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定观经》
夫欲修道,先能舍事。
注:修己之心,名为修道。一切无染,名为舍事。
外事多绝,无与忤心。
注:六尘为外事,须远离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更不染着,名为多绝。心境两忘即无烦恼,故名无与忤心。
然后安坐,内观心起。
注:诸烦恼既去,则坐立始安。若觉一念起,必须除灭,务令安静。慧心内照,名曰内观;漏念未除,名曰心起。前念忽起,后觉则随;心既灭,觉照亦忘,故称除灭。凡心不起,名之为安;觉性不动,名之为静,故称安静。
其次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
注:众心不起,忘念悉忘;忘想不生,何曾有贪着,故曰灭除。
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注:昼之言净,夜之言垢,垢净两忘,日夜勤修,无有间替,故名不替。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
注:妄想分别,名曰动心;觉照袪之,故名为灭。慧照常明无有空间,故名不灭照心。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注:专注曰凝。不起一切心,名曰空心。一切无执着,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注:若取一法,即名著相。心不取法,名为不依。现而常寂,故为常住。
然则凡心躁竞,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
注:言习性烦恼虽可灭除,初学道者定力未成,除之甚难,若暂停用功则又失之也。
去留交战,百体流行。
注:心起染境,境来牵心,心境相染。欲念与道念难分难舍,故名交战。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体流行。
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注:定心不起,则契真常;一念不收,千生之道业遂废。修道如煮菜,火候不至,盐糖未调,其味不佳,然不可就此作罢,必待纯熟,则美味可口。否则,自暴自弃,千生万劫道业休矣。
少得静己。
注:初得清净,正慧未生,故日少得静己。
则于行立坐卧之时。
注:行立坐卧乃四威仪之时也。
涉事之处,喧闹之所。
注:见一切诸相,为涉事之处;起一切诸心,名为喧闹之所也。
皆作意安。
注:息乱归寂,名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为安也。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注:有无双遣,寂用俱忘,万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则又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
注:偏心执静名曰束;心外见相,名为颠也。言修道收心,不可固执性急,否则病也。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
注:从定发慧,名曰放任。定慧齐融,名曰得所。修心之道,须收放自如也。
自恒调适。
注: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调适。
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得本元寂,故为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求就喧。
注:习性尘劳,常须制御,不可纵逸,自寻烦恼。
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
注:见本性空寂,无吵闹、烦恼,故为真宅。慧用无边,有事皆通,故为应迹。
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注:本心清净,犹如水镜,照用无碍,万众俱现,名为现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
注:诸法性空,寂无所起,故为入定。
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
注:急求知见,真定乃亡;贪着诸相,心性自伤,故云无慧。以自然而体道,道自生也。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
注: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所发是真智能。
慧而不用,实智若愚。
注:了无分别,名之不用;韬光晦迹,故曰若愚。修道有大智若愚风范,方算到家。
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注:寂照齐融,动静自如,故云:双美无极。
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
注:若以心求相,诸相应生,一切邪魔,竞来扰乱。
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
注:若见诸天尊仙真神相,虽是吉祥,但不可取着。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
注:前念不生,故云无覆;后念不起,故曰无基。
旧业日销,新业不造。
注:宿习并尽,名曰旧业日销。更不起心,故名新业不造。
无所罣guà碍,回脱尘笼。
注:一切无染,故名无所罣碍。解脱无系,故云回脱尘笼。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注:智照不灭,名曰行而久之。契理合真,故云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
注:得道者,心现出七种象征。
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
注:心得清静,尘念尽知,故曰觉诸尘漏。
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
注:真气合于胎息,痼疾尽瘳,体道合真,身轻不老。
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
注:骨髓坚满,故填补夭损,驻颜不变,名为还年复命。
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注: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lù,故曰仙人。
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
注:得本来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
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
注:真气通神,阴阳不测,故曰神人。
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注:真神契道,故曰至人,又称金仙、如来。
其于鉴力,随候益明。
注:鉴力者,常照不息也。益明者,明明不绝也。道力愈强,火候愈明显也。
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注: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能圆明,万法俱备。
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
注:通神合道,则道真成;心惑身亡,不离生死。西升经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故学道者,久无现出一种征候,表示其功力未至,日月逝矣,年龄增长,色身衰败,自称慧觉、成道,实皆非也。故当把握光阴,勇猛精进。
颂曰:
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
各具真种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
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杨生曰:叩谢天尊垂赐宝经,耳闻真经,若有所得,心神为之清爽。天下众生又多一真经可以为鉴了。
天尊曰:愿天下学道者,皆能学此定观经,尤其习定学静者,更应默诵,自可以入定通真,有不可思议灵验,切勿轻视之。吾再带杨善生参观「灵修殿」,听灵宝高真说法也。
杨生曰:好的。感谢天尊引度。灵修殿内果然不凡,殿中广阔,高真甚多,每人全身都会发光,脸上都充满着慈祥,请问这位高真,不知您如何修成今日之果位?
玄灵金仙曰:善哉!我成道已有百余年,生于四川人氏,幼时双亲均殁,故四处叫化,但我心不贪,七分饱而知止。一日栖息于一道观,蒙圣德大师收我为徒,传道授法,经过十余年之苦修,层层魔考不退,而有今日之成果。
杨生曰:是否可将您修道过程详述之,以供世人参考?
金仙曰:红尘之事,我已不过问,不想多言。
天尊曰:为度世救人,请您说明吧!
金仙曰:好好!非我不慈,实是世人难度。想起我修道过程,坎坷不平,历尽沧桑之苦,食而清水,睡而木床,有时参玄运功,入定出神,经月不醒。亦曾患病不愈,体生疮癞,被师逐出门外,奄奄一息,然道志不变,后师赐灵丹,而癞疮结疤痊愈,恢复如初。一次因显神力治病,求治者日以成千,被官府以惑民聚众逮补入狱,我于狱中趺坐入定,悟之此乃历劫累积之罪业,为避阴司牢狱,必藉阳世枷锁以消之,故无怨恨之心,狱中静心忏悔往业,以修来功。半年之后,因查无罪证,始被释放。一日,暮归途中,遇一绝色女子挡路,自愿拜我为师,以求阴阳双修,所言尽皆淫荡挑逗之语,体态迷人,深情款款,我严词拒之,不为所动,虽其百般纠缠,我仍道心坚定,其无奈径自远去。后觉此乃色魔考验,庆幸过关不致沉沦爱欲情海,修道者慎之!凡遇此境,只有作幻身想,粉白黛绿、美丽红妆,尽皆迷人耳目,杀人利刃,有偈云:「修心先作如是观,
色相皆幻有何贪;
四大假合无常限,
苦苦连天出世难。」
可不畏之!凡修道者,患难必多,乃在消去三世业障,故当存欢喜接受魔考。劝世人修道,遇魔难病苦,或身家变卦,切勿退志,一旦气馁,则魔胜道败也。我修至业消障除,发现自我原灵,脱壳飞升大罗仙境,至今逍遥无尽,与各金仙互参道光,永不转轮。
----------------------------------------------------------
《太上老君内观经》
中华道教经过千年的淬炼,留下众多经典精华钜著,至今还绽放着琉璃色彩般的灵性光芒。在众多道家典籍里,《道德经》可算是道教一切经典的始祖,许多道教流传的经典书籍,皆离不开此经义大纲。而道教随着佛教的经典传到华夏之地,对道教的修持原理,也起到了互引互补的作用。可以说,方式名相各异,基础修持原理互通。佛与道本是相互而存,相应而生。紫气东来还是西方极乐,皆是万般因缘的慈悲愿力下化生而来。今生所信所学,都是无量宿世所累积而成的因缘。无论往东还是向西,皆离不开习静入定明理的基本要理。自古证入虚空的大觉者,本我意识彻底破灭化空,内心唯独灵光奕奕,恒古长空。当中绝是非、无对错、破名相、入大道、遍法界;佛陀老子本一家,二人联袂唱双簧。
《太上老君内观经》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若以传统经典来修持,对精神灵性修持上的提升,肯定会有所收获。若当古文来细细欣赏品读,可真谓中华文字组合上的极致美感体现。千百年来,获得精神悟境的圣哲,文字般若皆从心念自然流露。由内而外,无不宁静无为;起思动念,无不利益众生;神思所到,无不字字精巧,句句玑珠,当中不含一丝瑕疵。无事偶来品读,犹如把玩一块温润无瑕的美玉。美哉!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人心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