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曾想去中小企业打工

(2013-04-03 12:38:32)
标签:

文化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20130403/183151694553951251611n.jpg

孔子最赏识的学生颜回,孔子理想中的老板就是颜回这种类型的,孔子甚至说愿意给他打工当经理人。

孔子是圣人,但圣人是一种做人的层次,一种别人给的评价,而非职业,吃饭还得靠职业。孔老师从事过什么职业呢?

在他年幼时,因家庭贫寒,为了谋生,做过一些民间艺人的活,后来的最高职位是鲁国司寇,甚至代理国相。然后被解雇,于是做了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列国漂了一阵,有好几次都人在囧途,最后待在家里编书。

孔子干的工作,大概就这些了,那么,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到底是什么呢?他找工作的态度又如何呢?

孔子职场自白:

开玩笑说最理想的老板是颜回

让我们还原孔子人在囧途时候的一个场面吧。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63岁那年,即公元前489年,孔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一带,要吃没得吃,要走也走不了,有很多跟随的人已经倒下了,只有孔老师还淡定,肚子里没食物,胸怀中却还有文化和音乐,每日里还坚持讲课,不时地还开演唱会,“讲诵弦歌不绝。”

孔老师这样做,是为了安抚学生的情绪,学生焦躁,但老师不能焦躁,同时,孔老师还要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一天,在分别做了子路、子贡的思想工作之后,将颜回叫入办公室进行辅导,孔老师用《诗经》里关于动物的句子开启话题:颜回同学啊,我们怎么混得这么惨呢,简直就像动物界的犀牛和老虎一样,在旷野上跑来跑去,“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老师本来想以一句埋怨的话开头,诱发学生的消极情绪,然后进行辅导。

颜同学不愧是孔老师的得意门生,他反过来辅导老师:“老师,这说明您的学问和理论大得天下没法容纳,您的理论没有被容纳,是天下人的羞耻,不是我们孔家班的羞耻。”

一番话说得孔老师心花怒放,“欣然而笑”,说:这颜家的孩子真有出息,要是你是个大富豪的话,老师我愿意当你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做你的管家“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职业偶像是周公

颜回同学在最艰难的时候,在同学们信心最受动摇的时候,坚持了老师理论的权威地位,孔子在乎的就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品牌:礼和仁。如今被颜回同学说到心坎上了,孔老师当然高兴,一高兴就说出了自己最向往的职业:“职业经理人”。哪怕是给学生当管家,也心甘情愿。那么,也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的老板就是颜回同学这种人。可惜颜回同学的资产状况实在是有负老师的厚望,连饭都吃不饱,遑论聘请老师当管家了。

由此可见,孔子最心水的职业确实是“职业经理人”,他不喜欢创业,他精心重塑了商朝和周朝遗留下来的礼,打出“仁”的品牌,而这些都不是用来当老板的,是用来打工的,是用来找一块试验田来实现自己的策划方案的。

那么,孔子的职业偶像是谁呢?就是周朝最有名的“职业经理人”——周公,无怪乎他老人家经常在精神上搞穿越,穿越五六百年去见周公,可能是向他请教管理经营之道吧。

有一个细节能说明这一点。在孔子56岁那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成为“鲁公司”的代理管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他老人家那个乐啊,史载他“有喜色”。

圣人不淡定,影响很不好,学生们有点不解,问:“老师,您平常教导我们要淡定,祸来了不要怕,运气来了不要喜,您今儿个怎么自己先不淡定了?”孔子老老实实承认说:“老师我是说过这话,但我今天高兴是因为从此可以礼贤下士,这是君子之乐,跟升职没半毛钱关系。”不管孔老师怎么解释,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管窥到孔老师是多么在乎“职业经理人”这个职位。

孔老师是个很专业的“经理人”,在“鲁公司”干得不错,最能说明他工作业绩的是:引起了竞争对手“齐公司”的恐慌。在竞争对手的介入下,孔老师不得不辞职。

从此,孔老师就急着找新工作。

孔子也妥协:

只要能实现理想 小“企业”也愿意去

从56岁那一年开始,孔老师就失业了,他其实很着急,从高尚的动机而言,“鲁公司”这块试验田没了,得到别处去找,好培植他的策划;从浅近的动机而言,就是要谋一日三餐。据儒家经典《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想去楚国找工作,他心情很急迫,先派子夏去联系单位,然后又派冉有去联系,这样接二连三派人去联系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的学生有若说:咱们老师这样做,是不想让自己陷入物质上的贫困,“以斯知不欲速贫也。”手里头没有职业,没有单位聘用,连圣人也慌张。孟子也说过,孔子和学生们还在准备生火做饭的时候,一听说有“公司”意欲聘用他,他老人家赶忙放下正在淘米的篮子,跳上马车就赶路。

曾经有几份很好的工作机会摆在孔子面前,孔子也很珍惜,但总是有人作梗。“齐公司”要聘用他,结果晏子作梗,说孔老师是个古董,不顶用;“楚公司”要聘用他,甚至要给他一家方圆七百里的“分公司”去操作,结果子西作梗,说怕管不住他和他的孔家班。

孔老师郁闷之极,他一时间想转移工作的空间,他曾经想到过去海外发展,据《论语·公冶长》记录,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的策划不能实施,我就坐一条船去海外发展。

在那个时代去海外当然是不现实的想法,于是孔子也在观察本土人才市场的变化,看有没有上市的新“公司”供他施展手脚。

将自己比作没用的葫芦

机会来了,据《论语·阳货》记载,有一年,有个叫公山弗扰的“小企业家”,占据了一个叫费的地方,自己创业,这是一家典型的中小“企业”,不要说跟“楚公司”、“齐公司”相比,就是和弱小的“鲁公司”都没得比。公山弗扰看中了孔子,给他发来聘用书,孔子很想去,子路同学实在看不下去,说:老师,找不到工作我们就认了,何必去那种地方,丢脸啊。

孔子却认真地说:人家诚心诚意招我去,肯定不是说着玩的,要是真的重用我,让我当经理人,我肯定能在东方重塑一个强大的“周公司”。“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言下之意,我孔子会和周朝的“经理人”周公一样优秀。

又来一个机会,还是《论语阳货》的记载,当时的“晋公司”有一个叫佛肸的小混混,占据了中牟,开了一家“公司”,也给孔子发了聘请书,孔子也想去。还是子路同学很生气,很不赞同老师自降身价去那种地方。孔子有点沮丧地说:我又不是挂在门口的葫芦,就这么吊着悬着不能吃。“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两起招聘案,没有下文,估计是孔子不敢试水,毕竟形势强过人,那样的小“公司”生存能力太差了。

八卦一下:孔子的年薪是多少

关于孔子的年薪,《史记》是有记载的。

就在他去卫国谋职的那一年,卫灵公问到孔子的待遇问题:“孔老师,您在鲁国任职期间,年薪多少?(居鲁得禄几何)”孔子回答:“奉粟六万。”

那时候的薪水都是以粮食为计算单位的,例如汉朝的太守被称为“两千石”,就是说年薪是相当于两千石粮食。孔子的薪水大概是相当于小米六万斗吧,卫灵公起初还厚道,就按照孔老师在鲁国的待遇发放年薪。

但过了一阵,又觉得心痛,于是就派人监督孔老师,孔老师这年薪也拿不安稳,于是再度走人,再度漂泊。(撰文/刘黎平)

 

诗词歌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 杜牧 《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如何休黄金小长假

  明天是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假日,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清明节首次成为国家节假日,有《唐六典》为证:每逢清明,唐朝官员都有“假宁之节”。唐玄宗的时候,还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搁在一块,放假4天,算是小长假了。

  杜牧也是唐朝的官吏,碰上这么个小长假,该怎么打发呢?

  当然是旅游!然而,不是去九寨沟大理城,也不是去欧美游,而是去普通的郊野。虽然不是著名旅游区,但不等于没有旅游元素。

  我们看这些旅游元素。有雨,其实,落在普通郊野的雨,和落在风景名胜区的雨一样有情调,关键在于人的情调。

  人的情调如何?断魂,在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烟雨中可以断魂,在普通的郊野春雨中也可以断魂,清明时节,何处不断魂,未必要花大钱跑到大江大海大山大谷处去凭吊断魂。

  在伤感的季节出游,适合饮酒,酒店在哪里?不用预约,不用排长队,就在那一树杏花的地方,有家饮酒之处,指路的牧童,也不是和酒店挂钩的业务员。

  杜牧的清明小长假之游,一切旅游元素皆具备,经济实惠,省钱省气,而且旅游空间空阔,从而有足够的心情去体会路上行人的断魂,写出名垂千古的名诗。

  风景未必在风景区,诗意未必在名胜区。清明来了,去无名的乡野走走,欣赏开在微雨中小溪畔的一树树杏花桃花,你便是杜牧,你便是唐朝。

  百家经典

  子墨子曰: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不敢苟继而雠也,必择良者。今士之用身则不然,意之所欲则为之,厚者入刑罚,薄者被毁丑,则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

  《墨子 贵义篇》

  墨子:人品如商品 要有风险意识

  人有两类资产,一类是有形资产,诸如房产、土地、货币等;一类是无形资产,即非货币性资产,诸如商标权、专利权等,而个人才华和品质,也应该是无形资产。

  如何使用这两类资产呢?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墨子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身份有才能的“士人”,在使用自己的品质和才华时,远远不如商人使用货币投资那样谨慎。

  商人很讲究货币的投资功能,也很有风险意识和收益意识,投资一块货币出去,从不敢轻率随意地做交易,总要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对象。

  而有些“士人”呢,则相反,轻率使用自己的无形资产:才华、忠诚、信用等。心里头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丝毫没有投资风险意识,以为用错了地方大不了再“投资”一次,反正有的是储备。

  殊不知,在品质和才华的投资方面如果失败,也会引发人格破产和命运破产,严重的触犯刑律,稍轻一点的招来骂名。

  墨子叹息:有些“士人”在使用自己时,还不如商人使用货币那样谨慎。

  投入资金要树立风险意识,而在投入自己的才华和品质时,也要树立风险意识,资金损失尚可挽回,人品损失则挽回的几率几乎为零,人品有时候就是不可再生资源。

  历史典籍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吴起:两千多年前的战略优势变量分析报告

  在竞争时代,竞争个体讲究的是战略优势和安全屏障,但优势和屏障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存在变量。这些变量很有可能会对战略优势和安全屏障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吴起战略眼光独到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时代,我们看看魏国的案例。

  卫国人吴起在魏国打工当经理,负责经营魏国的西河地区,他表现得很优秀,不仅能守住原来的地盘,而且还能开拓发展。这一年,魏国国君魏武侯来西河地区巡视,大家登上了一条战船,顺流而下。

  船到中游,魏国山河壮丽,大大激发了魏武侯的自豪感,也让他感性地认识到了魏国的战略优势和安全屏障:“壮美啊,魏国山河固若金汤,这是我们最可贵的资产。”

  但同船的吴起,却作了一个不太让人乐观的变量分析:“山河险固没什么好显摆的,您要是不讲究人品,这险固的山河也派不上用场,和您同船的人都可能变成您的竞争对手。”

  魏武侯其实是做了一个关于战略优势的报告,他认识到了魏国的战略优势在于“山河之固”。

  战略优势未必恒久

  而吴起在魏武侯报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清醒地看到了优势之外的变量因素:人心。如果管理层在公司人心维护方面不到位,可能逆转战略方面的优势,甚至转向劣势。

  将魏武侯的战略优势报告,结合吴起的战略变量分析报告,付诸实践,魏国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可惜的是,虽然魏武侯当场肯定了吴起对安全屏障做的变量分析:“善”。但他并没有很好地实践这份报告,魏国管理层在维护人心和保持士气方面做得很糟糕,战国三大经理人奇才:吴起、孙膑和商鞅,要么在魏国干得不开心,要么受到伤害,最后都流失他国,导致“山河之固”的战略优势全盘丧失,若干年后,魏武侯为之自豪的西河,也落入秦国之手。

  现在的竞争实体也讲究“山河之固”,具体表现为“资金之固”、“市场占有率之固”和“客户忠诚度之固”等。然而,如果在“山河之固”的屏障后面,坐着一个分崩离析的团队,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如吴起所言:“舟中之人皆为敌国也。” 那么,变量因素极有可能逆转为决定因素,资金、市场之“固”或逆转为不能承受之“脆”和“碎”。

  清 张熊 《金陀园游春图》,古代清明时节的春意,要从古人关于春天的图书中去想象。

  布,货币。苟继,轻率随意。  雠,出售,交易。   毁丑,诟骂羞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