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 秘方
药物组成:
桂枝15g
白芍15g
海藻50g
昆布50g
土茯苓50g 生首乌30g
全虫10g
猪蹄子2根〈最好前蹄〉.
用法与用量:
将药物拿中药袋装好密封.把猪蹄子洗干淨砍成块.药材和猪蹄一起下锅炖至肉熟即可.分两天食用.一个礼拜服用一次.轻者三剂痊愈.重者六剂痊愈!
禁忌:
结合患者身体状况而定.如无高血压.心髒病.糖尿病之类的人均可使用!
望 诊
望诊在四诊中排第一,很多人讲望诊是最神的。我认为望诊不是最神的,而是最方便的。走在大街上人家不会让你摸摸脉、看看舌头,看看脸总不犯法吧。最早我对望诊有兴趣还是受祝大夫影响,他对耳诊研究很有心得。以前我们俩坐公交车时,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的耳朵看,看的多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多了。我今天主要讲临床上的一些体会。第一部分是望诊中的多信息论。有人望诊望手、望眼睛、望耳朵…都有,生物全息学说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既然有那么多机会,脸上首先有七窍,有颜面、有脸形、有头发,还有胖瘦,有很多供我们看的。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在学习望诊时只在一方面下功夫,而应学习多方面。我认为望诊的望是观察而不是简单的看。不但有观,还要有察。我学习中医以来至今,最喜欢的是张仲景的序言。我对望诊有兴趣亦始于此。连张仲景那么高明的人也佩服扁鹊的望诊,后来他也有许多神奇的望诊的故事,我小时就受此影响。我就想何时我也能“见垣一方人”。从医至今近三十年,我有一种体会:只要掌握了方法,这些并不难。难的是你不要抱着这么个想法:我看鼻子最好,我看眼睛最好…祝大夫有一句话:望诊再准,也只有70%的准确率。我若有三个方法诊一个胃病,我在三个地方看出来了,准确率是不是到80%了?若有五个方法,是不是到90%了?临床上我不但望多处,还把望、闻、问、切有机结合进去,准确率就高的多了。
一.望诊中的多信息论:望诊一定要从多方面获得信息,才能准确。第一点我总结出两句话:“从有意处落目,从无意处发现。”何谓有意?别人找你看病,你还漫不经心吗?我说“有意”首先是病人来了我要专注于他,我要聚精会神的,但绝不是死盯着他不放。曾经有这样的情况:病人来了旁边的学生死盯着人家看,别说是女的,男的也让你给看脸红了,就把某些方面掩盖了,我们还怎么看呢?所以,我眼的余光特管用,最会偷看人!这偷看还得有技巧,不能让别人认为你贼眉鼠眼的,得让别人感觉你很亲切,很关心别人。病人有一个优点,你马上就点出来,气氛一下子就缓解了许多。我看病时,若细看病人眼上长的痣,就会对他说:“你眼睛长得真好。”病人就会喜笑颜开,他的面部就放松了。在专注时一定要用活法。我看眼睛大多与舌同时看。在看一次病时,我通常会看病人四五次舌头,实际我在看一次舌时就偷看一次脸,真的很重要,在看舌时他不戒备你。后来我发觉舌头看三遍后结果不一样。我看病很重视津液。一个人刚进门还没说话,一伸舌头津液是很好的。如果说半天话后再伸舌津液不少仍然很润的话,这人的病就不要紧,治疗起来容易得多;如果说十分钟话后与初时舌象不同,治疗时要考虑津液的问题,津液供不上了,这人可能出现急躁、易怒。治疗时我就要加重一些气阴方面的药,或加一些升腾方面的药。“关注”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不停的去看,并把看放在语言交流之中,要尽快地让病人放松下来配合你。比如说站在这里讲课,我就有点紧张,表情就很不自然。我不随意,你就看不到真正的我。看病时也是这样,很多病人一坐下来手心就冒汗,其实他手心并不是真的出汗,等他坐了十分钟后再去摸他的手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才对他的诊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所谓在“无意中发现”,是指在自然中发现。我有这么一个信念:希望在两分钟内与病人打开隔阂,进入默契阶段。这很重要。所谓默契,绝不是病人跟你默契,而是你跟病人默契。病人刚进来,你有意地观察他,他却什么都不知道还跟你说个不停呢.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诊病状态,病人有不同的心态,他们跟你配合的程度就不一样。这时我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我认为对疾病最了解的是病人而不是医生。你得先知道病人来求诊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医生来说,病人要解决的是他的所求,不是说你认为他有什么病应该从哪里治。
第三个阶段是出神入化阶段。这个“神”是病人出来,“入化”是医生入进去。你要把病人的表现迅速转化为你所掌握的信息,然后在他身上得到反馈。病人说腰疼,你就说好我给你治腰疼。病人肯定不干,他要求你说明腰痛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脑子根本没有去想,这就麻烦了。病人来看腰痛,我可能在望诊中先看他肾的部位——肾的部位在两颐(即耳前),如果没有问题我就看另一个部位——目外眦下方也属肾。这一点是怎么得出来的我后面会说明。所以要病人配合,不知不觉就进入医生所设的圈套之中。这圈套不是要去坑害病人,而是让病人把他身体上的不适纳入你的视线和诊疗中来。举个例子:如果有一病人眼窝深陷,我一般认为眼窝深陷是胃气虚,这时候我就迅速地看鼻翼颜色的变化,这两部分都是胃气的体现,同时看舌有没有胃气,我还看耳朵上的胃区。若病人只是眼窝深陷,在别的部位都找不到支持胃不好的证据,这时再细心的体会他的脉,发现两寸脉弱,这时我就不把两寸脉看作心、肺而是看成是头部。因为眉属膀胱经,膀胱即太阳,太阳居最上,一定要往下照。这是我就认为病位在头。我再看舌,还没伸舌他就长出一口气,这是就要找根据了。他没有胃的症状就该有头晕的症状,一问果然,并说有家族性低血压。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儿(上眼睑)只诊胃气虚,这时我就多了个发现。这个发现是在诊病当中无意碰撞得出的,绝不是刻意找的。我就开方,并问他除了治头晕还有什么要求。他说还有脱肛。大家知道,不管低血压,还是胃气下陷,还是脱肛都是一个方法:提升中气。这病人是不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以后碰到脱肛的,我就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从上眼睑下陷观察脱肛的符合率是多少?在这之前,我们脑子里之有一个成见,今天病人无意中给了我们两个信息,在这时候我就特别感谢病人。现在很多医生老跟病人发火,没有理由啊是不是?病人那么信赖你,把生命交给你,把钱送来,你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说和苦药汤就喝,你说扎针就扎两下。望诊一定要注意多信息、多靶点、多方位的丰富诊断。我下面讲一个例子。在看病过程中,有很多是医生没有留意到,因为病人太多了。若是一上午看三十个、四十个病人,你不可能每一个病人都看得那么细。也有可能你漏掉、丢掉的时候。有时候患者的无意的表情可以给医生很好的启迪。曾经有那么一个男性病人,三十多岁,他有一个动作。他还年轻,脸上没有皱纹,但脸颊上的一块肌肉老频繁的往上抽,给我的感觉好像在眨眼。他的动作多了我就发现了。发现他这地方实际上有个印。我问病人你想看什么?他说耳朵老痒。我才知道,他这地方老皱是因为耳朵痒,神经反射。后来我在看病时,一看这里有皱纹就问病人是不是耳痒、耳鸣,病人都说是。耳跟肾有关系,所以我诊断肾时也看这个地方。但也有这里有皱纹的病人无耳痒、耳鸣,肾也不虚。你别着急,慢慢找,一定能找到肾虚的根据。我曾经看一个病人,肾性高血压,这时西医的名词。我问病人你耳痒吗?不痒。耳鸣吗?不响。腰疼吗?不疼。然后我一评脉,病人是个男士,两尺脉却特别大。我说你有高血压吗?他说我有啊。我说你的高血压是肾性高血压。他说协和也是这么说的。我发现这个地方与肾有关系,同样的情况呈现在不同人身上,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把一样东西看得太死了。有一次我和学生在讨论手诊,有一个擅长看手诊的人给病人看手,说病人胃不好,还得说出胃怎么不好,是胃溃疡、是胆囊炎什么的,得精确地说出来。我说那就不是中医了。我们一定要切忌这种刻舟求剑的望诊。后来我发现爱眨眼的人,你们说眼睛与谁有关系呀?同学:肝。只跟肝有关系吗?“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呀!有人认为眨眼病位就在肝,可是那位病人恰恰不在肝在肾。曾经有这么个病例,我当时过于自负了,病人眼睛频繁地眨。我问他眼干吗?他说眼干。我因为太喜欢用逍遥散了,所以加味逍遥就上去了。结果吃完什么事都没管,还拉稀。我找不到答案啊,我在舌象上、脉上死拉硬拽地硬是要找到肝血不足的证据,但病人吃了没效还腹痛,说明我的药过于凉了。我就反复地观察,并与病人交流,最后他告诉我一个现象:早上一起来脚后跟就疼。我问他睡觉什么姿势。同学们注意啊,早上醒来脚后跟疼也可能与睡姿有关系。他说:我一般睡觉不枕枕头。这时我脑中就有个想头了:他不枕枕头,往头上去的血就多,脚底的血就少,因为头离心脏比较近,对不对?我们说手凉脚凉,但没人说我脑袋凉的。“头为诸阳之会”,它决不能够脑袋先凉,头部血管又那么丰富。我问他除了脚后跟疼,有没有脖子不舒服?他说有。中医讲“肾主骨”啊。这时候我赶紧再在脉上去体会,这时的脉不知怎么肾脉竟是虚的。我当初怎么就没发现呢?然后我就开了独活寄生汤加上青黛、木瓜。这两味药以前介绍过,是祝老治疗脚后跟疼的经验对药,再来复诊的时候,病人眨眼的现象得到了改善。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若有人早上到我这来看病,上眼皮是肿的,我就问他有没有脖子梗不舒服,我发现上眼皮跟颈椎也有关系。大家试想一下,这个关系是怎么联系上的。这一是临床上发现颈椎不好时这里有变化,第二从经络上说这是足太阳膀胱经,它是相邻的。你能眉毛不动地眨眼么?试试可以,这是正常的眨眼。但当你老是眨眼睛时,眼眉是不会不动的,它的幅度太大了。它的幅度变大后,一定跟膀胱经有关系。也有的人频繁眨眼眉毛不动的,这时你就不要考虑肾了,要考虑肝,加上养肝血的药就有效。这就是绝活!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在望诊中的体现!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把病给定住了,于是也把你定住了。我看病时还喜欢问职业。曾经有这么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画京剧脸谱的。我就让他给我讲讲,各种剧目不同,霸王项羽的脸谱也不同。这些脸谱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他说有,眼睛这里是往下垂的。我问他眼睛为什么要画下垂,他说眼睛下垂的短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问他是谁告诉他的,他说他的老师就这么传的。我认为这其中一定有道理。后来我去看医院心脏监护室的危重病人,看他们的眼窝是不是低的。真有一部分人是低的。后来我觉得我错了,又跟画京剧脸谱的人交流。我说我发现眼睛下垂的人都心胸狭窄。为什么?因为我后来一想,项羽早死是因为他跳乌江死的。这就是悟,我把它弄活了。因为我去心脏监护室去看,有人的眼睛不低也照样死了。我就想项羽不是患心脏病死的,而是自杀死的。这类人有自杀倾向,或者说这类人小心眼,易得抑郁症。后来我临床观察,还真的是爱得抑郁症,所以开方就开十味温胆汤啦。
第三部分是把望诊载于闻、问、切诊之中。大家都知道中医看病是通过望闻问切进行的。现在有非常多的论述望闻问切的文章,但我认为分述可以,分用不可以。你可以分别去论述,但绝对不可分开运用,一定要有机结合,即是不要怕病人,要学会与病人对话。王萌写了一篇小文,讲得特别好,她看了同学的同学,就记下了她是怎么一环扣一环地问那个病人的。尽管那里面没有太多的望、闻的内容,以问为主,但还是说明她掌握了看病的方法,把这些东西很自然的融合到一块去了。在看病时若光凭望,常常会望而不见,滑过去了。如果结合了舌诊、脉诊、问诊,漏掉的东西就会很少。经常有同学对我说:“老师您的望诊真神,可是为什么我们拿您教的知识回去练习的时候常常不好使呢?”我说:“那是因为你把望诊和其他三诊脱开了,就不准了。”同学们说:“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一看就知道,先不管三诊,让我们先掌握点?”大家别着急,到最后我一定有两招会告诉大家。关于脸面、七窍、身体的外露部位,你一望就知道了。但是,有很多内在的东西你看不见。并且即使外在的东西你看见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把学过的医学知识和从病人处得到的信息迅速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习中要有积累。现在有人跟我抄方抄得很辛苦,问有什么感想吗?“没有。”回去后因为学习太忙了,因为要过英语六级,因为要做…那些病历抄回去根本就没有“温习”,学而不思,肯定没有什么收获。我今天抄了50个病例,哪怕只有一个病例有意思,回去后也改翻翻,不会感觉自己写没的写,说没的说,也没有问题可提了。下面我讲多靶点望诊与现代科学合参。所谓多靶点望诊,我已经讲了很多了。望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者多以颜面、七窍为主,这时我们在看病中比较方便、常常看的部位。但是在看病时,病人的手、指甲、甚至坐姿、步态、穿衣的颜色,都能变成望诊的内容。收获一定不会很大,如果你把神态、性格、语速、年龄都结合起来,肯定会看到更多结果。一个病人进来,说她胸憋气短,一看这是位女士,五十多岁,正处于更年期的年龄,我马上问她有烘热汗出吗?她说有。在这时候她的胸憋、心慌、气短你就不能看成是心脏病,而是有证据显示是更年期的表现,与年龄有关。还有的人不是,看上去五十岁,其实人家才三十八,如果一个人三十八岁就出现五十岁人的面容,那就说明了那人的身体就有五十岁人的状态。在三十八岁出现烘热汗出的,绝不占少数。我就看过一个27岁的女孩卵巢就萎缩了,出现了烘热汗出。她虽然不是那个年龄而出现了那个病,我们就按那个方法治疗,效果也挺好。其实望诊里也有诊病治病的窍要。我记得有个病例,一个病人说话特快,说话的声音也特大,你不开口她也不说话,你一张嘴她也跟着讲。你想想,她老追着你的话讲,她能不累吗?这个人一定很疲劳。这类外向的人一直消耗自己,易出现疲劳之象。后来我就不说话了,只平着脉,她就“唉”地叹了一口气。我就说:“你何苦呢,这么跟我撑着,给我个说话的机会好不好?”这就说明她这种急于表达的状态反映出她体内是上实下虚的。一平脉也是上实下虚,一伸舌也是上实下虚。在这时我用一个治疗上实下虚的方子能不好用吗?在这里我想讲一本书,秦伯未先生写的《清代名医验案精华》,大家可以读读,我估计现在的人很难对它产生兴趣。因为大多没有症状,只有舌苔脉象,甚至有些连舌苔都没有,只有脉象,再简单的,只有病名。我们读起来是不是很困难?留下来的信息太少了。为什么古人在那时能看病,是他抓住了发病的机制和机理,他掌握了关键的一个东西。因为《清代名医验案精华》中有一部分医案是宫廷医案,你不可能让皇帝伸舌让你看两分钟,对不对?也不可能两眼盯着嫔妃的脸不放,你根本没有这个机会。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平脉了。这时只平脉也能看病,其实只要伸手过来,你就可以看手。九一年我买了一辆车去南阳,出了车祸,我的司机就在南阳住院了。住院同屋还有一个人,头上全缠满了绷带,什么都看不见。那时候我望诊还不行呢,我去看望我的司机时,同屋的人听说我会看病就要我给他看一下。我想他哪都缠着绷带,我看哪啊!就问他那里不好啊?他说肚子老抽,我问是受了外伤才抽的吗?他说不是,平常就一直抽,打上石膏反而不抽了——抽不抽也不知道了。因为我要在那住几天,就陪着司机与同屋的人聊天。后来我发现那人有一个动作:脚经常上下跷动,我就自己体会这样不停的动,腿肚子老绷着,没法不疼。后来我在临床上也看到一些病人坐着没事脚老那样动,上下敲击地面,我不能说人家腿肚子有没有转筋,而是去问他有没有腰疼。因为那部位是膀胱经,没有人坐着特舒服脚那样乱动的。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
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方剂组成如下:
生地(酒浸)、 当归各30克,
桂枝10克,
赤芍15克,
川芎、桃仁、红花 各10克,
丹皮、紫草
各15克,
定风丹60克,白藓皮、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
炙草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
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定风丹(首乌、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与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脾胃虚寒者酌加反佐药,本品对湿热黄疸,兼见全身瘙痒者,对症方加入30克,一剂即解。乌蛇肉一味,归纳各家本草学论述,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毛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美须发,驻容颜,延年益寿。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
本方可治15种皮科顽症。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黄褐斑
王秀英,女,26岁。灵石车站上作人员,产后面部生出黄褐斑,双颊、鼻眼交界处、额部,呈多个“井”形图案,腰困多梦,年余久治不愈。脉涩,舌双侧瘀斑成条,面色灰滞欠华。
基本方加肾四味120克,白芷、降香各10克,师通窍活血汤意,以黄酒半斤入水共煎。
上方连进6剂,经行,下黑血块甚多。隔10多天后,一照镜,已全部退净。上方经治本病约300例以上,皆一诊而愈。
民间祛斑美白的土方法
处方一:祛雀斑
1、每晚用胡萝卜汁加牛奶涂于面部,第二天早上再洗去。
2、30克杏仁与适量鸡蛋清混合调匀,每晚睡前搽于面部有雀斑处,次日早晨用白酒洗掉。
3、将带根的香菜洗净,加水煎煮,用菜汤洗脸,坚持使用可以令面部的雀斑逐渐消除。
4、米醋浸白术,每日搽面。
5、生姜50克(干姜减半)入500毫升50%酒精中密闭浸泡15天,早晚擦于洗净的患处。
6、桃花、杏花各10克以水浸泡,过滤浸汁,用于洗脸。
7、将苹果去皮切块捣泥,然后涂于脸部,如系干性过敏性皮肤,可加适量鲜牛奶或植物油,油性皮肤宜加些蛋清。15-20分钟后用热毛巾洗干净即可。隔天一次,可消除面部雀斑。
处方二:祛黄褐斑
1、杏仁(去皮、捣烂)适量,用蛋清将杏仁未调匀,每晚睡前搽脸,次晨用白酒洗去。
2、柿叶研细末,入熔化的凡士林搅拌为膏,外涂即可。
3、茯苓(研末)适量,用蜂蜜调和后敷面。
4、冬瓜适量,捣烂后用其汁涂于面部有斑点处,每日1-2次。或加蛋黄一只,蜂蜜半匙,搅匀敷面。
5、将人参蜂皇浆、维生素C、E注射液均匀地涂在洗净的面部,取法国倒膜粉250克和温水调成糊状,迅速敷盖面部,倒膜粉会自行变硬、发热、冷却,30分钟后去掉,可有效减退面部黄褐斑。
处方三:祛日晒黑斑
1、鲜益母草适量,取少许的捣汁、早晚涂于患处。
2、若面部出现日晒后的黑斑,可将牛奶敷在脸上轻轻按摩,2-3分钟后皮肤收缩;再用柠檬片敷面,黑斑就能逐渐变淡;然后把黄瓜片捣碎拌上葛粉、蜜糖敷在面部,每次5-8分钟,3-5次后即可消除日晒形成的黑斑。
3、将番茄压烂取汁,加入适量蜂蜜和少许面粉调成膏状,涂于面部20-30分钟,可祛斑
另附其他配方
去斑方法1.
取新鲜鸡蛋一个,洗净,泡在一斤优质米醋里,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蛋壳就溶化在醋里了,这样每天取一汤勺醋蛋液加入温开水中喝下,这样坚持效果很好的,可以扫清面部所有的斑。另外,也是鸡蛋泡在醋里,泡上几天,等蛋壳软化了,取出来弄破,取其中的蛋清涂在斑处,15分钟洗掉,每天坚持,据说比几百元的去斑霜效果还好。
去斑方法2.
黄褐班\蝴蝶斑
冬瓜汁\白醋等量,调匀涂面部,一日2-3次,涂后过10分钟洗去。连用半月即可除净。
除面部色素斑
鲜西红柿汁\蜂蜜,按5:1混合,涂面部,过10分钟后洗净,连用10-15日,能使黑色素分解,皮肤变白红润。
去斑方法3.
一本中医古书上看到了一则去除雀斑的方子:将黄豆(黄豆是生的)浸泡在醋中一个月,每天服用几粒,坚持一段时间即可完全消除。
(去斑讲究内外兼修,这点值得一试)
下面来说醋泡黄豆的去斑方法:
1、买适量的黄豆、醋(我用的是米醋)
2、洗干净黄豆,把醋倒出半瓶。
3、把干净的黄豆放入醋瓶中,盖上盖子,一个月之后,就可以吃了。
4、量的多少自己看着办,黄豆泡了一段时间后会涨大,要让醋浸过黄豆。
5、吃的方法: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时不时吃一些,我个人觉得,多吃些,一天二十到四十粒效果应该会更好。我只是早上吃,晚上回来的时候吃,有时多,有时少,一般每天吃十几颗左右。我觉得我吃的量不够大,所以效果不算特别好。今天又开始泡了,这回打算加大吃的量
去斑方法4.
说是把蜂花粉放在蜂蜜中,让他自然溶解之后,每天晚上当面膜涂在脸上,久而久之,皮肤会变得又细又白。
去斑方法5.(民间流传的偏方)
柠檬黄瓜汁:洗面后,抹上柠檬和黄瓜汁,30分钟后用水洗去,再涂抹护肤霜,连续20天,有助于驱除斑点,增白皮肤。
胡萝卜汁:2汤匙汁加入10滴柠檬汁,每天早、晚各抹一次,20到30分钟后洗掉,涂抹美白护肤霜。
西红柿汁:将西红柿榨汁,加入一汤匙甘油,每日2到3次,每次敷10分钟,然后清水洗净。
牛奶柠檬汁:每周2次,在晚上用牛奶加柠檬汁混合液搽脸,可以增白皮肤,减淡斑点。
去斑方法6.(几个美容去斑面膜)
苹果柠檬去斑面膜:
苹果去皮切块,捣成泥状,滴入1滴柠檬精油(或3滴柠檬汁),如系干性过敏性皮肤,可加适量鲜牛奶或甜杏仁等植物油,油性皮肤宜加些蛋清。15-20分钟后用热毛巾洗干净即可。隔天一次,一个疗程为20天,具有使皮肤细滑、滋润、白腻的作用,还可消除皮肤暗疮、雀斑、黑斑等症状。
蜂蜜柠檬去斑面膜:
鸡蛋清一个,蜂蜜一小匙,柠檬精油1滴(或3滴柠檬汁),橄榄油10滴、面粉适量,混合后搅拌成膏状,敷面后15-20分钟左右取下,用温水洗净。坚持使用有较显著的祛斑、去除色素的作用,可使皮肤清爽、润滑、细嫩,长期坚持能延缓皮肤衰老和美白。
番茄玫瑰去斑面膜:
先将番茄压烂取汁,加入适量蜂蜜或牛奶(牛奶中的丰富营养成分,可防止皮肤干燥老化,并有美白效果),玫瑰或乳香精油1滴,加少许面粉调成膏状,涂于面部保持15分钟左右取下,用温水洗净,具有使皮肤滋润、白嫩、柔软的作用,长期使用还具有祛斑除皱等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