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斋志异里的基金经理

(2012-02-08 10:44:11)
标签:

文化

http://www.people.com.cn/h/pic/20120208/30/12466559783819811778.jpg

对投资人不离不弃 默默经营的理财产品当初看似低贱 多年后却身价暴涨

国学与财富

今天的话题源自于1月17日财经1版的《财经夜谈》,当初写这篇评论时想,既然是“夜谈”,那么这种气氛谈鬼谈狐最合适,但又要和财经挂钩,那么就谈点有神怪色彩的财富故事吧,于是就写了《聊斋与基金经理》。

其实,财富运用之诡异,又何尝亚于神鬼狐怪故事,一些基金经理鬼精鬼精的,又何尝不是财富界的狐妖山怪?今天,就把当初的话题拓开来讲,当然,我不会照搬原文,而是从财富的角度,将故事再做一次演绎。

文/刘黎平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主人公财富生涯的低潮:富爸爸变成穷爸爸 富二代变穷一代

翻开《聊斋志异》第六卷有个名为《宫梦弼》的故事。且说河北保定这地方,有个首富叫柳芳华,哪朝哪代的就弄不清了。柳大财主“财雄一乡”,从故事的记载来看,他没有任何对财富进行保值的行为,他对待财富只有两种方式:一为消费,一为放贷。消费的具体方式就是摆百人宴,“慷慨好客,座上常有百人”,就是柴大官人款待江湖好汉那阵势;至于放贷,是那种不计回报的放贷,柳大财主不将借贷当成一种钱生钱的行为,不指望收获利息,甚至连收回成本都不指望,他将借贷当成一种行善,“急人之急”,谁急着用钱,谁尽管来拿,千金不惜。还不起?那就算了,连声谢谢都不用说。得知债主这种优良品质,借款人于是乐得做老赖,基本不还。

从待人品质而言,柳大财主是个大善人;从理财品质而言,柳大财主却是个相当恶劣的大坏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好的财富施舍方式应该是小额低息贷款,刺激贷款人的生产积极性,也给他一定的压力,他才会善待财富,否则,那种不计回报的贷款只会把人带坏,只会唆使人践踏财富,这个在国际援助上是有教训的。

施舍未必换来人间真情

我们且不忙着批评柳大财主,看看他不妥善处理财富带来的恶劣后果。

一,财富不断缩水。这是最直观的后果,在奢华十多年后,财富不能支撑百人宴,“家渐虚”,财富的消散并不能唤回人心,于是“客渐稀”,既然你不能供应我的消费了,我当然没有理由再陪你玩。然而,柳芳华在这条非理性消费的路上已经形成惯性,无法刹车,于是,继续维持十余人规模的宴席,而这种消费行为已经是建立在重用本金的基础上,出卖自己家的财富来源——田亩,以维持原有消费。

二,不理智的理财方式被遗传。柳芳华的独子柳和,一个富二代,也学会了父亲不理性的消费方式,“亦挥霍”。柳芳华也不加以制止。

三,巨大的财富付出并未换来情义上的回报。你对待财富如流水,换来的也一样,那些消耗你财富的人,也会对你如流水。柳芳华到晚年贫病交加,却无人来看望他。柳大员外病死,连下葬都成问题。儿子柳和从富二代跌落为穷一代,靠典当度日,实在熬不住,衣衫褴褛地去向昔日欠债的老友讨欠款,结果一个子也讨不回。柳老太太一语道破天机,我用现代的话把老太太的话再演绎一遍:“越有钱就越能借到钱,你开着法拉利去借钱,借千金万金也不难,你一身霉相,不要说借钱,人家连声招呼都懒得跟你打。”

而且柳老爷子也糊涂,当年借贷出去的时候,居然连个欠条都没收,害得儿子连讨账都没凭据。

一大堆忘恩负义的烂人当中,总算有个像样的,那是演艺界的李四,感恩当年柳大财主救助过他,于是给柳老太太母子“义赠一金”。

财富故事到这里,已经很暗淡了,亮点在哪里呢?

曲折的再富之路:从富二代到富一代 既要磨砺也要爱情温情

在一片黑暗当中,总要有一个亮点让人把故事看下去,让故事里的人活下去。

第一个亮点是柳公子柳和,他虽然沾染了父辈奢侈的恶习,但对财富的态度也并非一塌糊涂,孩提时代的他,喜欢玩一种财富游戏——储存。柳和每次放学回家,总要捡一些石头回来,然后撬起家中的地板砖,将石头埋下去,说是埋金子。

别小看这么个幼稚行为,这说明在柳和小小的心灵中就有一种健康的概念:财富要储存起来。这一点善念,是柳公子将来翻身的根本所在。

第二个亮点是一个叫宫梦弼的人。这是一个神秘人物,来自陕西,当年也是柳大财主的座上客,然而这个人口味很清淡,从不跟柳财主借钱。柳芳华似乎也认定这位朋友的品质,他平日里私交最多的也就是宫梦弼先生了,“柳与寝处时最多”。宫先生也是柳公子的朋友,在所有门客当中,只有他最支持柳公子看似幼稚的理财行为,甚至经常参与这一行为。柳老爷子去世,一切都由宫梦弼先生操办,从资金到具体事务,都包在他身上。而宫先生似乎也童心未泯,他在操办丧事期间,总爱用袖子装一些瓦砾,随手甩到房屋隐秘的角落,“必袖瓦砾,至室则抛掷暗辄”,殊不可解。办完老人的丧事,宫先生却也一去如黄鹤,人间蒸发。

第三个亮点,在所有的励志财富故事里,最最动人的当然是爱情,蒲松龄也不能免俗。故事的女主人公,黄家大姑娘,是柳和公子的娃娃亲对象。柳家败落了,黄家要悔婚,黄大姑娘却不答应,哭哭啼啼埋怨父母不该毁约。

后来,黄家遭抢劫,也破落了,有富商听说黄姑娘貌美,于是愿意出五十两黄金聘其为妻,急于脱贫的黄家答应了。黄姑娘听说了,就拿点煤炭涂黑了脸,易容化妆逃走,居然一路乞讨两个月到了柳家,送上门来,和夫君柳郎团圆。

这真是个好“妹纸”啊,不管她是出于遵守封建婚姻的契约也好,是出于爱情也好,她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妹纸”,是值得男方挖心挖肺待她好的好“妹纸”。

往日瓦砾今为白金

还有没有这样的好妹妹?俺老刘以饱经风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妹子如今应该断货了(注,以上对于妹子的态度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有反对意见可找本人理论)。当然,从艺术虚构的角度来看,她还是可以存在的。黄妹妹的出现,让柳和减轻了对炎凉人生的埋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然而,更重要的是,黄妹妹让这个家庭踩到了幸福,踩到了财富。某日,这位柳少奶奶在院子里闲走,忽然踩到一些东西,拿起来一看,是白金!再踩到东西,再捡起来一看,还是白金!全家一起来搜索,发现满屋是白金!满屋是富贵!而这些白金就是以前宫梦弼先生扔下的瓦砾,和柳公子埋下的石头,“往日所抛瓦砾,尽为白金”。

柳家以后的富贵日子,不用再啰嗦了。这个关于财富的童话,该怎么解读?

解读

埋石头瓦砾只是关于

理财的神话表现方式

剥开这个故事的神怪荒诞外衣,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这些启示是蒲松龄都不能体会到的。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当柳和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储存石头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儿童理财行为,可能是将零花钱储存起来,可能是购买了一只教育基金。而石头只是一个比喻,说明当时的理财产品还处在很低的价位。当柳家还是大富的时候,他这点小打小闹算不得什么,所以“众笑其行稚”,大家笑他行为幼稚。而宫梦弼却支持他这种行为,也是暗指宫梦弼是一位基金经理,或者一位理财师,他在诱导柳和建立一种健康而长久的理财行为。

高品质基金经理境界

不离不弃 淡泊如水

宫梦弼亲自用袖子装瓦砾,将其储存在屋角,其实也可解读为宫先生亲自为柳家投资一种产品,而那个产品的价位在当时也处于低位,贱如瓦砾。

宫梦弼很像一位高品质的基金经理,他低调,默默耕耘,呵护着投资东家,一心一意为投资东家着想,不离不弃,但又没有花言巧语的忽悠,整个和柳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淡如水的味道和境界,这才是理想基金经理的境界。

等柳和成家立业以后,当年那些宫先生替他们经营置办的理财产品,那些贱如沙石瓦砾的财富,如今忽然暴涨,在人生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刻忽然爆放出财富之花。

宫梦弼先生的眼光独到、远大,还是在投资人家族危机刚刚露出苗头时,就开始未雨绸缪,悄悄设置日后的财富产生程序。更难得的是,他能把握投资人的成长历程,要等到投资人饱经人世的沧桑之后,才能让他享受财富。所以,当初柳和向他屡次叹惜家中贫穷时,宫梦弼淡淡地说:“你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财富产生的艰难,就算现在给你财富,你也会转手用空。男子汉担心的不是有无财富,而是是否具备自立创造财富的能力。”宫经理的这番话也抵得上一篇投资文字,多少年后,暴富的柳和终于领略到宫叔叔的用意,因此他全然改变了家族对财富的态度,说:“若不自立,负我宫叔。”从此,成为一个正确对待财富的新富人。

结语:读这个故事,有几个感慨。一,对财富的过分慷慨是对财富的不尊重,也是对借贷对象的纵容,而且也换不来借贷对象对你的尊重。二,财富生涯中选理财助手相当重要,柳老爷子虽然花钱如流水,却对宫梦弼格外留意,经常私下交往,很可能就是那时嘱托宫先生帮儿子理财改变性格和人生。

要求现实当中的理财师、基金经理去包办一切,甚至塑造投资人性格,那是不现实的,但化石头沙子为黄金白银的本事还是要学的,千万不要坑爹,将黄金白银变沙子瓦砾。宫先生这样好的理财助手,是不是只能去《聊斋志异》里面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