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史上
《红楼梦》里的民间草根刘姥姥,是作者笔下一个穿针引线的工具,荣国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为好,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路障。曹雪芹没有纠缠在荣国府中,而是从千里之外小小一户人家借力,这户人家成了理清荣国府上下关系的头绪,这个头绪就是刘姥姥。
然而,在封建特权社会,渺小卑微如刘姥姥,何以能进入权贵富豪人家,又何以能和权贵富豪人家的巅峰人物积极互动,这当中透视出荣国府高层怎样的心理?且看分析。
初入荣国府:
王熙凤不敢轻视民间力量
《红楼梦》第六回交代,刘姥姥一家人在物质上严重匮乏,她靠着女婿女儿度日,女婿狗儿应该是自耕农,有几亩薄田,温饱很成问题,转眼冬季一到,一家人却无物资过冬。在现有条件下,脱贫看来得靠外力了。男主人狗儿只会喝酒叹气,岳母刘姥姥却似乎天生就懂吸引力法则,她说:“如今咱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拿去罢了。”在刘姥姥看来,不要老念叨着自己穷,而是要想着财富的一面。问题是怎样去获得财富呢?
刘姥姥给家里人画出了一幅接近财富人家的路线图:从狗儿的祖父出发,狗儿的祖父曾在京城当过一任小官,和王熙凤的祖父套近乎认了同宗。吸引力的源头就在这里,这是远的路线图。近的路线图呢?刘姥姥曾经和王夫人的陪房,贾府田租管家周瑞的老婆,也就是周瑞家的,有过来往。
路线图显示着向荣国府靠近的可能性,刘姥姥很有民间智慧,她要把这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拿出了莫大的勇气,带着孙子板儿勇往直前,前往荣国府。
这是刘姥姥家单方面的愿望,荣国府那边接纳与否?给不给面子?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刘姥姥第一次去就受到了贾瑞家的礼貌招待,居然还见到了贾府的高层管理王熙凤,获得了接济。贾府为什么有这种姿态呢?
刘姥姥带着孙儿第一次见到周瑞家的,对方却半天才想起来有这么个穷朋友,老半天认出来之后为何还是很礼貌地接待了呢?看书中的交待:“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
贾府和民间的互动
周瑞是替荣国府管理田庄的,而田庄就是荣国府主要的收入来源。《红楼梦》第53回也有交代,荣国府名下一处田庄的管理者乌进孝,来荣国府交租,所交物件有“各种米粮共110000斤多,薪炭33000斤,猪、羊、鹿、獐、狍等牲畜310头、鸡、鸭、鹅、猫共1000只、熊掌、鹿筋、海参、牛舌、蛏干等干货2350斤………”
而荣国府其他的经营项目都是亏损的,可见田庄收入是荣国府的生命线。而这条生命线不可能像真金白银锁在家中的柜子里,或者放在钱庄里,它们都是民间的土壤,因此不可能和民间脱节。民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可能对荣国府的田庄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贾府的田庄管家周瑞就因为田地纠纷,请狗儿帮过忙,狗儿虽然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人物,但关键时候帮贾府吆喝两句,帮着扔两块板砖也好啊。
因此,周瑞家的不敢轻视,接待了刘姥姥。而位处高层的二奶奶王熙凤,在根本不了解对方是哪门子亲戚,“连影儿也不知道”的情况下,为何也放下架子接待了刘姥姥呢?其实可以看出王熙凤对民间力量也是不敢忽视的,看她跟刘姥姥的讲话吧:“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聪明的王熙凤,是借刘姥姥这张嘴巴,去向贾府穷亲戚穷乡亲们表态:我们还是在乎你们这些穷亲戚的。
刘姥姥拿着二十两银子的救济,欢欢喜喜回去了,在乡里肯定没少说荣国府的好话,而王熙凤在乎的,就是这个口碑。
二进荣国府:贾母想要孙辈们接地气
经济上实现了小翻身的刘姥姥带着孙子带着土特产上门谢恩。而这次她与荣国府的接触更深入了,居然和高富帅白富美们的老祖宗――贾母,成了好友,成为座上宾。
这贾母动的什么心思?《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交待,贾母刚听说刘姥姥来荣国府时,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所谓积古,就是民间那些陈年旧事儿。这些积古有什么魅力呢?不但贾母老人家爱听,而且连富三代们也爱听,“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
贾母久处富贵,和民间已经隔膜了,但她早年可能对民间还是有印象的。她将刘姥姥待为座上宾,其实就是想重新接收民间的信息,就是想接地气,要孙辈们也来听,就是想要孙辈们接地气。
因此,贾母邀请来自民间的刘姥姥做客,其实就想进行一次接地气的熏陶,也算是一次教育吧。这种地气对于贾府而言,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朴素实用,善良敦厚。
为白富美心理辅导
例如刘姥姥信口开河说乡里一个九十岁的老奶奶因为积善积德,结果喜得孙儿,这种直线条的好人好报方式,贾母听着喜欢,连王夫人听着也喜欢,为什么?
贾府富贵已极,上层人物担心的就是富贵能否持久,能否平安,而刘姥姥那种做好事存好念头,就立竿见影有好报的民间行善思维,给了贾府的女性们很大的心理安慰。
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身子骨薄弱,易生病,连站在风地里吃块糕点都得病,迷信的王熙凤认为是出生的日子不好。刘姥姥马上给出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干脆取名“巧哥儿”,这样“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保证小姑娘“必长命百岁”。
其实这个“巧”字是一个心理符号,让王熙凤从心理上获得正能量,民间穷苦百姓祈求改变命运的方式,就这么简单,不用很多程序,是迷信方法中的简便方法,契合了王熙凤做母亲的心理。可以说,刘姥姥成了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这几位母亲的心理辅导师。
这算是王熙凤的一次接地气,而这次接地气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当贾府破败之后,王熙凤的闺女巧姐差点被六亲不认的舅舅推入火坑,就是这位刘姥姥挺身而出,救出了巧姐。王熙凤只是一次小小的善举,却得到拯救女儿的巨大回报,从这里而言,刘姥姥那种做好事马上就有好报的行善思维又是合理的。而刘姥姥胡诌的关于一位美女的精灵砍柴的故事,又大大地启动了贾宝玉怜香惜玉之心,启动了他对民间女子的同情心,居然兴师动众要去找那位精灵的庙宇。
别小看刘姥姥这个人物,虽然表面上是大家取笑玩乐的对象,却不知不觉已经成为贵族家庭里的心理辅导师,其方式简单而易操作,市场空间还不小。
贾府正在衰败,贾母心里像灯笼一样清楚,她要借刘姥姥这股朴素乐观勤劳忠厚的地气,为泡在富贵中的贾府接入一股新的气息,从民间的智慧中寻找一种温暖,其实也是寻找心理抚慰。
狄青版“实话实说”
读国学 长心眼
狄青受命攻侬智高,行日,有因贵近求从行者,青谓之曰:“君欲从青行,此青所求也。然智高小寇,至遣青行,可以知事急矣。从青之士,击贼有功,朝廷有厚赏;若往不能击贼,则军中法重,恐青不能私也。君其思之,愿行,则即奏取君也。”于是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
明 樊玉冲《智品·狄青》
公元1052年,即宋仁宗皇祐四年,岭南的侬智高起兵反宋,关于这次起兵的背景很复杂,这里就不作交代了,反正南边硝烟突起,给北宋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于是派兵马前去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平乱。派遣的主帅是一位名将,他叫狄青。
这虽是一次突然的军事叛乱,但对于想通过军功升职的人而言,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在狄青领了将印,准备率军南下之际,就有一些追求功名之辈通过北宋权贵和近臣的关系,找到狄青,要求一起前往前线,得到立功机会。
拒绝权贵托付
狄青早就看清楚了这些人没什么军事才能,无非想借这次平叛浑水摸鱼蹭点功劳而已,拒绝他们吗?好像碍于权贵近臣的面子,不好办;接收他们吗?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倒是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耽误了正事那可不行。狄青虽然是武将,却颇有计谋,不只是军事计谋,也有人事计谋。
他动了动心思,如此跟这些人说:“各位老友,你们申请要跟我去前线平叛,这也是狄青我求之不得的好事,我高兴着呢。”在给足这些人面子后,狄青摆出了任务的艰难性,他说:“侬智高虽然是个小寇,但这次居然惊动朝廷派我这样级别的将领亲自去平叛,可见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已经很紧急了。”
狄青并没有夸大侬智高起兵的严重性,当时的事实是:侬智高的兵马所向披靡,岭南一带州县的守将“多弃城遁”,并围困广州多达五十多天,还杀死北宋不少将领。当时的狄青已经是名将,在职位上是马军都指挥使,并进入北宋王朝的枢密院,成为枢密副使。派这样高级别的将领,可见事件的严重性,也可见这场战争的风险性。
在摆完事实的严重性之后,狄青又给他们分析此次从军的两种结果:一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如果大家跟随我狄青作战有功,大家顺顺利利立功,又得朝廷厚赏,那就不用说了;但丑话说在后头,如果此番跟随我前去,干不了活,耽误了事,不能够有效地“击贼”,触犯了军法,那就休怪我狄青不客气,我不会因为私情放你们一马,到时候要军法处置的时候,就没什么交情不交情的了。第二种结果,其实是狄青摆出了自己的立场,军法面前,我绝不容私。到时候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估计那帮人听到这里,心里就已经打起了退堂鼓,趁着这当口,狄青似乎又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如果在听了我的说明之后,仍然想去的,你们尽管跟我说,我这就跟朝廷打报告请你们随行。”
其实这是让那伙人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从军打仗的料,以及极有可能得到的结果。这帮人也不是傻子,在做了利害比较之后,觉得贪不了什么便宜,于是再也没有谁敢提出要跟狄青南下征战了。狄青后来在广西的昆仑关大破侬智高的军队,为北宋立下军事奇功。
狄青拒绝的艺术就在于,在一团和气的前提下,实话实说,将最差的结果摆出来,让对方看到最不愿意期待的一面,丑话放在好话里说,但又不让好话掩盖丑话。可谓给足了面子,却又泼了冷水。
前一篇:朱元璋为何放走元顺帝
后一篇:博主新书《一混三千年》大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