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东莞番禺多长寿人
(2011-06-22 17:05:26)
标签:
文化 |
介于明清两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崇祯年间的东莞番禺多长寿人,他在第七卷的《长寿人》一文中举例如下:
温塘的龙翁,104岁;寮溪的竹园公,103岁;鹧鸪坑的尹南峰公,101岁;石碣的梁翁,万家租的翟公,都有100岁;这些都是同时代同地方的,屈大均感叹:“诚天下之所罕者。”
还有番禺的陂头乡潘家四兄弟,都是长寿人。老大潘秉彝98岁,老二潘岣嵝96岁,老三潘庆存89岁,老四潘庆余88岁(并非指最终寿命,而是指写作时此四人的年岁),都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看来是基因的功劳)。当地政府给潘家写了匾额:一门四皓。四皓,本来是指刘邦时期的商山四皓,曾帮助刘邦下决心立太子,很高级别的寿星。
为什么这么多寿星?屈大均不从科学地理角度解释,而是从政治角度解释:“盖我八朝先君深仁厚泽之所培养而致者。”是大明朝八代皇帝的仁慈深厚所致。
大明朝既有仁君,也有暴君,屈大均之所以一概说“深仁厚泽”,是出于这位抗清志士对于前明王朝的怀念。同是番禺人的屈大均还和潘家的老二潘岣嵝有来往,潘寿星说起前明万历年间的太平往事,让屈大均“神往久之”。
这些寿星都是明朝的活化石,看到他们,就想起明朝的风俗,明朝的面目,明朝的呼吸,怎能让大半辈子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屈大均不生感慨?
前一篇:南宋娱乐女星与圣人的斗争
后一篇:2011年6月22日微博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