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教育太温良 李治治不了武媚娘
(2010-08-09 18:32:48)
标签:
杂谈 |
《是非成败说通鉴之隋唐篇》
自小教育太温良
本版于7月21日国学版讲到唐太宗请的一帮优秀教师教不好太子李承乾,反而由天使变魔鬼,发展到封建社会最不可饶恕的罪行:谋反篡逆。李承乾自然被废了,接下来的事情,哪怕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再接下来的事就是被拍烂了的影视题材:武媚娘上位。今天,咱不重复这些大家知道的事,咱要讲讲大家不知道的事。李治的温良懦弱到底是谁的错?我们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要求他或者她乖,温顺。
在讲李治的教育前,我先给大家看一封唐太宗在高丽前线写给太子李治的信:
两次收到宫里头的来信,却不见稚奴(李治的小名)你的信,爸爸我担心得连死的心都有了。盼呀盼,不久前终于盼望你的来信,说你的媳妇有点小病,爸爸我高兴得如同死而复生。从如今起,如果你的头风发作,或者有小毛小病,一定要一五一十地写信告诉我。刚刚得到辽东前线的消息,特地COPY一份给你。稚奴啊,爸爸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
看看这两地书,父子情,还以为是一普通父亲写给平凡儿子的家信。完全不像电视剧里头那些蹩脚的编剧所写:皇儿,朕十分想念你,你要以国事为重,如何如何之类的。信里头唐太宗对自己的称呼就是“耶耶”,相当于今天的爸爸,对太子的称呼就是小名“稚奴。”唐太宗一代英主的慈父面目,跃然纸上。
不错,咱们的李治就是在这种温情的环境下长大的。
史书记载:“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至立为太子。”可见,李治一直到立为太子才出来见大世面的。
这样一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根本没做接班人培养的乖乖子,历史却忽然开他的玩笑了。
公元643年,李承乾以一场流产的政变结束了自己荒唐的太子生涯。唐太宗正在为此事伤心,犹豫时,大臣来济说:“愿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能终天年。”李世民没有幽禁或处死李承乾,而是将其流放到黔。他本来打算立才华横溢,广有美名的魏王李泰,李泰也就是长孙皇后的第二子。但李泰这哥们酝酿多时,临门一脚却将球踢在门柱上。他对唐太宗说:“父皇您把皇位传给我,等我百年时就杀掉自己的太子,将皇位传给弟弟。”然后又威胁李治说:“你小子跟叔叔李汉昌经常混,现在事发,我看你没好果子吃。”加之李承乾在招供时说,他谋反主要是因为李泰太得宠所逼。要知道,一些上级并不喜欢刻意谋求位置的下属,唐太宗马上想到杨广篡位的教训,他觉得李泰与李承乾是最直接的利害相关人,而李治与两个哥哥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一旦登基,两个哥哥都可以保存。于是,李治哥们软趴趴地登上太子宝座。
李世民的这一决定显示了他明君的本色,司马光也赞扬说:不以私废公。
消息一出,百官高呼:晋王李治仁孝,万岁。
仁孝,也就是乖乖子,新的皇上是乖乖子,没有派系色彩,谁不喜欢?
既然乖乖子上位了,就不用担心将来会出暴君毁灭江山,但毕竟李治没有作为接班人培养过,把持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帝国,没有些金刚钻的活是不行的。
但唐太宗的教育没有雪中送炭,反而是锦上添花。
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某日,吃饭,太宗对太子说:你要是知道耕种的艰难,就不愁没饭吃。某日,骑马,太宗对太子说:你要是节省马力,就能经常骑它;某日,泛舟,太宗对太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上的教育当然是对的,教育新的接班人要爱惜民力,轻徭薄赋,放到这个朝代都没错。问题是太子本来就仁孝,这项素质不需要太多的栽培了,唐太宗却还在重复教育,在某一出土壤上反复施肥,另外方面的素质。例如果敢,英武,能断,却不能补上来。
其实孔子在这方面早就有示范。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听到真理就马上去行动吗?”子曰:“有父兄在,怎能轻举妄动?”冉有问:“听到真理就马上去行动吗?”子曰:“是的。”公西华就不明白了,问孔子,怎么两位同学问同样一个问题,指导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有性格谦让,所以要鼓励点;子路性格过,所以要稍稍压制点。”李治是冉有那种性格的人,唐太宗应该学习孔子,在教育中多给点进取性的因素。
唐太宗对李治的教育,就缺乏权谋方略方面的。以至于后来的家业几乎载在媳妇武则天手里。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