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而安堂
而安堂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56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9月23日

(2013-09-23 13:51:02)
标签:

体育

http://s5/mw690/6a1e15b3tx6CSksv8A4a4&690

 

Jack吴:

美籍华人PGA教练,美巡赛著名评论家、 长期从事美巡赛技术分析和职业教学 ,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丰富,擅长竞技型高尔夫教学。  

      1989年在圣地亚哥圣维格尼塔(San Vicente)高尔夫职业俱乐部接受职业训练,1991年通过美国高尔夫业余联合会(USGA)单差点测试,并获得过包括“美国奔驰锦标赛美西区冠军”,“全美业余职业俱乐部联赛93、94年度总冠军”,1996年以单日36洞152杆(平均76杆)通过美国高尔夫职业协会(PGA)技能考试,并在之后完成两年的教练专业课程,成为高尔夫PGA职业教练。

       2011年将多年在美巡赛的技术分析文章汇总编辑出版了《绿色疑惑》一书,在中国的高尔夫球届引起轰动。并负责编制了《美国通用高尔夫教大纲》一书。


 在BAY HILL CLUB AND LODGE球场,最大的障碍是湖水与沟渠组成的网状结构,在18个洞中有十条球道上有水,其中最著名的是环湖的四个洞,其难度之大,不亲身站上发球台很难得到真正的了解,这也正是球场设计者的精心所在。面对如此难对付的球洞,球员无论从战略战术的安排考虑上,还是心理应对上,都不敢心存一点侥幸和轻视,但是打水球又与其他障碍不同,其他障碍(如树林、沙坑、裸土、长草、沟坡等)起码还有调整的机会,处理好的话不会影响到杆数,但水障碍不存有一点幻想的余地,下水了就得接受罚杆(尽管有时候球员想尝试下水击球,如在本次比赛第三天中GARCIA和CLARKE都曾脱了鞋袜卷起裤腿下到水里,但尝试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极不情愿的接受处罚抛球)。

理论上讲,面对水障碍的最简单处理方法有五点:

    第一:避开水障碍。这是连不打球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但不打球的人不知道有些水障碍想避也避不开,有些水障碍避开了更危险,大凡有水的地方,设计者都会寻着球员的普遍心理,在相反的区域设下更难对付的陷阱。在BAY HILL CLUB AND LODGE的水障碍的另一面,特别是落球区一带,除了长长的深草以外,还有巨大的球道沙坑和树木、沟渠、车道以及裸土地等,专门等待着球员为避开水障碍而偏向这边的球。这就是我们上边所说的“有些水障碍想避也避不开,有些水障碍避开了更危险”的真实原因。

    第二:忽视水障碍。这种忽视水障碍的方法是目前许多职业球员在比赛中常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当你面对水障碍的时候忽略掉它的存在,把目标线向远延伸,重新锁定在更远的标志上,如建筑物、醒目的风景区或者天空上的白云,总之就是在你击球的时候你的瞄准点是超越水障碍的。

    第三:不怕水障碍。不怕水障碍乍一听起来有点“二虎儿”,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暗示,因为这是在球员充分了解这一球洞之后所做出来的决定,这个决定取决于“反正也没地方躲”,而且最有理由说服自己的是“球道那么宽不会打到水里”,有了这样的心里,球洞再有圈套,你也是套外之人。

    第四:承认水障碍。承认水障碍不是叫你以此而投降认输,而是在球员的心里自然承认他的存在,也自然正视他的危险,因为只有把这一切看作是球场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顺其自然的接受这一切,从而引导自己也同样顺其自然的挥杆,保持住自己顺畅的节奏,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水障碍。

    第五:喜欢水障碍。这是一种境界,是职业球员从各种大赛奔波中陶冶出的一种超越比赛的境界,能够把自己的全部感觉溶于球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发自内心的认同她、喜欢她、热爱她,有了这样的境界,看水就不再是水,而是球场的一道风景线,一个最自然的组成部分,你的感觉就会由此游刃有余。

我们由此在BAY HILL CLUB AND LODGE选择几个最据典型的球洞,看一看在本次比赛中,球员是怎样制定战术并加以实施的,也由此可以看到他们的正确与错误:

 

第六洞PAR 5  558码

 

图中红色是老虎伍兹的击球落点,前面我们已经专门做过叙述,他是典型的避开水障碍的打法;图中橘红色是OGILVY的击球落点,由于距离见长,在这个五杆洞OGILVY采用两上果岭的打法,但在第二杆268码距离上,他对自己越过水障碍上果岭还是缺少信心,结果下了果岭右侧沙坑,最后三上果岭两推得PAR,两拼果岭等于白拼;老将RAMPLING(黑色)在打这一洞的时候总成绩排在第一位,所以他选择了最安全的打法,他以铁杆开球安全上了球道,但是第二杆小心之中险些出错,球在滚动之中险些下水,这一惊吓非同小可,第三杆躲着湖水下杆,球停在果岭前面的长草里,最后一切一推勉强保住了标准杆;ALLENBY是敢打敢拼的球员,但在这里(粉红色)用了三杆才接近果岭,特别是第三杆127码距离平顺的球道,他照样没敢直攻果岭,偏右的角度让人不能理解;(白色)WESTWOOD的下水使他的成绩从这一洞开始就再没有出现在球场题板上。

 

第十一洞 PAR 4  438码

 

从图中(红色)老虎伍兹由于开球的不稳定,面对水障碍他始终选择了避开的打法,从图上可以看到他的两次击球都有意偏右,问题是水障碍是避开了,但同时避开的恐怕不仅仅是水障碍,同时避开的还有果岭上最重要的地方“洞杯”;(橘红色)GARCIA的冠军擦肩而过除了推杆的痛苦记忆以外,恐怕就是这里了,在比赛第一天和第二天,他的两次下水直接丢了三杆,在第三天,惊弓之鸟般的站在发球台上,GARCIA老老实实采取了最简单的办法:避开水障碍,于是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他的第三天落点远离水面也远离了果岭(下了右侧沙坑);老将(粉色)CLARKE曾脱了鞋袜卷起裤腿下到水里就是在这一洞,他的开球应该说无可挑剔,但是189码第二杆落在水边然后滚入水中,小球沉在浅浅的水下,CLARKE下到水里,水下很陡的坡度使他站不稳,这种情况下万一球没有救起麻烦反而更大,他最终还是爬上岸向裁判表示接受罚杆抛球。

总之,面对水障碍无论从理论上怎样阐述,球员在比赛中都会根据现实情况作出最简单的决定,无论这个决定的效果怎样。但是,我们更希望在比赛中球员能够轻松自然的通过水障碍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无谓的失误。

 

 

错误八十:长距离三杆洞中两代球员的不同打法

 

近年来,PGA各项赛事的流行趋势主要是对球场的大幅度改造,球道越来越长,障碍区越来越复杂,四杆洞超出500码距离已是常事,三杆洞超过200码以上也极其自然,而职业球员伴随着球具的不断改进距离也越打越远,在这样的变化中,早年的一些高尔夫理论显然明显落伍(依照原来的距离观念:一号木杆为270码;三号木杆250码;五号木杆230码;三号铁杆200码;四号铁杆190码;五号铁杆180码;六号铁杆170码;七号铁杆160码;八号铁杆150码;九号铁杆135码;P杆120码),而现在所有的距离起码平均上提30码,个别年轻球员甚至更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常在一场比赛上看到球员们五杆洞只要不超过六百码、不是特别的障碍,都能轻松两上果岭,四杆洞开球之后总是P杆S杆的轻打,好像球道距离根本不是现在这些职业球员考虑的内容),那么以现今的距离概念在比赛中怎样来制定相应的战术呢?我们以BAY HILL CLUB AND LODGE球场的几个三杆洞来探讨这一问题,从中我们也许会发现某些规律。

在本次湾丘邀请赛上,位居领先的球员中,超过35岁的老将有RAMPLING和CLARKE,年龄在26岁以下的年轻球员有CARCIA和OGILVY,我们暂且以年龄把他们划分为老一代与新一代,看看在上述三个三杆洞上他们各自的应用策略和打法:

218码 第2洞,这一洞由于水在发球台一侧,地形属于渐渐向上的坡度,218码由低向高打的感觉,实际上还要加一杆甚至更多的距离,CARCIA和OGILVY四天中只更换过一次6号铁杆(原因是洞杯在那一天的设置过于偏后)其余时间都是用七号铁杆开的球,CARCIA两次直接上果岭,落点在果岭前部,一次拉右出了果岭,一次打短,离果岭只差一码;OGILVY三次上果岭,落点一次与洞杯等距离,两次在果岭前部,一次偏左进了果岭左侧沙坑;而老将RAMPLING和CLARKE分别使用过四、五号铁杆和四号铁木混合杆,RAMPLING三上果岭,落点均在果岭后部,一次偏右停在果岭侧后面;CLARKE同样三上果岭,落点一次在果岭中部(恰好这一次洞杯设在果岭后部),两次在果岭后部,一次落点上了果岭但由于没有停下来球滚出了果岭。

(见图:CARCIA为红色,OGILVY为深红色,RAMPLING为灰色,CLARKE为黑色)

 

 

219码 第17洞,这一洞湖水在果岭与发球台中间,浩瀚的水面给球员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当洞杯设置在果岭右半区,任何距离上的失误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丢杆,所以在这一洞四位球员均选择了远离水面瞄准果岭左半区的打法,但这样一来距离更长,虽然避开了水面,但控球的难度更大。CARCIA和OGILVY在洞杯右置的三天中均使用五号铁杆,两人同是两上果岭,一次打短;而老将RAMPLING和CLARKE是三号铁杆与4号铁木混合杆,RAMPLING一上果岭两次打过;CLARKE三上果岭,但所有停球点都在果岭尽头。

(见图:CARCIA为红色,OGILVY为深红色,RAMPLING为灰色,CLARKE为黑色)

http://s5/mw690/6a1e15b3tx6CSky66pK4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