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李水霞
(2017-11-16 21:13:31)首先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引起幼儿群体争论、探究的思维点,接好孩子的“每一个球”。活动是变化的,活动中的孩子是有各自思想的独立的个体,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活动并不一定照着你预期的目标走,有时可能会偏离了轨道。最为常见的就是幼儿的回答。佐藤学先生将师生之间的这种交流形象地比喻成了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不说什么,心里也肯定是愉快的,学生投偏了或投得差的球也能接起来的话,学生今后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平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幼儿发言时,总要一一帮腔、一一评价,将其发言的内容竭力吸引到自己的教学轨道中来;在幼儿发言时,脑子里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只注意了赶教学流程,并没去很准地“接住”每个幼儿的发言,长此以往,那些投偏球或投差球的学生就会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老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老师准备好的手套将球投进去。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面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其次需要教师用心地倾听“异向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决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和谐的声音伴随着,才是自然的。然而平时的课堂中,我们更多重视的是“双向交往”,也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来听孩子的意见。对与教师的思路相反的“异向交往”,特别容易被忽视。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教学的情景才可能更丰富而深刻。因为这是与老师思路岔开的、意想不到的、老师难以了解的发言。试想课堂上常见的“钓鱼”式的问答教学,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不喜欢,千方百计的牵着孩子顺着预定的教学思路走,不允许发生一点点意外,这样的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陷入肤浅和单薄了。这时,仁慈的宽容、连接性的询问和耐心的等待,往往能使孩子把自己的独特想法完整的表达,完美的呈现,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的展开,形成一个妙趣横生甚至是震撼人心的交响高潮。
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而言,无论什么样的发言和行动,都有其自身的“逻辑世界”;对教师而言,让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门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首先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佐藤先生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其次教师间要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研讨教学的目的不是对教学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个活动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幼儿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幼儿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要大力开发利用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使学校成为大家的学校,都热心于教育和学习,共同参与,真正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静悄悄的革命”是对教师“心灵的革命”,虽然来势并不凶猛,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革命的力量,正如该书最本质的阐述
“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后一篇:一年级语文教学心得-李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