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8月09日

(2013-08-09 23:54:58)
  错误四十六:外界的因素:客观看别人

我们知道输掉比赛可以找一千条一万条理由,问题是长此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胜利者,就是球员本身也亦然,很少会换一个角度仔细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次“莱德杯”输球,美国球员首先输在外界因素上,就其细因有四:
其一:球场设计的风格限制了美国球员的发挥,BELFRY的设计是典型的欧洲球场套路,其球道狭窄和较短距离上的弯曲转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球员长距离打法,在这此比赛上大部分美国球员的发球都是用球道木和铁杆开球,而欧洲球员都用1号木杆开球(老虎伍兹的平均开球距离是330码,而在这此比赛上他的开球距离平均只有289,而且平均上球道率不超过3成,整场比赛老虎伍兹都是与长草和各种障碍调整挣扎;而另一位球员“左手怪”米克尔森更是如此,他的击球几乎杆杆陷入麻烦,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特别在他与老虎伍兹搭档的四人两球制比赛上,米克尔森的合作态度和表现欲望很强,一是为了比赛,同时也是为了与老虎伍兹的相处,近年来由于某些媒体的夸大,在他和老虎伍兹之间有些不太和谐,但是往往事情总是不尽人意,他越是想打好,却越是打不好:在第17洞,老虎伍兹终于以一杆精准的控球打败欧洲选手WESTWOOD和CLARKEY艰难的把比分追成平手,米克尔森却在第18洞开球中远远偏离球道打成死球,最终输了整场比赛。)
其二:果岭速度慢,是美国球员输掉比赛的又一主要因素,PGA所使用的大部分球场其果岭速度通常在11-12之间,而BELFRY的果岭速度只有8-9之间,在相对较慢的果岭上推球,找不到感觉是很自然的事情;(最有说服力的例句是欧洲选手号称“打虎英雄”的年轻名闯将GARCIAI,自他出山以来曾在PGA赛场刮起一阵西班牙旋风,一度时间勇夺3项桂冠并与老虎伍兹“扭打在一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但是不幸的是GARCIAI的推杆出了状况,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比赛,勇猛的势头在小小的果岭上一挫再挫,从而彻底败下阵来。有许多专家和选手对GARCIAI的评说十分忠肯,认为GARCIAI如果解决了推杆问题,他的前途仍然不可限量。由此说GARCIAI的弱项在他的推杆。在这次“莱德杯”较量中,GARCIAI的对手是PERRYI和CLNK,这两位美国选手何其人也?老将PERRYI纵横PGA几十年宝刀不老、战绩辉煌,靠的就是他的果岭功夫,他的推杆指数多年排在前列;而另一位CLNK,2006年“总统杯”美国队队长,一柄超长推杆纵横天下,战无不胜,就这样两位“超级推杆”在BELFRY只有8-9速度的果岭上“丢了大人”,PERRYI怒火中烧差点撅了他的推杆,而战胜他们的恰恰是GARCIAI。)
其三:长草和沙坑的设计,由于欧洲球场的风格限制了美国球员的长打,迫使他们改用球道木和铁杆开球,这样一来开球的平均距离就会减少,以老虎伍兹等人300以上的平均距离降为260-280码,而这样一来正好“请君入瓮”,BELFRY的球道障碍区全部设计在这个区域内,使控球的难度加大;(在四人两球制的对抗中,老虎伍兹、米克尔森与欧洲选手WESTWOOD和CLARKEY的对决,前5洞老虎伍兹与米克尔森配合自如,轻松吃掉对方三洞,领先3分。但是在进入第六洞后,问题便接踵而来,这一洞450码小左转的球道,障碍区从260-280码之间,球道两旁有高大的树木,这一杆老虎伍兹用5号木杆开球,直进沙坑;第二杆米克尔森沙坑球打短,欧洲选手轻松拿回一分。紧接着第7洞老虎虽然躲过沙坑却没能逃出长草,小球再进障碍区,迫使米克尔森以7铁强攻,结果未能如愿又丢一分。这样简单的丢分,让老虎伍兹、米克尔森感觉上有点“有劲使不出来”。)
其四:作为外界因素,也许这一点才是最主要的——观众。三天的比赛,每天前来观战的观众高达4万人,这些观众几乎全部是欧洲球员忠实的追捧者,客场劣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球员,更重要的一点是欧洲观众的看球方式不同与美国观众,在PGA赛场上你更多的看到观众对好球的叫号和对坏球的惋惜,基本上不叫倒彩,而这一点欧洲观众更多的是叫倒彩,美国球员打好的时候掌声是出于礼貌性的,而打不好的时候,掌声是发自内心的。同时,欧洲观众由于更多受其他体育比赛影像,观球心态较为热烈,因而现场气氛稍显吵杂,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美国球员地发挥。(例如,老将FUNK在第15洞第2杆面对水障碍击球落水,我们在现场听到的不是无可奈何的惋惜声,而是一片叫好,部分观众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再例:如第2天四人两球制唯一为美国赢下比赛的DIMRCD和HAAS,他们两次在果岭拿下关键推杆的时候,得到的都是倒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