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十年间女子技术的改变(下)

(2013-10-12 10:24:20)
标签:

转载

十年间女子技术的改变(下)选载《绿色疑惑》观看女子比赛,感觉上最好的是她们在果岭上的表现,这也许与女子本身的细腻有关,如果拿女子球员与男子球员对比的话,唯一不分上下的(甚至略高一筹)就是果岭上的推杆。在本次比赛上有许多精彩的画面:老将胡斯特第十三洞的惊险保标准杆和最后一洞关键时刻保标准杆的8尺推杆进洞:老将胡斯特在第十三洞是领先两杆的优势,这一洞她的击球打短,第二杆调上果岭后距离洞杯18尺,并面对上坡的台阶式坡度,但她的保标准杆推杆一推进洞。最后一洞,当时形势异常严峻,索伦斯坦在比分落后的状态下奇迹般追平比分并在最后的一推上已经确保标准杆,在这样大的压力下,老将面对8尺距离的标准杆推杆准确进洞,将比赛送入加洞决赛。同样是最后一洞老将英格斯特三上果岭后,大斜线18尺下坡推的一推进洞和前面第十洞的惊险推标准杆:由于比分的落后,英格斯特在标准杆5杆的第十洞本想抓“鸟”,但开球打偏进了长草,第二杆再打偏,使得第三杆仍未能上果岭,在第四杆的切球远离洞口12尺的情况下,她稳定的一推进洞。大姐大索伦斯坦在落后两杆被动局面下的第十五洞16尺“小鸟”推:在索伦斯坦未完成这一洞“小鸟”推之前,现场观众、媒体甚至连她自己都以为没戏了,尤其是但当球打上果岭面对一个较长距离推杆时,人们的这种看法更加肯定,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16尺距离上,索伦斯坦竟然神奇的推杆入洞,拿下了这个“希望渺茫”的“小鸟”推。以及“千万宝贝”魏圣美第十、第十一洞的惊险保标准杆和第十二洞的精彩“小鸟”推:魏圣美在第十洞轻松拿下标准杆,第十一洞开球进入长草,第二杆长草击球冲过果岭,但是随后的一记短打和10尺推杆有惊无险的成功保住了标准杆。
这些精彩的推杆都可说为是经典的经典。但是赞扬之后,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在坡度较为复杂的果岭上,女子球员的控杆技术上的不足。
以第九洞果岭推杆为例: 

无论职业球员还是业余球手,哪怕是正在学球的爱好者,对于推杆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看似容易推起来难。特别是职业球员,哪怕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哪怕是在自己最熟悉的球场上,越推心里越没底,我曾在一次讲习班上讲过这样一些话,我说我在洛杉矶亚太棕榈球场打过一千场球,但是直到现在我对这几块果岭仍然没有任何把握。记得当时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疑惑和不以为然,他们不理解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参悟果岭上的艰难。
正确的推杆应该注意这样几个环节,从心理上,首先是集中精力,在推杆的一霎那注意力只有一点:推击点。其次是摆脱压力、心情放松,握杆的手感才会好。其三是不能有一点操之过急的念头,急躁是推杆准确性的最大敌人。最后是不认真、简单、随意的推杆都会导致失败。
从技术上,(当然有太多的技术要点)但是在这篇文章里,重点是推杆时的距离感,只有明确这种距离感,而不是靠推杆力量的大小,是靠头脑里的距离感,加上球杆的摆动幅度来决定。
我们从图中看到,恰到好处的(指感觉、力度)将球推到洞边的只有韩国老将朴世莉,而魏圣美果断的推杆进洞有一些冒险的成分,除此以外的几位球员都相继失误,老将英格斯特和索伦斯坦的下坡推力量失调,前者稍大。后者少小,而老将胡斯特的上坡推力量太小。可见,果岭推杆坡度与力度的协调是怎样的一种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

看女子球员与她们的球童
在男子比赛上,观众很少看到球童左右球员的场景,即便是资格很老、威望极高、与球员的合作关系极为密切的球童,给球员的建议是相当谨慎的,他们的责任是就是背包、服务、提供部分必须的资料,最多的时候是在果岭上帮助球员看一下果岭坡度,而这种时候也是有限度的在球员身后小心地提醒。包括世界第一老虎伍兹曾做过几次球童(非正式的,是为自己的好友、同学等等)也是三缄其口。记得某一年美国公开赛麦克尔森的话有些过多,时候当麦克尔森失利后,麦克尔森自己并没有针对球童说什么,但观众和媒体却突然间把相当多的失望转嫁到了麦克尔森的球童身上,并公开亮明观点:不喜欢他的话太多!
但在赛场上,球员与球童之间的重要关系绝对是用某种现象说明不了的。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不是球员与球童的关系问题,而是另外一个话题:当今大部分女子球员被“自己”的球童所左右的扭曲现象。
本人从事青少年高尔夫教练多年,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体会和认识,教练和学生的关系如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一方面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方面教练对学生有更多的不放心,这样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离开教练,学生自己所有的判断力是零。
在本届女子公开赛上,偶然的一次球场会所晚餐上,旁桌的几个现场摄影的话对我颇有震动:几乎整整一顿饭都在听老几位在措辞相当不客气的开骂场上这些球童(并不指名道姓),后来我听明白了,他们的中心话题就是好不容易扛着几十磅的机器冲到球员击球落点架好机位,却常常被这些球童档个结结实实,本人曾做过几年的拍摄工作,也算半个同行,所以一听就懂,在高尔夫现场转播中,除了一些果岭边固定录像机位外,大部分摄影要跟随球员移动,而习惯的机位是架设在球员身后,这样从球员准备、到击球、到后续动作、到球的飞行,摄像画面是完整的,也安全(总不能让摄像站在球员前面)。在男子比赛上,这个角度上的画面里的球员很完整,球童往往讲上几句短话后很快离开站在一旁,但在女子比赛完全不同,几乎到了球员挥杆的时候,球童仍然站在球员身后“岿然不动”,(球童在球员的身边寸步不离,从准备动作,一直到挥杆击球)不但堵死了整个画面,也是机位的固定相当困难。难怪这几位老兄颇有微词。
从中恰恰说中了我所要谈的这个话题。
事实上,在女子职业球员当中,这些球童的角色绝不仅仅限于球童本身,他们是球童、也是陪练、甚至是教练,这样在练习场上的长期合作,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使球员之中的大部分人养成了相当程度的依赖性,这样一旦大赛来临,赛场上的千变万化,球员自己及其缺少自己的判断力,这也就出现了赛场的这种奇怪现象,球童参与太多的比赛,更有甚者直到球员挥杆仍然在旁边“指手画脚”,虽然以比赛规则来说,这是允许的,这也是规则本身的漏洞,但事实上,赛场上的不协调和观众、记者们的某些抱怨是暂时的,而真正受影响的是球员本身,过分的依赖会失去高尔夫自身最重要的东西:“高尔夫智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