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篇
岁露论
【题解】
岁露,是指一年之内风雨的情况。本篇主要论讨了天文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所产生的影响,故篇名“岁露论”。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乏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工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嘲,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稽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府无常引,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提要】
本段讨论了疟疾发作时间有早有迟的机理,指出疟疾的发作是卫气与邪气相搏结的表现。
【白话解】
黄帝问岐伯医经中曾说,夏天伤于暑邪,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然而疟疾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暑虐之邪是从督脉的风府穴侵人人体,然后从颈项沿脊椎下行,而人体的卫气,一日一夜之间行于人体五十周次,月初时按常规首先会合于风府穴,与稽留于风府穴的邪气相遇,疾病就会发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气的会合,循着脊椎逐日下行一节,这样卫气与邪气相遇,就一天晚于一天。因此,疟疾的发作时间,也就一天一天地向后推迟,因为邪气已先期稽留于人体的脊背。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时,则腠理开泄,邪气便乘虚深入,则疾病发作。邪气日益深陷,卫气逐口下移,所以疟疾发作常常是一天晚于一天。卫气的运行,月初首先出人会合于风府,然后每天沿脊椎下行一节,到第二十一日,下行到尾骶骨。第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流注于伏冲脉。由此转为上行。这样到月底移行九天,上出于左右两缺盆的中间。由于这段时间卫气上行逐日升高,因此发病的时间,就一天早于一天。至于邪气深陷内迫于五脏,并累及募原的,是邪气已人里,由于距离体表较远,不能及时与外出的卫气相搏,病就不能每日发作,所以发病迟缓,以致于到第二天才会聚集发作一次,而形成间日疟。
黄帝说卫气每当运行到风府时,就会使腠理开发,邪气便乘虚侵入而发病。但卫气逐日下移一节,这样就不是每天在风府处,为什么疟疾还会发作呢?
岐伯说邪气侵入人体,并没有固定的部位。也就是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在风府穴。卫气每日下行一节,其相应的部位,腠理必定开放,只要邪气留止在这个地方,必然引起邪正交争的反应。所以凡是卫气运行出入而邪气羁留的地方,就是发病的所在。
【按语】
《内经》认为,疟疾的发作是因疟气与卫气相迫所致,《素问.疟论》云“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故病作”。本篇亦云“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由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出入有时,与疟邪之相搏亦有时,故其发作有迟早、一日或间日发的区别,其关键在于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即感邪浅,病情轻,呈当日发作;感邪深,病情重,则发作推迟或间日发,为疟疾辨别病证轻重、施法用药提供依据。
【原文】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帝曰善。
【提要】
本段讨论了风病与疟疾的症状各不相同的病理原因,从而提示了疟邪是一种独具特点的致病因素。
【白话解】
黄帝说讲得好。风邪所引起的疾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型,但外感风邪的病证,常常持续存在,而疟易的发病却有间歇地定时发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因蔓风邪常停留在肌表组织之间,卫阳之气不时地与之交争相搏所以证候表现呈持续性,而疟疾病邪能随经络深入,搏结亍内。所以,只有卫气行至疟邪所在之处,引起抗御病邪的反应时,疾病才会发作。黄帝说讲得很好。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萑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A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癀也徐以迟。
【提要】
本段强调了人体内因在发病中的决定性作用。
【白话解】
黄帝问少师我听说四时八风伤害人体,本味有寒暑气候的不同。寒冷时,人的皮肤紧束,腠理闭合;暑妫时,人的皮肤弛缓,腠理开泄。在这种情况下,贼风邪气是乘人体皮腠开泄而侵入的呢,还是必须遇到四时八风反常的气候才会伤人呢?
少师回答说不尽是这样。贼风邪气侵害人体,并不按固定的时间,刻板地依据四时八风的规律,但必须是人体皮腠开泄时,才会乘虚而人,这时人体内部往往精亏气虚,卫表不固,邪气容易深陷。在这种情况下,病情就要严重些,发病也较急促。如果在皮腠闭合时,即使邪气侵入,因人体正气不亏,也只能逗留在表浅部位,病势就会较轻,发病也比较迟缓。
【原文】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
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1],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2],烟垢著[3]。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瞧理[4]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提要】
本段指出由于人的腠理开闭、气血的内外虚实、
皮肤的致密与疏松、肉腠的厚薄等均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故导致发病亦有一定的时间性。
【注释】
[1]人血气积积,宜作"精",故此句的意思是血气充盈流利。
[2]郄闭的意思。
[3]烟垢著形容皮肤脂垢较多,有体肥表固的意思。
[4]瞧理指皮肤的纹理。
【白话解】
黄帝说有时气候寒温也适度,人本身也能恰当地调节衣着,人体腠理并没有开泄,然而也有突然发病的,其原因是什么呢?
少师回答说你不知道邪气侵入的原因吗?人们虽然处在正常的生活中,但腠理的开闭缓急,也是有内在的原因和一定的时间的。
黄帝说可以听你谈谈吗?
少师说人与天地自然变化密切相关,口月运行亏满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当月亮满圆的时候,海水向西涌盛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充盛,肌肉坚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皮肤润泽固密。在这个时候,即使遇到贼风邪气的侵入,也较表浅不会深陷。如果到了月亮亏缺的时候,海水向东涌盛形成大潮,这时人体气血相应虚弱,体表卫气衰退,外形虽然如常,但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毛发残脆,肉理疏薄,皮肤纹理粗疏而表虚不固,在这个时候,若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就容易深陷入里,发病也急暴。
【原文】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层闻三虚。
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帝曰愿闻三实。
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习气,不能危之也。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主匮,命日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提要】
本段主要讨论了三虚、三实的问题。
【白话解】
黄帝说有人得病呈暴发性,或是突然死亡这是什么原因?
少师回答说如果人体素质本来虚弱,又遇至三虚的情况,内外相因,所以出现暴病暴死。如果处于三实自环境,就不会为邪气所侵害了。
黄帝说我想听一听什么叫千三虚。
少师说时逢岁气不及的虚年,又时值月晦无光,以四时气候失和,在这种条件下,最容易感受贼风邪气的侵袭这种情况称为三虚。所以,如果不了解三虚的理论,即使医毫知识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往往因这一点而像粗率庸俗的医生一样了。
黄帝说那什么是三实呢?
少师说时逢岁气有余的蜃年,又逢月望满圆,再遇到四时调和的气候,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危害人体,这就叫做三实。
黄帝说这是多么深刻的蓟理啊!你讲得也很透彻。请把它珍藏在金匮之中,命名叫做三实。不过,这只是指个别人疾病的单发情况而言。
【原文】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型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
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硼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臣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1]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日遇岁露[2]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提要】
本段指出不符合时令季节的反常气候对人体的届害极大,另外,提出人们的劳逸起居状况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注释】
[1]经气结代邪气留而不去为结,当其令而非其气为代。即指上文的两邪相合,留结于经脉之中而不去,发生疾病。
[2]岁露是指一岁当中能摧残万物、侵害人体的非时之风雨。
【白话解】
黄帝说我还愿意昕一听在一年之中,有许多人得相同的病,呈流行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少师说这主要靠观察交立八节时,四正、四隅气候的正常与异常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说根据什么去观察呢?
少师说这种观察气象的方法,通常是在北斗星指向正北方的子正之位,太阳运行黄道北极,时间交至冬至,到了这一天,如果有风雨天气的出现,并且风雨从南方来的,叫做虚风。这是能够伤害人体的贼风邪气。如果风雨来时正在半夜,人们都居于室内安睡,邪气无从冒犯,这就预示着当年很少人生病。如果风雨出现在白天,人们多在室外活动而防范松懈,就容易被虚风邪气所中伤,因此生病的人就较多。假如在冬季感受了虚邪,由肾深潜入骨而不及时发病,形成伏邪。到了立春,阳气逐渐旺盛,腠理开泄,那么伏邪就会待机发动,倘若再遇到立春这一天刮来的西风,人们又会被这种反常的气候再度中伤。因此,伏邪合并新邪,留结在经脉之中,两种邪气交结,就会发病。诸如此类,凡是正交八节之时迎面而来的不正之气,都会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危害。一年之内出现的这种异常的风雨,称为岁露。总之,一年之中气候调和,或很少有异常气候的出现,人们患病的就少,死亡的也少。反之,一年之中寒温不时,风雨不调,人们患病的就多,死亡的也多。
【原文】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引,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日旱乡,从西方来,命日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此所谓候岁之风,饯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提要】
本段主要阐述根据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情况,来预测一年四季中的疾病流行,当年农作物收成好坏的方法,并说明在各个季节中,凡出现不符合时令的反常气候,都能成为各种疾病流行的因素。
【白话解】
黄帝说虚风邪气,给人们造成危害的轻重,根据什么去判断呢?
少师回答说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月建在寅,太一在东北方的天留宫,这一天如果刮西北风,而且没有雨,人们多有生病而死亡的。正月初一早晨刮起北风,到了春天,人们多因病致死。正月初一早晨如有北风刮起,则患病的人数多达十分之三。正月初一,中午刮北风,到了夏天,就会造成疾病流行,而且多有死亡。正月初一的傍晚刮北风,到了秋天,会有很多人病死。如果这一天整天刮北风,就会大病流行,死亡的人数约占十分之六。正月初一,如果风从南方刮来,这叫做旱乡,从西方刮来,称为白骨,大病流行于全国,人们常有死亡。若这一天,风从东方刮来,就会掀翻房屋,飞沙走石,摧折树木,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果这一天风从东南方刮来,到了春天,就会有很多人病死。如果正月初一的天气晴好,气候暖和,而无风无雨,便预示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粮价低廉、人民康泰。如果这一天的天气寒冷而有风,这是歉收年景的先兆,将会灾荒四起,粮价昂贵,人们也多灾多病。这就是说,可以在正月初一的时候,来观察天气与风向,以预测当年虚邪贼风伤人的情况。如果到了二月丑日,时近春分多风之际,春风仍不吹拂,人们每每患心腹之病。到了三月戌日,春将尽夏将来时,而气候仍不温暖,人们多患寒热之病。到了四月巳日,天阳始盛,夏天到来,如果气候仍然不热,那么人们容易患黄疸病。到了十月申日,冬天已到,阴气始盛,但气候仍然不冷,人们往往会突然发病或猝然死亡。以上所说的风,都是指那些能损坏房屋、折断树木、飞沙走石的大风。这样的风能使毛骨悚然,腠理开泄,从而伤人致底。
【按语】
以上两段是以“九宫八风”的理论,预测四时风雨的变化,以分析疾病流行的情况。“九宫八风”是古代天文历法之一,称之为“九宫八风历”,主要见于《灵枢·九宫八风》篇。它把一回归年定为366日,自冬至开始,将一年366日分配于八宫,规定“太一”每过一宫主45日或46日,以此将一年划分为八节。它认为“太一”过宫交节之际,都有风雨相应,谓之八风,八风之来,如与"太一"所在天区方向一致,则为天地正气,主长养万物;若与所在天区方向相反,则为冲后之虚风贼风,有害于生物人体。故有人认为,九宫八风的要义,在于指导人们在"太一"过宫之际密切观测风向,判断天时虚实逆顺,作为预防时令疾病和辨证论治的参考。本篇还以正月初一当天出现邪风方向及其发生时辰,来预测一年气候变化及疾病流行情况,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汉书天文志》中亦有元旦占八风的记载,其实际意义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八十篇
大惑论
【题解】
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2]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3],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乒厅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4]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5],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6],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提要】
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精气所充养,眼睛的各部分分属于五脏,眼睛由目系连属于脑的理论。
【注释】
[1]博当作"转",即头晕的意思。
[2]撷包裹的意思。
[3]邪其精"邪"后当有"中"字。
[4]传通搏,搏聚的意思。
[5]东苑养禽兽,植林木之处叫"苑"。东苑,指清冷之台在东苑。
[6]惑作"感"为是。
【白话解】
黄帝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中层时,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精神迷乱。这种异常的感觉,我暗自感到奇怪,尽管自己闭目宁神或睁眼再看,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长久不能消除,仍然感到头晕目眩。即使是披散开头发,赤脚而跪在台阶上,力求形体舒缓,使精神轻松,但当向下俯视时,眩晕仍长久不止,有时这种症状在突然之间却又能自行消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人的眼部,从而产生精明视物的作用。脏腑精气汇聚于眼窝,便形成眼睛。其中肾的精气充养瞳子,肝的精气充养黑睛,心的精气充养内外眦的血络,肺的精气充养白睛,脾的精气充养眼胞。脾的精气包裹着肝、肾心、肺的精气,与脉络合并,形成目系,向上连属于脑部,向后与项部中间相联系。如果邪气侵入项部,乘人体虚弱而向深部发展,则沿着目系而侵入于脑部。邪人于脑,便发生头晕脑转,从而引起目系拘急而出现两目眩晕的症状。如果邪气损伤眼部的精气,使精气离散,就会出现视歧的现象,即看一件东西好像有两件一样。人的眼睛,既是脏腑的精气所形成,也是营、卫、气、血、精、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其精明视物的功能,是以神气为基础的。所以人在精神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魂魄失守,意志散乱,眼睛迷离而无神气。眼的瞳子部分属于肾,黑睛属于肝,二者为阴脏的精气所滋养;白睛属肺,眼球的赤脉属于心,二者依赖阳脏的精气所滋养。因此,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相互结合而协调,才能使眼睛具有视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这是因为心主藏神的缘故。如果精神散乱,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不能相互协调,突然看到异常的景物,就会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飘魄散,所以发生迷惑眩晕。
黄帝说我有些怀疑你所说的道理。我每次去东苑登高游览,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晕迷惑的,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道说我惟独在东苑那个地方才会劳神吗?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的情况呢?
岐伯说不是这样。就人的心情而言,都有自己喜好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爱憎两种情绪突然相感,会使精神出现一时的散乱,所以视觉不正常而发生眩晕迷惑。等到离开了当时的环境,精神也就转移,就会恢复正常状态。总之,出现这种症状,较轻的仅是精神一时迷糊,好像不能辨别方向似的,较重的就会出现精神迷乱而头目眩晕。
【按语】
本段论述了眼睛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指出了眼睛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分属于五脏的。瞳子属肾,黑睛属肝,血络属心,白眼属肺,上下睑属脾。这一理论为后世眼科的"五轮学说"奠定了基础。
【原文】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精气并于睥,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趼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曰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瞧,上瞧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提要】
本节分别论述了善忘、善饥而不嗜食、不得卧、不得视、多卧、少瞑、卒然多卧七个病证的病机。
【白话解】
黄帝说人出现健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心肺两脏不足,而使得人体上部气虚,肠胃充实而使得人体下部气盛。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不能及时向上宣达敷布,长时问滞留于肠胃之间,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发生健忘。
黄帝说人如果容易饥饿,但没有食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说饮食人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于脾。如果邪热之气停留于胃,就会使胃热而消化力增强,所以容易饥饿。热邪使得胃气上逆,导致胃脘滞塞,难以受纳,所以出现不欲饮食的症状。
黄帝说因病而不能入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说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人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跻脉就偏盛,卫气不能人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黄帝说因病而两目闭合不能视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说这是因为卫气滞留于阴分,不能外行于阳分。留滞在阴分使阴气偏盛,阴跻脉随之而盛满,卫气既然不得行于阳分,便形成阳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黄帝说有的人发生嗜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说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肠胃较大而皮肤滞涩,肌肉之间又不滑利。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人体内部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皮肤滞涩,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因受到阻止而迟缓。卫气在人体循行的常规是白天行在阳分,夜间行于阴分。当卫气随昼夜交替在人体阳分运行已尽,由阳人阴时,人就入睡了;卫气在人体阴分运行已尽,由阴出阳,人便觉醒。既然这类人的肠胃较大,卫气在内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再兼皮肤滞涩,分肉组织不滑利,因此卫气运行于体表就较迟缓,使得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那些肠胃较小、皮肤滑润弛缓,分肉组织之间又通畅滑利的人,卫气行于阳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睡眠较少。黄帝说有的人不是经常嗜睡,而是突然间出现多卧嗜睡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于上焦,使得上焦气机闭阻不通,又因饱食之后,暴饮热汤,卫气滞留在胃肠中,致使卫气久留于阴分,而不能外行于阳分,所以出现突然多卧嗜睡的症状。
【原文】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岐伯曰先其脏群,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提要】
本段论述了对以上七种病证,先要察明患者的形志苦乐,然后再根据正确的诊断进行治疗。
【白话解】
黄帝说讲得很好。对于上述疾病如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首先要观察脏腑的虚实,辨明病变的部位,即使是轻微邪气,也必须先加以消除,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邪气盛的采用泻法,正气虚的采用补法。还要首先审察患者形体的劳逸、情志的苦乐,做出正确诊断,然后才能进行治疗。
第八十一篇
痈疽
【题解】
痈、疽,是外科疾病中的两类病证。文中专门论述了痈和疽的成因、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故篇名为"痈疽"。
【原文】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豁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叫,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引,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提要】
本节论述了营卫气血的运行,并阐明了痈肿的病因、病机。
【白话解】
黄帝说我听说肠胃受纳饮食物以后,所化生的精气沿着不同的通道运行于全身。其中出于上焦的卫气,能够温煦全身的肌肉、皮肤,濡养筋骨关节,通达于腠理。出于中焦的营气,像自然界雨露布洒大地一样,流注于人体肌肉的大小空隙之间,同时还渗入孙脉,加上津液和调,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就化成红色的血液而运行于人体的脉道之中。血液运行和顺而有条不紊,首先充满孙络,再注入络脉,络脉充满了便注入经脉,这样阴经阳经的血气充盛,便随着呼吸而运行于全身。营卫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和循环道路,与天体的运行一样,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如果发生病变,要细心地诊察虚实,然后进行调治。用泻法去治疗实证,就能使邪气衰减,但泻得太过,反会损伤正气。泻法宜急速出针,可迫使邪气衰减,若仅用留针法,不能及时泻邪,则病情先后如一,仍不见好转。相反,用扶正的方法,可以消除虚弱的现象,但过于补了,也会助长邪之势。经过调治,气血就会协调,形体和神气也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了。关于血气是否平衡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但还不了解痈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又怎样把握其形成与恶化的时间及判断死生口期的远近呢?你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
岐伯说气血运行于经脉,循环不止,它与天地的运动规律相一致。如果天体运转失其常度,就会出现日蚀月蚀;大地上江河淤塞或决溃,就泛滥四溢,水涝成灾,以致草木不长,五谷不生,道路不通而民众不能往来,使得长年居住在城里或乡间的百姓们流离失所。人体的气血也是这样,请让我谈谈其中的道理。人体的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与天上星宿的运转、地面河水的流行相应。如果寒邪侵入经脉血络之中,就会使得血行滞涩,血行滞涩不通,卫气也就壅积不散,气血不能往复周流而聚结在某一局部,便形成痈肿。寒气郁久化热,热毒盛积熏蒸,使肌肉腐烂,肌肉腐烂便化成脓液,脓液不得排出,又会使筋膜腐烂,进而伤及骨骼,骨髓也就随之消损了。如果痈肿不在骨节空隙之处,热毒就不能向外排泄,煎熬血液而令其枯竭,使筋骨肌肉都得不到营养,经脉破溃败腐,于是热毒深入灼伤五脏。由于五脏损伤,人就会死亡。
【原文】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日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发于颈,名日天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州,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发于肩及牖,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引。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踪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日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菰莸吲,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判陵蔻。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禾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引,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傍,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鲰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提要】
本段分别论述了猛疽、天疽、脑烁等十九中痈疽的病名、症状、部位以及治疗与预后。
【白话解】
黄帝说我想详尽地了解痈疽的形状、死生的限和名称。
岐伯说痈疽发生在喉结的叫做猛疽。这种病如不及时治疗就要化脓,若不将脓液排出,就会使咽喉堵塞,半天就会死亡。已经化脓的,要先刺破排脓,再口含凉的猪油,三天即可痊愈。
发生在颈部的,叫做天疽。这种痈部位较大,颜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疗,热毒就会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渊腋穴处,向前面可伤及任脉,向内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损伤,十几天就会死亡。
邪热亢盛,滞留于项部,上侵而消烁脑髓的,叫做脑烁。表现为神色抑郁不欢,颈部剧痛如针刺,如热毒内攻而出现心中烦躁,是不治的死证。发生在肩臂部的痈肿,叫做疵痈,局部呈赤黑色,应当迅速治疗,此证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于引起此痈的毒气浮浅而不深陷,不会伤及五脏,即使在发病四五天的时候速用艾灸治疗,也会很快痊愈。
痈肿发生在腋下,局部坚硬而呈深红色的,叫做米疽。应当用细而长的石针稀疏地砭刺患处,然后涂上猪油膏,不必包扎,大约六天就能痊愈。如果痈肿坚硬而没有破溃的,称为马刀挟瘿之类的病变,应当急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生在胸部的痈肿,叫做井疽。它的形状像大豆一样,在初起的三四天内如果不及早治疗,毒邪就会下陷而深入腹部,成为不治之证,七天就会死亡。
生在胸部两侧的,叫做甘疽。局部呈青色,形状好像楮实和瓜蒌的样子,时常发冷发热,应急速治疗以解除寒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迁延十年之久而死亡,死后溃破出脓。
胁肋部生痈,名叫败疵,败疵主要发生于妇女。如果迁延日久,就会发展为大的脓肿,其中还生有赤小豆大小的肉芽。治疗这种病候,可用切割的连翘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煎取三升,乘热强饮,并多穿衣服,坐在盛有热汤的铁锅上熏蒸,使病人汗出至足部,即可痊愈。
痈疽生在大腿和足胫部的,名叫股胫疽。这种病的外部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痈肿所化的脓紧贴骨上,如果不迅速治疗,约三十日即可死亡。
痈疽生在尾骶骨部的,名叫锐疽。其形状红、大而坚硬,应当迅速治疗,否则,约三十天就会死亡。痈疽发生在大腿内侧的,名叫赤施。如不迅速治疗,至六十天就会死亡。如果两腿内侧同时发病,是毒邪伤阴已极,多属不治之证,十天就要死亡。
发生在膝部的,名叫疵疽。其症状是外形肿大,皮肤颜色没有变化,伴有发冷发热,患处坚硬,这是尚未成脓的表现,切不可用砭石刺破,如果误用砭石刺破排脓,便会导致死亡。须待患处柔软成脓,再用砭石刺破,以排脓泻毒,疾病就会痊愈。
发生在关节的各种痈疽,并且出现内外、上下、左右对称发病的,都不易救治。生于阳经所在部位的,约一百天死;生于阴经所在部位的,约三十天死。
发生于足胫部的,名叫兔啮疽,其外形红肿,毒邪能够深入至骨,应当迅速治疗,如不急治,就会危害生命。
痈毒发于内踝的,名叫走缓。其外形如痈,但皮肤颜色没有变化。治疗时应当用石针屡屡砭刺痈肿所在之处,使寒热的症状消退,就不会死亡。
痈疽发生于足心、足背的,名叫四淫。其形状好像大痈一样,如不迅速治疗,约一百天就会死亡。
痈肿生在足四傍的,名叫厉疽。其外形不大,如果从足小趾开始发病,并呈现黑色,应当迅速治疗以消除黑色,如果黑色不消退,却逐渐加重,就不能治愈了,约一百天就会死亡。发生在足趾的,名叫脱疽,其症状如果出现赤黑色,是毒气极重,多属不治的死证;如不呈现赤黑色,是毒气较轻,尚能救治。如经过治疗而病势仍不减轻,应当迅速截除其足趾,否则毒气内攻深陷于脏腑,必然导致死亡。
【原文】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
岐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岁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炼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黄帝曰何谓疽?
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提要】
本段主要论述了痈和疽的区别。
【白话解】
黄帝说你所谈的痈疽应当如何鉴别呢?
岐伯说如果营气滞留在经脉中,血液就凝聚而不能畅行,从而使卫气受到影响也阻滞不通,使壅积于内而化生毒热。如毒热发展不止,便使肌肉腐烂化脓。但是这种毒热仅仅浮浅在体表,不能深陷到骨髓,所以骨髓不会被灼伤而焦枯,五脏也不会受其伤害,这种疾病就叫做痈。
黄帝说什么叫做疽呢?
岐伯说如果热毒亢盛,深陷于肌肤的内部,使筋膜溃烂,骨髓焦枯,同时还影响五脏,使血气枯竭。其发病部位比痈的发病部位深,使得筋骨肌肉等都溃烂无遗,所以称之为疽。疽的特征是皮色晦暗而坚硬,如同牛颈部的皮一样,痈的特征,是皮薄而光亮。这些就是痈和疽的区别。
加载中,请稍候......