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小教育太温良  李治治不了武媚娘

(2010-08-09 18:32:48)
标签:

杂谈

《是非成败说通鉴之隋唐篇》  唐太宗教子成败启示录

自小教育太温良  李治治不了武媚娘

   

本版于7月21日国学版讲到唐太宗请的一帮优秀教师教不好太子李承乾,反而由天使变魔鬼,发展到封建社会最不可饶恕的罪行:谋反篡逆。李承乾自然被废了,接下来的事情,哪怕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再接下来的事就是被拍烂了的影视题材:武媚娘上位。今天,咱不重复这些大家知道的事,咱要讲讲大家不知道的事。李治的温良懦弱到底是谁的错?我们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要求他或者她乖,温顺。

 

在讲李治的教育前,我先给大家看一封唐太宗在高丽前线写给太子李治的信:

两次收到宫里头的来信,却不见稚奴(李治的小名)你的信,爸爸我担心得连死的心都有了。盼呀盼,不久前终于盼望你的来信,说你的媳妇有点小病,爸爸我高兴得如同死而复生。从如今起,如果你的头风发作,或者有小毛小病,一定要一五一十地写信告诉我。刚刚得到辽东前线的消息,特地COPY一份给你。稚奴啊,爸爸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   

                              爸爸 

看看这两地书,父子情,还以为是一普通父亲写给平凡儿子的家信。完全不像电视剧里头那些蹩脚的编剧所写:皇儿,朕十分想念你,你要以国事为重,如何如何之类的。信里头唐太宗对自己的称呼就是“耶耶”,相当于今天的爸爸,对太子的称呼就是小名“稚奴。”唐太宗一代英主的慈父面目,跃然纸上。

不错,咱们的李治就是在这种温情的环境下长大的。

 唐太宗对这个儿子格外地慈爱,温情,原因很简单,李治这孩子相对于两个哥哥来说要显得可怜些,母亲长孙皇后死的时候,他才7岁,还未成年,谁见犹怜。所以,唐太宗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百般呵护疼爱。当时的太子是李承乾,唐太宗也就没打算给李治小朋友委以多少国家社稷的重任,反正江山将来有太子坐,李治只要能平安富贵就行。7岁偏孤的命运决定了李治不必受到接班人式的教育,也决定他一直处在大内,很少见过大场面。一群女性保姆的呵护,总是以慈祥面孔相对的父皇,这一切就是他成长的环境,也养成了李治自小温良“仁孝”的性格。

史书记载:“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至立为太子。”可见,李治一直到立为太子才出来见大世面的。

  这还不够,命运还要给他添一个楚楚可怜的妹妹————晋阳公主。

  晋阳公主与李治也是一母所生,长孙皇后死时,晋阳公主年龄更小,更楚楚可怜。唐太宗就让李治和这个妹妹一起待在自己身边。李治所能交到的最好朋友肯定也是这个妹妹了。这是个惹人怜爱的好妹妹,能给人带来一泡又一泡眼泪的好妹妹。李治有时候暂时出宫,晋阳公主一定要送到虔化门,涕泪而别。李治有时候换上工作服,和大臣门一起上朝,晋阳公主看着李治换衣,又眼泪涟涟地对唐太宗说:“哥哥和大臣同列,是不是以后就不呆在大内,就不跟我在一起了?”一个小女孩子如此说话,其父兄不眼泪直流才怪。晋阳公主楚楚可怜也就罢了,偏偏还要悲情到底:早死,12岁就去了。唐太宗伤心得三十天吃不好饭。相依为命的妹妹早逝,肯定在李治心中留下最遗憾的一角,往后这种情愫就会在王皇后,武媚娘身上体现出来。

 

这样一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根本没做接班人培养的乖乖子,历史却忽然开他的玩笑了。

公元643年,李承乾以一场流产的政变结束了自己荒唐的太子生涯。唐太宗正在为此事伤心,犹豫时,大臣来济说:“愿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能终天年。”李世民没有幽禁或处死李承乾,而是将其流放到黔。他本来打算立才华横溢,广有美名的魏王李泰,李泰也就是长孙皇后的第二子。但李泰这哥们酝酿多时,临门一脚却将球踢在门柱上。他对唐太宗说:“父皇您把皇位传给我,等我百年时就杀掉自己的太子,将皇位传给弟弟。”然后又威胁李治说:“你小子跟叔叔李汉昌经常混,现在事发,我看你没好果子吃。”加之李承乾在招供时说,他谋反主要是因为李泰太得宠所逼。要知道,一些上级并不喜欢刻意谋求位置的下属,唐太宗马上想到杨广篡位的教训,他觉得李泰与李承乾是最直接的利害相关人,而李治与两个哥哥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一旦登基,两个哥哥都可以保存。于是,李治哥们软趴趴地登上太子宝座。

李世民的这一决定显示了他明君的本色,司马光也赞扬说:不以私废公。

消息一出,百官高呼:晋王李治仁孝,万岁。

仁孝,也就是乖乖子,新的皇上是乖乖子,没有派系色彩,谁不喜欢?

既然乖乖子上位了,就不用担心将来会出暴君毁灭江山,但毕竟李治没有作为接班人培养过,把持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帝国,没有些金刚钻的活是不行的。

但唐太宗的教育没有雪中送炭,反而是锦上添花。

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某日,吃饭,太宗对太子说:你要是知道耕种的艰难,就不愁没饭吃。某日,骑马,太宗对太子说:你要是节省马力,就能经常骑它;某日,泛舟,太宗对太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上的教育当然是对的,教育新的接班人要爱惜民力,轻徭薄赋,放到这个朝代都没错。问题是太子本来就仁孝,这项素质不需要太多的栽培了,唐太宗却还在重复教育,在某一出土壤上反复施肥,另外方面的素质。例如果敢,英武,能断,却不能补上来。

其实孔子在这方面早就有示范。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听到真理就马上去行动吗?”子曰:“有父兄在,怎能轻举妄动?”冉有问:“听到真理就马上去行动吗?”子曰:“是的。”公西华就不明白了,问孔子,怎么两位同学问同样一个问题,指导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有性格谦让,所以要鼓励点;子路性格过,所以要稍稍压制点。”李治是冉有那种性格的人,唐太宗应该学习孔子,在教育中多给点进取性的因素。

      还有三国时的一则案例。蜀国大臣孟光问太子刘睿(阿斗的儿子)的教育,老师郤正说:“太子侍奉双亲虔恭,接待大臣仁恕。”孟光不以为然地说:“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教育,我问的是权略方面的培养。”他的意思是,太子将来要掌国的,不光是恭敬仁义,还要有权谋方略的教育。

唐太宗对李治的教育,就缺乏权谋方略方面的。以至于后来的家业几乎载在媳妇武则天手里。

   当然,站在当今的角度,武则天掌权为大唐的兴盛添下辉煌的一笔,有利于历史进步。但就当时来说,一个公司的老板,居然让媳妇家的家人控制你家的股权,还迫害死你两个儿子,说不过去吧?龚如心的例子就不多讲了。武媚娘重用酷吏,杀害数万与她根本无利害关系的无辜者,这场人道主义灾难是不能用历史的进步来掩盖的。这当中,不得不责备李治的懦弱。    

 唐太宗死,武媚娘被削发为尼。李治偷偷去尼姑庵看她,武媚娘拿着扫帚,做可怜状。此刻晋阳公主阴魂附体,触动了李治心中最柔软最遗憾的一角,他一定想起了12岁就死去的妹妹,他把这种梦魂牵绕,充满遗憾的亲情挪到武媚娘身上,于是,武则天托晋阳公主的福,回宫了。

    阴谋家回家了,都是李治小时候成长环境惹的祸。

    当然,李治也不是个没脾气的人。公元664年秋天,武媚娘公然将道士郭行真带入禁城,大搞一些迷信的东西。按当时的道德标准来说,简直是死罪。唐高宗这回暴跳如雷,叫来上官仪商量,上官仪说:皇上,休了她。唐高宗在暴怒中接受了这个建议,命令上官仪草拟休书。武媚娘得到消息,来了,李治却歇火了,还推托说是上官仪教唆的,送了上官仪的命。 

      这里有一个谜案:为何李治的态度前后如此矛盾。

      王夫之这样分析:“至弱之主,必有暴怒。”性情及其懦弱的人,必定有暴风雨般的暴怒。但问题是 “怒之易移”,很容易转移消散。王夫之还说“懦夫之懦也,惟其忿怒偶发而悻悻不能俄顷待也。”懦夫偶尔发怒,但半刻都难以保持。武媚娘趁着他怒火的消散就开始发动攻势。这就要怪他老子唐太宗没教好。李治这种易怒而懦弱的性格不符合高层管理者的要求。唐太宗在世时时时刻刻教导太子要仁义,要恭敬谦让,却没有教会他要坚强,要果断,要坚忍,要保持威怒而不轻易发作。孟子也说要有王者之怒,而不要匹夫之怒,王者一怒而天下安。李治自小那种温情悲情的家庭教育只会培养他的匹夫之怒,而不能培养他的王者之怒,唐太宗也不给他补课,输给他老婆也活该。

 

     结语:我们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要他孔融让梨。要因材施教。如果你的孩子太过于强势,喜欢抢别人的梨子,那我们就要他或者她学孔融让梨;如果你的孩子太弱势,手中的梨子总是被别人抢,那么,你就要教会他保护自己的梨子,学孔融让梨可能适得其反。唐太宗一代英主,不能培养太子的英武,果断,吃的就是这种教训。

     下期请看《唐太宗是怎样成为一个英明管理者的》

    唐太宗写给太子李治的信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