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版“我是一只小小鸟”

标签:
文化 |
三国放羊娃创作“我是一只小小鸟”(组图)
明 殷偕 《海青击鹄图》
史上
七零后的朋友们,还记得当你们进入青春叛逆期时,正好迎面碰上齐秦的“北方狼”和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吗?这些歌,没有鸳鸯蝴蝶梦,没有月光星子和玫瑰花,却投合了我们那种自以为是,如今看起来很幼稚的孤傲、清高和迷茫,如今齐秦和赵传都成大叔大伯了,我们也成大叔大妈了,但那种情怀还是那样真实。
青春期的叛逆和孤傲,没有古今之分,就像 “我是一只小小鸟”,六零后赵传在唱,九零后赵露在唱,其实,三国西晋时候的人也在唱………
本版撰文/刘黎平(除署名外)
三国励志哥的困惑:
放羊的孩子怎样才能显示才华
出生于公元232年的张华,是一个苦孩子,尽管他的远祖张皓当过东汉的司空,尽管他老爸张平当过渔阳郡的郡守,但是,到张华成年时,司空和郡守都已经成了浮云,张华这个时候手里拿的是牧鞭,和他为伍的是一群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说白了,张华是一个羊倌。
三国魏晋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乃至英雄辈出的时代,牧羊娃张华也是一个人才,他一面放羊,一面努力读书,文理科兼通,既读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也读“方伎阴阳”,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还把前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晋书 张华传》说他“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就是说无论在什么紧急的情况下,无论是在什么仓促的状态下,他都能坚持一个读书人应有的风度。就好像大家都插队上公交车,他却坚持排队。
张华同学虽然讲礼仪,但并不迂腐、怯懦,敢于见义勇为,同时又很富有爱心,经常周济经济状况不如他的人。而且具备三国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长远战略眼光。总之,这孩子太有才华了,太有内涵了,以至于当时的一般人看不懂“时人罕能测之”。
说得高深一点,是人们不懂他,说得实在一点,他的才华不为社会所知晓和承认。 张华同学很为别人不赏识自己的内涵而着急,有才华一定让人知道,一定要发声,怎么发声呢?二十多岁的张华,于是写了一张帖子,表明志向,显示才华,这张帖子就是三国版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当时的名字叫《鹪鹩赋》。
文科男的理科思维:从小鸟的生存上升到人生哲学
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讲鸟的自然特性比较少,讲社会属性比较多,这是歌曲的抒情性使然;而张华同学虽然总体上是个文科男,但他具备理科男的思维,用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眼光去描摹这只“小小鸟”,文字表述上多突出其自然属性。
首先是交代外形:小小鸟学名叫“鹪鹩”,长得一点也不帅,是禽鸟界的“矮矬穷”,身材短而肥,羽毛也不华丽,张华用很科学的词汇交代:“色浅体陋”。张华同学也观察了“小小鸟”的飞行范围:只能在藩篱之间和蒿草当中转悠转悠,生存范围不够宽,不够广,有点像赵传唱的:想要飞呀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
“巢林不过一枝”
接下来,张华对其生存情状做了精确的总结:“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动翼而逸,投足而安”。
从“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来看,这种小小鸟是经济实用型鸟类,生活方式很经济:居住的,不过是一根小小的树枝,不占多少空间;吃的,不过是几粒谷子和米,不占多少资源。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怎么耗费流量,正好和它窄小的飞行范围相适应,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有怎样的能耐,就过怎样的生活。
从“动翼而逸,投足而安”来看,小小鸟的生存姿态很自然,舞一舞翅膀,随便飞哪里,都很安逸,不会担心有弓箭瞄准自个;迈一迈腿,无论到何处,都很安全,不会担心有罗网对着自个。这说明飞得不够高,占用的空间不大,可以换来生存的安全。
张华同学由此得出动物界的生存奥秘:附加值越低,生存风险越小,生存几率越高。“小小鸟”浑身上下不具有被消费的特质。羽毛不“玄黄”,皮货市场没兴趣消费它;肉也不够好吃,饮食市场也没兴趣消费它“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连禽鸟界的老大猛禽,也把鹪鹩排除在食谱之外。小小鸟的低附加值和低碳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与其他动物竞争的可能性,也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它被人类消费的可能性。按照老子的解释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小鸟也有生存智慧
而禽鸟界的“高富帅”,就因为附加值高,从而导致生存的高风险,鸿雁、飞鹰、孔雀和鹦鹉,一个个“美羽而丰肌”,却容易成为消费对象和驯养对象,飞鹰遭束缚,鹦鹉进鸟笼,鸿雁被射下来当美食。
人类观察大自然,有两个目的:一是做纯科学的研究,一是升华到哲学境界。张华同学虽然兼通理科,但主攻方向毕竟是文科,于是他选择第二条道路。
他赞美了小小鸟的生存智慧,其实也是在吹嘘他自己,鹪鹩既没有生存的压力,却又有生命的尊严,在禽鸟界的生存境界中取平均值,“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因此,张华笔下的小小鸟比赵传歌里面的小小鸟乐观,赵传所唱的那只小小鸟有失眠症,到夜深人静时,总是睡不着,而且有强迫症,老强迫自己怀疑明天没有变得更好。而张华笔下的小小鸟既不失眠,也不忧虑明天。
“小小鸟”走红三国:
得到文化界管理界的肯定
张华写“三国版小小鸟”的时候,据说只有23岁,这张帖子一发,立马红了,火了,得到当时文化界的大人物,“竹林七贤组合”之一的阮籍的肯定,阮籍粉了张华,还跟了一句:“王佐之才也。”置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少见的高级管理人才。
张华终于进入管理层的视野,被当地太守推荐进入管理界,一直做到司空的职位。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华在才能上并不是一只小小鸟,而是一只凤凰,在当年晋朝为是否攻打东吴而纠结时,他坚决伐吴,哪怕当时有人拿“腰斩”来威胁他,他也不改自己的主张。后来果然如这只“小小鸟”所料,西晋在当年灭吴,统一了三国,他本人也受到晋武帝的嘉奖。
张华的“我是一只小小鸟”之所以得到当时文化界和社会的肯定,除了其文采之外,还在于他在表白自己的志向时,不只是空喊自己如何要学凤凰大雕翱翔云霄,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这只“小小鸟”的原生态面貌,并且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在飞得不够高的情况下,他也能在有限的飞行距离内,将自己的生存境界打造得尽量完美一些,尽管活得不出彩,但也干得很精彩。所谓的高级管理人才,不一定是在巅峰上显示才华,也可以在“小小鸟”的位置上干得很漂亮。当时的阮籍和管理层看中的就是他这一点。
做好一只“小小鸟”,并不妨碍你以后成为一只翱翔万里的雄鹰,读三国魏晋版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当作如是想。
同时,作为一个文科男,真要写好文章,还真得有点理科男的思维,用心观察自然,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让文科思维、社科思维有理性的落脚点,而理性的落脚点又能助飞想象的翅膀。《鹪鹩赋》之所以动人,是和自然观察的目光分不开的。
诗词歌赋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唐韩翃《章台柳》
有关于“同桌的你”这个创意,并非我的独创,而是借用了一位记者同仁所作书中的一个灵感,先在这里加以说明和致谢。别误会唐朝的爱情故事里有“同桌的你”的原型,它跟同桌的你我他都没关系,而是跟一段离乱悲欢的爱情有关系。
唐朝诗人韩翃,在长安北漂期间,爱上了老友李生的宠姬柳氏。李生也够意思,他成人之美,将柳美眉像转让花卉瓜果一样转给了韩翃,还倒贴了三十万钱作他们的结婚费用。小男女的爱情喜剧碰上了大时代的变迁,安史之乱爆发了,韩翃在外,柳氏在长安,为避兵乱,柳氏躲在法灵寺。
若干年后,唐军收复长安,韩翃对爱妻的命运,以及爱妻对爱情的忠贞,都没有把握,于是试探着寄去这一首《章台柳》,他将妻子柳氏的形象转接到长安城章台的柳树上,昔日青青的你,如今还在吗?这是对娇妻安危的关注,亲,你还平安吗?
接下来,韩翃又对妻子的爱情没有把握,于是又忐忑地问:亲,就算你还平安,就算那柳树儿还像过去那样青翠,柳条还像过去那样长垂,也应该被攀折在其他人手里吧。
占有欲
导致被掠夺感
这个韩翃,对妻子,对爱情,连半点信心都没有。但在那个易变的年代,又能怪谁呢?
柳氏接到这首“章台柳”,哭了。人还在,爱情还在,团圆吧。然而,那是个剧变的时代,你不变,会有很多介入因素强行改变你,柳氏转眼又被番将沙吒利劫走。然而,唐朝似乎是个怜惜爱情的时代,一直因战乱而奔波的唐肃宗,居然还能腾出时间来关注这对小夫妻的爱情,他强行命令沙吒利将柳氏归还给韩翃,于是,文学史上又多了一段爱情佳话,从皇帝到民间都很呵护的爱情佳话。
这个故事的后面,是一种真实的产权心理。韩翃将所爱的女人设置成任人攀折的柳枝,可看出男性对女性的爱当中,所特有的那种占有感。而这种占有感未必导致专一,却导致可流通的现象。
李生将柳氏送给朋友韩翃,是一种在占有基础上的转让,越是像商品那样流通,越是说明占有权是能变化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韩翃怀疑柳氏的占有权又一次被转让了,“也应攀折他人手”。
夫妻之间、恋人之间的这种占有感和排他性当然是正常的,然而,这种心理也被延伸了,被滥用了,“谁将你的长发盘起”就是一种现代版的“也应攀折他人手”。本来只是曾经有过微妙的好感,例如邻家女孩、女同桌,甚至连手也没拉过,可是看到别的男人娶走自己中意的那个她,却像是被抢了老婆一般难受,总觉得自己的东西输给了“他人手”,占有欲导致了被掠夺感。
当然,这也没有必要谴责,占有欲,本来就是爱的一种症状,男女都有,只要能发乎情止乎礼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