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王羲之的心灵茶会

(2011-04-13 11:50:16)
标签:

文化

清明节归来读《兰亭集序》 懂得什么是怀念

史上那些暮春

《古文观止》名篇探秘系列

年少时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非记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八个字,无非说声景色不错。至于那些景色后面的心情,那些忧生忧死,留恋韶光的心情,与我却有一层隔膜,这层隔膜便是人生的经验,岁月的感慨。这种隔膜,是任何一个大家的注释都撕破不了的。

当然,岁月很有耐心,不骄不躁地等待着我去读懂《兰亭集序》。

岁月也很细心,它会安排一些关键的节日,作为经典文章的注解。

此番来注解《兰亭集序》的,便是清明节。然而,不是每个清明都是有效的注释,而是要累计到第40个课时,它才能点破要领。

到人生的第40个清明节,做足了一些功课,才懂《兰亭集序》,才能在心灵上与王羲之来一场茶会。而这场茶会的关键词就是:怀念。

文/刘黎平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我和王羲之的茶会,是一场怀念的茶会。而怀念,从清明开始。

年少时的清明,是踏青,是关于春天的一场旅行。清明雨,隔在父亲撑起的雨伞之外,高高山崖上梨花飘落,拂了又落,落了又拂,那份轻松心情如宋朝吴惟信所写:“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而此时父亲指点山川,教我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如今的清明,是怀念,是关于缅怀的一次旅程。我的发,我的额,我的肩,裸露在清明的天空下,清明雨,拂了又落,落了又拂。我不断魂,雨不罢休。撑伞人何处?只在片片梨花飘落处安卧。我撑起一把伞,遮挡在一个幼小生命的头上。我拉着他,指点山川,教他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这场怀念,是父亲传递给我的。忆昔父亲病重时,某晚,老人家忽惊醒,叹息:“我死矣,我梦魂常在家乡老屋后的茶树林里转悠,我梦魂已归于家乡山川,归者,死也,我死矣。”我握着父亲干巴巴的手,强颜欢笑说:“爸爸莫死,你还没坐过飞机,我帮你打一张窗户边的机票,看眼皮底下云海山川,好好地看。”父亲笑一会,痛一会,辗转一会,又执我手,叹气:“你祖母的坟墓,年年清明都未曾冷落过,可怜我娘,生时不曾享我半点孝顺,我若去了,你可有闲工夫去拜扫?这个事情耽误你的工作不?”我执父手,泣答:“谨记。”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怀念工作的交接,就这么完成了。交接仪式完成72个小时后,从清明扫墓使命上卸任的父亲,侧卧面壁,去也。我带着新承担的使命,行走在家乡的山野。我要传达怀念,传达给我父、我祖、我曾祖、我玄祖……

父亲何处?在城东的郊野,往城东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花是桃花、梨花、水桐花,花瓣摇曳飘落之处,便是父亲安卧之处,便是许多家庭、家族先人安卧之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南宋高翥的诗,讲的却是眼前21世纪的景。千百年来,无非此景,无非此事,无非此情。此情如何?不可追忆,悲不可抑。洒酒一杯,告诉父亲,我如李密《陈情表》所言:“既无叔伯,终鲜(少)兄弟”,家中有事,分身乏术,此时总有一个念头:可与父亲您商量商量。开口欲商量,却见父亲您只在墙上镜框中。山水在,人不在,只能问候一声:亲爱的父亲,春天好吗?您放心,我要去传达您的怀念。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我祖何处?祖父坟茔不可寻,祖母葬于故乡山巅。前往老家山川,那正是父亲临终前梦牵魂绕之处。家乡的山林开满花,父亲的魂梦在其间。

拾级而上,堆砌山道者,皆为墓碑。第一步,踩着道光年间;第二步,踩着咸丰年间;第三步,同治;第四步,光绪,宣统……

一代代传达怀念

登完山道,走完整整一部晚清史。在晚清史的尽头,是祖母的墓碑,民国的墓碑。

我的祖母,从未谋面的祖母,春天好吗?我来传达父亲对您的怀念。祖母的面目,只在父亲口述中。

父亲在民国时入小学,寄宿,寒冬时节要做早操,冒霜雪寒风,在礼堂集中念总理遗训,所食饭菜为糙米、菜叶汤,父亲不堪其苦,弃学回家。祖母当时在账房理账,见父亲,也不愠怒,问:“我儿为何逃学?”父亲答:“学校生活苦。”祖母以手指摩挲父亲额头,轻声道:“我儿,你父去得早,若知你逃学事,泉下恐不乐。”母子对泣。祖母遂以茶油煎一罐小鱼,置于父亲书包中,送父返校。父亲一生都在怀念祖母,因为祖母的生命定格在民国。

我曾祖何在?在高高山崖下,在水桐花飘落,栀子花盛开的山崖下。我的曾祖,春天好吗?我传达父亲对您的怀念。您的面目在父亲眼里只是模糊,在我的眼里,没有记录。

我玄祖何在?不可寻也,不可觅也。你们春天可好?我只在家谱上抚摸过你们的名字,闻过你们名字发出的墨香,除此一无所知。但我还是在心里传达对你们的怀念,接力你们传下来的怀念。

我与魏晋相看不厌

一路上怀念,从父亲追溯上去,一直追溯到1658年前的一个暮春,公元353年的一场聚会。东晋永和九年,癸丑年,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处,在茂林修竹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才们都来了,老少们都到了,42个文化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怎么追溯到这里来了?还是传统的历法使然,相聚的那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久已被人们忘怀的节日:上巳日。而今年的清明,正是上巳日和清明节的重叠。

今时今日便是1658年前的彼时彼日,彼时彼日便是1658年后的今时今日,这个重叠让我的心灵自由地行走到东晋的山水间,和王羲之有一场心灵茶会。

这是一场重量级的文化聚会。这里面有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谢安,有发明行书的王羲之,有辞赋写得最好的孙绰……

将有感于斯文

这是一场欢快的聚会,那时候的人们约定好在这一天,以聚会的方式,清除掉过往岁月和未来命运中所有的不快乐、不吉祥,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那一天,抬头看,“宇宙之大”;低头看,万物“品类之盛”。在曲折的溪水上,漂浮着轻巧的酒杯,“引以为流觞曲水”,流到你面前,你端起来,饮美酒,饮春光,祛除邪恶霉运。满眼春光,满耳春声,都是最好的视听享受:“足以极视听之娱”。真的好快乐:“信可乐也”。

为了给这次聚会留下纪念和怀念,书圣王羲之把一群文化巨人写就的诗文做成一个集子,然后自己又给它写序,于是产生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行书《兰亭集序》。

一旦变成怀念,便沉重起来。刚才还是令人欣喜的聚会,如今不过一俯一仰的时间,就成了旧事烟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于是,王羲之感叹:“岂不痛哉?”

往年读此文,不明白王羲之的悲伤和无奈,因为我那时还是一个把清明当踏青的少年;与父亲的生死相隔,让我懂了王羲之,懂了《兰亭集序》,因为我已进入把清明当成怀念的中年。与父亲踏青扫墓的欢乐往事,俯仰间“已为陈迹”。更想当年父亲,背着祖母替他煎好的一罐小鱼,在乡间的田野高兴地奔跑,俯仰间,祖母已是陈迹,立着墓碑的陈迹。如王羲之所云:“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是陈迹,杜牧的杏花村是陈迹,后主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陈迹,唐伯虎笔下的桃花庵是陈迹……

总要留下一堆陈迹,留下一堆怀念,留下一堆文化。我怀念父亲,犹如父亲怀念祖母的煎鱼,犹如李煜怀念故国,犹如杜牧怀念清明,犹如王羲之怀念兰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到此处,我看王羲之,王羲之看我,相看两不厌,因为我们都懂怀念,都懂得那是一种怀念,一种对暮春的怀念,对聚散的怀念,对文化的怀念。你把它写成文章,就是要传承接力这种怀念,后面的阅读者,一定能够因这篇文章产生相同的感慨:“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对于前人留下的陈迹,不妨作如是观。

千余年来,一代代人都“有感于斯文”,这样传承,又有何憾呢?

结语:按照王羲之的理解,过去的快乐也是一个陈迹,过去的文化也是一个陈迹,看到陈迹,容易引起伤感的情绪。

伤感不好吗?其实未必,对于我们那些感性的文化,我们不妨以一种伤感的心态去理解它、接纳它,然后才能升华它。君不见古人登山见羊祜将军的墓碑,也会坠泪,孟浩然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君不见曹孟德横槊长江,亦“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伤感也是一种真情,就是一种怀念。古人懂得这些,所以安排一些稍稍偏伤感的节日。清明就是一种怀念,怀念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怀念,怀念产生文化,文化提升怀念。

王右军,因为清明,我懂你,临文嗟悼,惠风和畅中,能饮一杯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