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岭附近的短距离球处理--节选自《绿色疑惑》

标签:
教育 |
Jack吴:
美籍华人PGA教练,美巡赛著名评论家、 长期从事美巡赛技术分析和职业教学 ,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丰富,擅长竞技型高尔夫教学。
从理论上讲,对于职业球员而言果岭周围的短距离球不是多么难打的事情,因为事实上只要前一杆击球不出现失误,上果岭的把握基本上在90%以上,但是这个前提的假设恰恰是“前一杆不出现失误”的状况,如果前一杆失误呢?比如击球掉进球道沙坑、进入长草或者是水沟、树丛抑或是什么障碍里,恐怕上果岭率不会超过50%。在前边的文章里我们曾经讲过“美国公开赛上”世界排名第二的著名选手MICKELSON开球命中球道率只有28%左右,其他的几位著名选手的比率也不高。在本次比赛中,由于东湖球场的难度不及奥古斯塔,所以球员在开球上球道的平均率上还是较高的,尽管这样,还是有一些击球打在果岭外边的长草里或者沙坑中,同样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上果岭。这样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果岭附近的短距离球处理。
我们看看在总共四天的比赛上,文章中所提到的六位领先球员在果岭附近的状况:先看澳州球员ADAM SCOTT,四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是75%,也就是说在72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有接近18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18次击球就是所谓的击球失误并且直接造成果岭附近短距离球处理状态。而在这18次的短距离处理(我们称之为“切球”)中,ADAM SCOTT只有12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6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JIM FURYK ,四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是72%,也就是说在72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有接近20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20次切球中,有16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4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而吃到了柏忌。 GOOSEN, 四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是78% ,他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击球上果岭率最高的球员,也就是说在72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只有接近16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16次果岭切球中,有9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虽然GOOSEN的上果岭率较高,但他的切球靠近洞口率却不太好),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7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而吃到了柏忌。V.J SINGH的统计数字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因为他的第一阶段(前两天的比赛)表现较好,而第二阶段(后两天的比赛)表现较差,第一阶段,两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是76%,也就是说在36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有接近8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8次切球中,有6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2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而吃到了柏忌。第二阶段,两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下降到62%,也就是说在36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有接近10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10次切球中,有6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4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而吃到了柏忌。这几年始终处于低迷中的欧洲名将ERNIE ELS四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是72%,也就是说在72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有接近20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20次切球中,有13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7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而吃到了柏忌。最后是小将LUKE DONALD,四天中他的果岭送球一杆成功率是70%,也就是说在72次面对果岭的击球中,有接近21次没能将球打上果岭,这21次切球中,有14次成功将球切到洞口,然后一推进洞拿到“小鸟”或是保住标准杆。而另外的7次切球,都在洞杯6尺之外,没能一推进洞而吃到了柏忌。
四天中,我们除了看到六位球员的果岭附近短距离切球数据之外,还有他们使用球杆的种类和一些不同的击球方法:
http://s13/mw690/6a1e15b3tx6DvXfv6wId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