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或是上梁山后娶妻 妻子在梁山泊种植荷花

标签:
文化 |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515/13/12737503413063353841.jpg妻子在梁山泊种植荷花" />
宋江 戴敦邦 绘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515/86/14419332547922357874.jpg妻子在梁山泊种植荷花" />
阎婆惜 戴敦邦绘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30515/67/13391514421455442679.jpg妻子在梁山泊种植荷花" />
梁山泊好汉大多似乎跟女人有仇,要么对妇女又杀又剐,要么一辈子不近女色,例如他们的老大呼保义宋江,勉勉强强在别人的撺掇下置了一房女人在外面——阎婆惜,却根本不去搭理和打理,入伙梁山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过他和女人有什么瓜葛了。
然而,史上的宋江真的如此吗?近日阅国学泰斗余嘉锡先生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居然在古代的笔记史料里发现宋江有妻室的记载,而且宋太太还是梁山泊的水上种植专业户。
史上震惊:元朝材料认为宋江在梁山有家室
近来翻阅余嘉锡先生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浙江古籍出版社),查到一条元代人的笔记史料,发现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秘密,笔记名为《所安遗集》,涉及到宋江的这一段是在补遗《江南曲序》里,作者是元朝的进士陈泰。
“相传以为宋妻所植”
在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的这一天,陈泰乘坐一叶扁舟经过梁山泊,遥看一座险峰在水泊中耸立,他不由得想起两百多年前的梁山泊好汉在此聚义,正在神游间,船夫说:这水泊里曾经有一个池子,是截断水面进行封闭改造完成的,方圆九十里,种的都是水上农作物荷花之类的,谁种植的呢?当地人都说是头领宋江的夫人负责经营种植的,“相传以为宋妻所植”。
陈泰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已经是秋季,水面上只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回想起过去也曾经在这里经过,那时满眼望去都是映日荷花,清香缕缕,不由得感叹,于是沉吟王安石的一句诗:“三十六陂春水,白首相见江南。”陈泰说自己吟诵此诗的目的是为了凭吊安慰两百多年前在此种植荷花的宋江娘子。
阎婆惜确有其人,最早的资料《大宋宣和遗事》就完整地记录了宋江杀阎婆惜的经过,说是宋江见到阎婆惜与一个叫吴伟的男子正在相好,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
和《水浒》里阎婆惜利用梁山信件敲诈宋江不同,这里记载的是宋江现场捉奸杀人,并且还留下一首诗,说凶手就在梁山泊,摆明了自己是坚决要上梁山的。而《大宋宣和遗事》指明阎婆惜是娼妓,但未说明是被宋江养起来的。《水浒》也没有说阎婆惜是宋江老婆。
推测:宋江或许是上梁山后娶妻
《大宋宣和遗事》比《水浒》靠谱,因为它早在宋江的事情发生后不久就成型了,可以说几乎与宋江同时代。就算是传说,也是更接近事实的传说。
《大宋宣和遗事》里讲宋江杀阎婆惜之后,当即就和李逵、雷横、戴宗等九人上了梁山,不像小说里那样曲曲折折,经过什么刺配江州,什么大闹法场之类的坎坷,宋江和九条好汉仓皇逃命期间肯定没机会把家眷带上梁山,那么有两种可能:原来的妻室扔在家里管不上了,或者是在上梁山后娶的。娶的是什么老婆呢?
宋太从事水上种植
根据陈泰的材料,宋太太是个喜欢水上种植业的,而梁山泊一带有荷花种植业,这是靠谱的。生活在北宋的文人苏颂在《谭训》曾经记录过这一带的水上种植业盛况,说是每到夏末,梁山泊一带就有上百辆车满载着莲蓬来到曹门外一条巷子里,用槌子取出莲肉,卖给商家,“货于莲子行。”苏颂主要生活在公元十一世纪,死于1101年,这和宋江活动的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相距不远,说明梁山一带确实盛行莲花种植业。
根据这一点,我们大胆做一个推论:宋江可能是在上梁山之后,就在当地娶了一个采莲姑娘做压寨夫人,把自己本土化,这么一想,倒还挺浪漫的。
宋太上了梁山,忘不了自己的本行,在水泊上划出一片领域,种植莲藕补贴山寨之用,未尝没可能。这么一想,宋江娘子也挺贤惠的,《水浒》错过了这么一出梁山寨爱情大戏,蛮可惜的。
《水浒》里其实也提到了梁山寨其他产业的布局,例如第七十一回提到小尉迟孙新和老婆顾大嫂,菜园子张青和老婆孙二娘在梁山负责开夫妻酒店,分别是东山酒店和西山酒店。还有专业屠宰业负责人——操刀鬼曹正,酒醋业经营人——笑面虎朱富。史上的宋江娘子种点莲花,也合乎逻辑。
谜团:擒方腊 宋江或与韩世忠争功
“征方腊”是《水浒》里的一出血色苍茫的悲情大戏,其实,史上征讨方腊的主帅其实并不是宋江,然而,也不是子虚乌有,那些很靠谱的史书在记载打方腊的战役时,确实将宋公明先生的大名列在主将名单里。
第一个证据是《三朝北盟会编》,这部书是宋朝人徐梦莘写的,第一百四十一卷就提到宣和三年四月,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手下大将有哪些呢?有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排在第四位的就是宋公明大哥,可见宋哥哥是位主要战将。徐梦莘不是宋江的亲戚,也不是宋江的粉丝,他完全没必要无中生有将宋江的名字安插进去。
确实参与镇压方腊起义
还有一证据,也是宋朝人写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篇纪事本末》,这里面提到了具体如何攻打方腊的大本营——帮源洞的战役,其中就提到一个细节,宋江和另外两名将领赵明、赵许,带领所部埋伏在帮源洞的后面,负责攻险的作战任务,这回连宋江所率部队的方位都确定了,郭富城在《寒战》里面说:事实永远是最细腻的。
那么,这个细腻的事实,证明了宋江确实参与了对方腊总部进攻的作战行动,而且角色比较重要。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录,老宋表现很积极,一路杀进方腊总指挥部,活捉方腊义军的主要骨干成员,“擒其伪将相,送阙下”,这个史实为阮小七穿方腊龙袍,武松单臂擒方腊或鲁智深生擒方腊这些故事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还有一个利于宋江的证据,也是宋朝人写的《皇宋十朝纲要》,也提到宋江“破贼上苑洞”。
当然,这里就有两个纠结。一是时间问题,有纪录说宋江是宣和三年受招安在后,方腊被击破在前,两者矛盾,还是那句话:“事实永远是最细腻的”,既然三部史书都记录宋江参与镇压方腊起义,那么在事实肯定的基础上,就是时间记录有问题,这个纠结没必要。
第二是谁抓到方腊的问题。《宋史》说名将韩世忠只身入虎穴,生擒方腊,根本没武松和鲁智深什么事。这个纠结不好解决,是不是鲁智深和韩世忠这两条好汉,在帮源洞口为争功劳打起来了?这又给戏说一个充裕的空间。
宋江确实参与了镇压方腊的战争,是不是他抓的方腊不重要,重在参与,历史何尝不是这样呢?
苏秦:战国时代的“范进中举”
历史典籍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qiè,陈旧的书箱、书篓)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受相印………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秦策一》
本文有删节
苏秦同学从天下第一名师鬼谷子那里毕业之后,拿着毕业论文《连横论》去秦惠王那里找工作,论文主题是秦国横向收购六国,可连续递了十次都没被理睬。生活费用完了,用来参加面试的黑貂皮衣服也破烂了,只好离开秦国回洛阳老家。
苏秦同学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腿缠裹腿,脚穿草鞋,背着书囊,一脸黑色地回到家里。家里人也是一脸黑,老爸老妈不搭理他,老婆在织布机上忙自个的,就当回来的不是老公;老嫂子也不下厨做饭。
师法姜子牙
面对当时功利社会的冷风凄雨,苏同学心理很强大,他不去怨恨家里人,他总结了当下主要矛盾之所在:“老婆不把我当老公,老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老爹老娘不把我当儿子,全是秦国惹的祸。”
目标确定,重新调整知识结构,他翻箱倒柜找出一本秘籍:姜子牙所著的《太公阴符》,日夜研读,选取要点揣摩,经常熬夜读书,困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来一个物理刺激法:用锥子刺大腿,鲜血淋漓,一直流到小腿。一年后,成果出炉,苏同学信心满满地说:“这回凭借我的新成果一定可以去游说天下各大公司的老板了。”
苏同学怀着新鲜出炉的论文《合纵论》,在豪华的宫殿游说赵王,赵老板与苏同学越谈越投机,甚至手拍手地称兄道弟。苏秦同学被聘用为赵国国相,接着就拨给巨额经费:豪车一百辆,锦缎一千匹,白玉一百双,黄金二十万两,浩浩荡荡的车队跟在苏经理屁股后面满天下跑。
苏秦后面的方案之所以能通过,主要原因还是苏秦同学敢于否定自己,他意识到当时的国际形势还不适合推行连横,于是根据市场需求,推翻重来,从反方向搞一个策划,从而赢得各大诸侯国老板的肯定。推翻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理论成果,再来一套,这得有多强大的心理素质。
苏经理去楚国从事游说,经过老家洛阳,“范进中举”的一幕出现了:老爸老妈隔着三十里就打扫房屋,清扫街道,奏乐设宴,去迎接这个光宗耀祖的儿子。苏太太侧着眼睛,倾斜着耳朵,对老公连正眼都不敢看一眼。嫂子的肢体动作尤其明显:在地上匍匐着,连拜了四拜。苏秦调侃地问:“嫂嫂,你之前怎么那么傲慢,如今怎么这么恭敬?”苏大嫂子说了句实在话:“小叔子,还不是因为你地位高,薪水高。”看到这个重口味场面,不由得让人想起“范进中举”里面的胡屠夫、张乡绅之流,对范进同学中举前后的态度判若两人。
心理素质强大
不过,苏秦同学心理素质比范进同学强大几百倍,他没有发狂说:“中了,中了。”而是很真诚地叹息说:“我是穷小子时,老爸老妈不把我当儿子;现在高富帅了,亲戚们个个怕我。
人生在世,这功名富贵是必备品啊。”
看来苏秦同学的境界也不比范进同学高多少,但其强大的心理素质确实值得学习。
苏秦对于世态炎凉的态度是:在乎它,但不埋怨它。他认为世态炎凉只不过是成败的附生物,与其去埋怨世态,不如花心思去改变成败。这就是他心理强大的原因所在。
荀子:嘴甜的人多为损友
百家经典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篇》
要和良师益友相处,有时候真辛苦。他们不会专门捡你爱听的话来让你高兴,而是专门捡那些对你有益的话,而这些话往往没有什么漂亮的包装,就好像没包胶囊的药,苦不堪言,却实实在在有好处。
诚如荀子所言:否定你,损你,却很得当的人,就是你的老师;肯定你,表扬你,却有根据的人,就是你的益友。
至于那种为了让你心情舒畅,每天拿好话奉承你,这些好话却只有蜜糖包装的外壳,里面的东西毫无营养成分甚至有毒,这种人就是来害你的。
所以,要记住一句话:经常损你的,并不是损友;经常奉承你的,才可能是损友。
王维:最美唐朝房产广告
诗词歌赋
桃源一向绝风尘,
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
种松皆作老龙鳞。
唐王维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我们不妨从房地产广告的角度来解读王维的这首诗。看他怎样为长安城一个名为新昌里的街区打广告呢?首先要有一个考查行踪,那么就设定王维和裴迪去访问一个名为吕逸人的朋友,借这个行踪去描述新昌里房产的环境。
向城外借景
首先,新昌里处于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的闹市区,但是,王维的广告词里直接说它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大都市的“风尘”相隔绝,这就是“闹中取静”。具体方位呢?是在长安柳市的南边,房地产的主人是高品质人士——隐士,逸人。高品质人士当然住的是高品质社区。这些业主如同三国时候的高富帅嵇康,外来人不敢在门口上写一个“鳳”(此处用繁体字)字来讽刺他们是凡鸟;社区治安好,户主雅兴高,跑到隔壁家去看竹子,就像当年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到别人家看竹子不用打招呼一样,大家都很互信。
新昌里街区虽然是闹市,但是能向郊外借景,远隔几十公里的青山和可以被人的目光借来放在窗户上,一分钱不花,还增添了社区的秀色。社区人际关系如同流水一般流畅,从东家自然流淌到西家。
而且,新昌里是个利于学习的成熟社区,户主在家里闭门著书多年都不会受干扰,这个美丽成熟社区的绿化有多好呢?你看,社区的松树都长出龙鳞一样的树皮。说明这里的绿化一直很稳定。
王维介绍到这里,各位想不想去新昌里购物置业呢?当然,这里问的是唐朝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