贯此公在明朝官场名声不咋的,但做人挺硬气的,万历二年,沈一贯主持会试,张居正曾委托他照顾长子张敬修,沈一贯拒绝了,张敬修名落孙山。

  沈一贯对别人儿子如此,对自己儿子也如此,真的是“一贯如此”。沈一贯有个儿子叫沈泰鸿,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有声诸生间”,在读书人圈子里很有名气,算是佼佼者了。

  儿子成绩好,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沈一贯却忧虑起来:成绩这么好,要是一不小心太争气,考了个状元,那我岂不是又招天下人议论?岂不是又落得个张居正的骂名?这位父亲倒是计较起来,计较的结果就是算计。居然算计自己的儿子。

  父亲算计儿子的前途

  会试的这一年,沈泰鸿从浙江老家来京城看望父亲沈一贯,沈爸爸开始忽悠儿子,他说:“孩儿呀,老爸我是朝廷首辅,有个官员指标可以给儿孙辈,干脆我推荐你当中书舍人,然后你以中书舍人的身份参加今年的会试殿试,等于是以京城考生的户籍参加考试,何乐而不为呢?胜过你拿着老家浙江的户籍来北京考试。”

  老爸的关怀之情,儿子怎么会起疑心呢,沈泰鸿当然是高高兴兴地遵命。

  谁知这个老爸不厚道,把儿子忽悠住之后,他转身就向朝廷打报告,推荐儿子担任朝廷的尚玺丞,一旦担任这个官职,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这位爸爸的意图就是“盖绝其登进,可超然免于评论也”。堵死儿子的科举路径,避免天下人的议论。

  沈泰鸿同学猝不及防就被老爸断了功名之路,他在乎的不是当官与否,在乎的是凭本事考取功名,他做梦都没想到是自己的老爸算计了他,他气冲冲地回到家乡,从此“视其父若深仇”,将老爸当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终生不与父亲往来,算是父子断交了。

  除了摧毁父子关系,而且还破坏兄弟关系。沈泰鸿将一肚子怨气怒气不平之气发泄在父亲的庶子身上,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百般虐待。

  对于沈一贯的“大义灭亲”之举,舆论似乎不是很认同,认为他做得太过了,“借其子以市公”,牺牲儿子的前途博取一个好名声,这事处理得太难看了,“所谓拙事无好手也”,做得笨拙难看,真不是一把“好手。”




曾国藩:一头谦虚的“极速蜗牛”

修身养性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

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曾国藩与诸弟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这是曾国藩于1844年写给弟弟们的信,当时的曾国藩34岁,担任翰林院教习庶吉士。他告诫弟弟们做人要虚心,这个感受应该跟老曾的亲身体会有关。他当年考取进士,成绩并不怎么优秀,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跟状元探花隔着一大截,结果幸运留在京城工作,多少有点心虚,一定程度的心虚会导致虚心。

所以说那些早年有挫折,不怎么优秀的人在成为大人物之后,自然而然地很虚心,这和早年的心虚有关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成功并非完全靠才华,多少有点幸运。

说完虚心,老曾又提到反面:恃才傲物。那些恃才傲物者,未必是大才子,大能人,有时候只是比同类人稍微强一点,优秀少许,却因为这种落差而导致优势心理,这种优势心理利用不好,于是变为傲慢心态,一旦进入这种心态,其才能的提升就会遭遇障碍。

老曾早年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周围肯定也有这些个暂时比他优秀的同学,一向老实的老曾估计也被这些有优势心理的同学欺凌过,所以他感叹:“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

这类人有个特点,喜欢否定同学,否定师长,否定学校,通过否定一切来塑造自己的优越感,而否定的方式就是骂:无论是考举人的乡试,还是考进士的会试,他都骂竞争对手和改卷官员笔墨不通,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骂将要入学的学院水平欠佳。


骂人家笔墨不通,自己未必就笔墨通,曾国藩自己的文章估计也被同学骂过,结果骂老曾的人没考上,被骂的老曾反而考上了,因此老曾似乎有点幸灾乐祸心理:瞧瞧,你们当初骂我笔墨不通,结果考上的是我,却不是你们!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经验,你在班上并不是很拔尖的学生,可能还被班上的精英嘲笑过,结果呢?最终考上大学的是你,而不是那些嘲笑你的精英,尤其是高考录取率相当低的时代,这种现象很普遍。

恃才傲物最终导致自身的才能不能提升,最后导致人生境界不能提升,乃至穷困潦倒一生,骂人很痛快,不等于你的人生很痛快。

最后,老曾提倡“反求诸己”,恃才傲物是与他人与环境对立,“反求诸己”是躬身自问哪里做得不好,哪里需要提升和改进,不抱怨他人和环境,而是积极改造自身。反求诸己是协调式的人格。

当年并不怎么优秀的孩子,不抱怨自己的天资,不抱怨学校和家庭,反求诸己,默默努力,在大为提升的同时也明白自己没什么好夸耀的,反而虚心谦和,用什么来比喻他们好呢?用“极速蜗牛”来比喻比较恰当吧。




诸葛亮选部门经理
  读国学 长心眼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心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天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知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

  《诸葛亮文集卷四·将器》

  诸葛亮选将,就等于我们今天选经理人,选部门主管,多大的能耐就管多大的部门,多大的气度就管多大的业务,这种选拔标准是可以量化的,诸葛老师在长期的政治军事实践工作中,得出了丰富而高深的经验,并且写了出来供天下人共享。

  能耐越大管人越多

  军队的将领,部门的经理,都必须像一个能容纳事情和人员的器皿,这个器的大小,决定着作用的大小,所以说:“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有一种人,对人事的观察能力特别敏锐,谁耍点小聪明,谁会祸害团队,他马上能识破,这种人适合统帅十来个人的部门,称“十人之将”。

  第二种人,特别勤劳,大早就起来工作,很晚才睡觉,“夙兴夜寐”,讲起话来很周到,又很清晰,这种人,适合领导百来人的部门,称“百人之将”。

  从聪明勤劳上升一个层次,到智慧的层次,有些人性格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但又很有主意,其实那种在工作上很有主意的人,往往是直性子,他不需要拐弯抹角,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都憎恨虚与委蛇,他们明白虚伪和掩饰往往是对智慧的浪费,这种人能耐大,敢冲敢闯,做业务很勇猛,得给他一个千来人的分公司,称“千人之将”。

  是不是大将之才,千人是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的人,气质就和普通人不同了。这类人外表很威严,有堂堂之气,内心也是燃烧着一团热情的火,“外貌桓桓,中情烈烈”,能做大事的人,必定是有威严有热情的人,他的热情好像一盆火,燃烧了整个团队,能辐射整个集体,其光芒照射的面积很大,也就是说能烛知一切,了解部下的辛勤劳苦,体恤部下的饥饿寒冷。所以此类人能统帅万人以上的大队伍,称“万人之将”。

  “万人之将”具备智慧,再上一层,更要能统御智慧。他收纳贤能,麾下聚集着一大把“万人之将”,“千人之将”,这一大群能人要认你做老大,不谨慎不行,不诚心不行,不宽大也不行,否则难以服众。不光是管好一大把能人,还要能管好一大把事,不是越管越出乱子,而是越管越没有乱子,所谓“闲于理乱”,闲者,善于也。可见要统御智慧,得有大德,大智之人往往服于大德之人,这类人可以管理十万人左右的团队,称“十万人之将”。大概相当于五百强公司驻某国总裁。

  周瑜是“十万人之将”

  周瑜可谓“十万人之将”。周瑜刚掌握东吴军事大权的时候,还很年轻,手下的老将丁奉、黄盖等人可谓“万人之将”,但他们的智慧能被年轻的周瑜统御,而且还被统御得心服口服,老将们说与年轻的周总司令相处,好似饮佳酿,不知不觉就会沉醉。

  从“十万人之将”的层次再往上发展,就是将大德大智运用得出神入化的人了。要说大德,他对天下仁爱,能让自己的邻国——也就是相当于竞争对手——对他心服口服。要说大智,上懂天文,下懂地理,又通人事。从战略眼光而言,要能将整个天下当成一家,即有全局意识。

  这种大将不能用多少人作为评价他的指标,而是用整个天下作为评价他的参考,称为“天下之将”。大概相当于跨国公司全球老总。

  诸葛亮和曹操可谓“天下之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